Array ( [id] => 650769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信访法治丨一把“数字钥匙”打开暖“新”之门——我市以“小哥码”为载体推动新就业群体与城市双向奔赴 [editor] => 董子川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25-11-17 22:41:28 [published] => 2025-11-17 22:41:28 [modified] => 0000-00-00 00:00:00 [digg] => 1 [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0 [recommend]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copyright] => 1 [sort] => 0 [origin] => 0 [syscomments] => 0 [main_category] => 1027 [thirdparty_audit] => 0 [flow_step] => 0 [flow_id] => 0 [flow_index] => [gzh_account_id] => 0 [gzh_account_name] => [short_title] => [virtual_shares] => 0 [content] =>

“嘀!验证成功。”11月16日傍晚,外卖骑手刘峰在樊城区融侨悦府小区门口停下电动车,轻扫“小哥码”后,小区门应声而开。从停车到进入,全程不超过5秒。

“以前最怕有门禁的小区,登记、打电话、等业主,一耽误就是好几分钟。”刘峰笑着说,“现在有了‘小哥码’,方便多了!”

“小哥码”是我市为破解外卖小哥、快递从业人员“进门难”问题而推出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该方案有效解决了新就业群体的急难愁盼,从源头上化解了基层群众的矛盾纠纷,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倾听呼声,破解“进门难”

“进门难”问题曾长期困扰外卖小哥、快递从业人员。今年年初,外卖骑手崔浩在襄城区粮机家属院的经历成为改变的“催化剂”。那天,小区保安根据规定未对其放行。因送外卖超时,崔浩收到“差评”。

这次经历让崔浩和同事们下定决心寻找解决方案。他们找到襄城区闸口社区党委书记陈志娟,当面说出工作中的困扰:“电话打不通”“门口等太久反被投诉”……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倒出满腹苦水。

民有所求,我有所为。闸口社区党委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后,创新提出将长期服务、信誉良好的外卖骑手备案为“常见人员”,在进出小区权限上比照居民进行管理。

很快,30余名外卖骑手在闸口社区完成人脸信息录入,实现“刷脸”通行。试点效果立竿见影,外卖骑手因延迟送单导致的“差评”数量大幅减少,日均送单量显著提升,收入稳步增长。

一码通行,助力“高效跑”

“常见人员”模式试点成功,为全市推广奠定了基础。在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委“两新”工委的统筹推动下,《襄阳市居民小区“智慧门岗”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正式落地。我市依托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可信身份认证技术平台,快速精准识别已实名登记的外卖骑手、快递从业人员,实现“扫码通行、核验即开、信息可追溯”的数字化管理。

“只要是合规注册、经过平台认证的配送员,在全市所有配备‘智慧门岗’的小区,首次实名登记后可实现扫码即时通行,无需重复登记。”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说。此举不仅解决了“进门难”问题,还能掌握从业人员底数、动态,为后续精准服务和关爱提供支撑。

服务入心,实现“双向暖”

“小哥码”与“智慧门岗”提升了外卖骑手的通行效率,成为襄阳全域服务新就业群体的一个缩影。

走进枣阳市南园社区“蜂享+”新就业群体能量站,外卖骑手侯文冲正在这里接热水、给手机充电,“以前送餐间隙只能在路边休息,现在这里有空调、微波炉、医药箱,是个温馨的歇脚点。”

这样的暖心场景在襄阳不断涌现:升级“24小时不打烊”驿站,提供歇脚、充电、热饭、用药服务;挂牌“暖新商户”,提供折扣餐饮和应急保障;举办爱心托管班,解决子女看护难题;设置“小哥有话说”信箱,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更令人欣喜的是,不少骑手化身“食品安全监督员”“社会监督员”,从社会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热情的“参与者”。

