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肩上搭着白毛巾,老师傅手法娴熟地推拿着穴位,68岁的何文学眯着眼感慨:“这手艺真专业,我这僵硬了好几天的肩膀终于松快了!”
2025年11月14日,走进樊城区旭东路社区,红色惠民市集正热火朝天地举办。推拿按摩、健康咨询、艾灸体验……这些接地气的服务,都是社区党委联合辖区单位专门为居民准备的。
旭东路社区这种从“小切口”入手、实实在在解决居民生活需求的模式,让人眼前一亮。社区党委书记陈士杰说,这正是他们学习践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把服务做到百姓心坎上,让治理成效体现在家门口。
精准对接需求,服务送到心坎上
在玉龙湾小区广场,红色市集摆开阵势:义诊台前居民有序排队,爱心理发师手法利落,政策咨询点工作人员耐心解答。据了解,这样的市集每年会在16个小区轮回开展,成了社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过去是我们提供什么服务,居民就接受什么。现在是居民需要什么,我们就想办法提供什么。”陈士杰介绍,社区建立了“居民点单、支部报单、党委接单”机制。各小区党支部党员平时走访摸排,精准掌握居民需求,社区党委再统筹协调辖区医院、商户等资源,让服务更对路子。
记者注意到,这种“精准滴灌”式的服务,避免了资源浪费,也赢得了居民口碑。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社区党委把“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要求,转化成了一个个具体可感的民生实事。
党员冲锋在前,破解多年“老大难”
来到阳光水岸小区,几位居民正在新改造的水管前接水。“现在水质清澈,水压也稳了!”居民李国红拧开水龙头,清水哗哗流出。
谁能想到,半年前这里还饱受供水管道老化之苦——水质浑浊、水压不足、路面渗水。
改变始于5名党员志愿者的主动站出来。他们多次联系水务公司,组织召开三方协调会,施工期间更是全程值守。党员张小汉说:“那段时间,我们既是政策宣传员,又是矛盾协调员,还是质量监督员。虽然辛苦,但看到问题彻底解决,值了!”

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的背景下,旭东路社区的党员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走在前、作表率”。这种党员带头、多方联动的模式,不仅解决了具体问题,更打通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居民当主角,共建共享“大家庭”
翻开社区居民的活动相册,一张金秋赏菊露营的照片格外温馨:居民们自带食材、各显身手,场面热闹得像大家族聚会。“大家一起洗菜做饭,说说笑笑,邻里关系更亲近了!”参与活动的赵琴回忆道。
据了解,社区在党员骨干带领下,已组建6支文艺团队,居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这种转变,正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走在今天的旭东路社区,红色市集熙熙攘攘,党员志愿者随处可见,居民议事热情高涨。这些看似细微的变化,汇聚成的却是基层治理的大气象。陈士杰表示,下一步社区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推动党的服务更加贴近民心,让共建共治共享成为常态。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旭东路社区的实践告诉我们,把准群众需求的脉搏,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就能用无数个“小切口”汇聚成治理现代化的“大文章”,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首席记者:李兴会 | 通讯员:张玲
编辑:李潇凝 | 校对:李兴会
责编:徐勇 | 审核:张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