从“常见人员”管理的破冰试点,到“小哥码”“智慧门岗”的系统化推广,再到一套完整的“暖新服务体系”支撑……襄阳正逐步拆除横亘于新就业群体与社区居民之间的“隐形门禁”。这“最后一百米”的畅通,传递的是一座城市的温度,勾勒出新就业群体与城市“双向奔赴”的美好画卷。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韩犁夫丨通讯员:赵文强 王茹婕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banner] => Array ( ) [description] => [thumb]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cn/a/10125/202511/1aeb37bbaf21a18991a432845dcab9c6.jpg [id] => 3733217 [ratio] => 0.57 ) [url] => http://xiangyang.cjyun.org/p/650769.html [wapurl] => http://m-xiangyang.cjyun.org/p/650769.html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gallery] => Array ( ) [galleries] => Array ( ) [menu] => 0 [authors] => 韩犁夫 [author] => 韩犁夫 [terms] => Array ( [1] => [4] => Array ( [0] => 襄阳融媒体中心 ) ) [thumbs] => Array ( [0]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cn/a/10125/202511/1aeb37bbaf21a18991a432845dcab9c6.jpg [id] => 3733217 [ratio] => 0.57 ) ) [oldpv] => 11 [all_pv] => 0 ) 1

信访法治丨一把“数字钥匙”打开暖“新”之门——我市以“小哥码”为载体推动新就业群体与城市双向奔赴

©原创   2025-11-17 22:41  

“嘀!验证成功。”11月16日傍晚,外卖骑手刘峰在樊城区融侨悦府小区门口停下电动车,轻扫“小哥码”后,小区门应声而开。从停车到进入,全程不超过5秒。

“以前最怕有门禁的小区,登记、打电话、等业主,一耽误就是好几分钟。”刘峰笑着说,“现在有了‘小哥码’,方便多了!”

“小哥码”是我市为破解外卖小哥、快递从业人员“进门难”问题而推出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该方案有效解决了新就业群体的急难愁盼,从源头上化解了基层群众的矛盾纠纷,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倾听呼声,破解“进门难”

“进门难”问题曾长期困扰外卖小哥、快递从业人员。今年年初,外卖骑手崔浩在襄城区粮机家属院的经历成为改变的“催化剂”。那天,小区保安根据规定未对其放行。因送外卖超时,崔浩收到“差评”。

这次经历让崔浩和同事们下定决心寻找解决方案。他们找到襄城区闸口社区党委书记陈志娟,当面说出工作中的困扰:“电话打不通”“门口等太久反被投诉”……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倒出满腹苦水。

民有所求,我有所为。闸口社区党委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后,创新提出将长期服务、信誉良好的外卖骑手备案为“常见人员”,在进出小区权限上比照居民进行管理。

很快,30余名外卖骑手在闸口社区完成人脸信息录入,实现“刷脸”通行。试点效果立竿见影,外卖骑手因延迟送单导致的“差评”数量大幅减少,日均送单量显著提升,收入稳步增长。

一码通行,助力“高效跑”

“常见人员”模式试点成功,为全市推广奠定了基础。在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委“两新”工委的统筹推动下,《襄阳市居民小区“智慧门岗”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正式落地。我市依托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可信身份认证技术平台,快速精准识别已实名登记的外卖骑手、快递从业人员,实现“扫码通行、核验即开、信息可追溯”的数字化管理。

“只要是合规注册、经过平台认证的配送员,在全市所有配备‘智慧门岗’的小区,首次实名登记后可实现扫码即时通行,无需重复登记。”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说。此举不仅解决了“进门难”问题,还能掌握从业人员底数、动态,为后续精准服务和关爱提供支撑。

服务入心,实现“双向暖”

“小哥码”与“智慧门岗”提升了外卖骑手的通行效率,成为襄阳全域服务新就业群体的一个缩影。

走进枣阳市南园社区“蜂享+”新就业群体能量站,外卖骑手侯文冲正在这里接热水、给手机充电,“以前送餐间隙只能在路边休息,现在这里有空调、微波炉、医药箱,是个温馨的歇脚点。”

这样的暖心场景在襄阳不断涌现:升级“24小时不打烊”驿站,提供歇脚、充电、热饭、用药服务;挂牌“暖新商户”,提供折扣餐饮和应急保障;举办爱心托管班,解决子女看护难题;设置“小哥有话说”信箱,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更令人欣喜的是,不少骑手化身“食品安全监督员”“社会监督员”,从社会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热情的“参与者”。

从“常见人员”管理的破冰试点,到“小哥码”“智慧门岗”的系统化推广,再到一套完整的“暖新服务体系”支撑……襄阳正逐步拆除横亘于新就业群体与社区居民之间的“隐形门禁”。这“最后一百米”的畅通,传递的是一座城市的温度,勾勒出新就业群体与城市“双向奔赴”的美好画卷。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韩犁夫丨通讯员:赵文强 王茹婕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

登录汉水襄阳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