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 [id] => 650635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襄阳:新福祉 大提升——非凡“十四五”,这些获得感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 [editor] => 董子川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25-11-17 14:07:10 [published] => 2025-11-17 14:07:10 [modified] => 0000-00-00 00:00:00 [digg] => 2 [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5 [recommend]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copyright] => 1 [sort] => 0 [origin] => 0 [syscomments] => 0 [main_category] => 1027 [thirdparty_audit] => 0 [flow_step] => 0 [flow_id] => 0 [flow_index] => [gzh_account_id] => 0 [gzh_account_name] => [short_title] => [virtual_shares] => 0 [content] =>

发展向前,民生向暖。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十四五”期间,全市上下以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让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的殷殷嘱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从社会保险持续扩面到普惠性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学位连年递增,从市博物馆新馆、奥体中心等公共服务场馆建成投用到数以千计的老旧小区蝶变焕新,从96%的学校纳入义务教育教联体建设到县(市)实现三级综合医院全覆盖……

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投入,一项项温暖人心的举措,一件件落地见效的实事,让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温暖图景,在汉江两岸徐徐铺开。

▲夜幕下的襄阳灯火璀璨,高楼林立,尽显现代都市的活力与魅力(资料图)

办好民生实事
回应群众期盼

“我们小区门前路段存在积水点和‘泥巴路’,希望纳入新一年的城市渍涝点整治计划!”“我工作的商贸城离市区较远,只有2条公交能到,高峰期要等很多趟才能挤上去,市区的顾客想去买东西也不是很方便,希望新一年优化公交线网时可以考虑调整一下!”“我们所住的小区附近没有农贸市场,买菜得跑到很远的超市去,希望有关部门协调解决一下!”……

近日,市政府办发布《关于征集2026年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建议的公告》,邀请各界群众为新一年市政府民生实事“划重点”“定方向”。公告发出后,迅速得到广大市民的“热情回应”,评论区里一条条认真的留言,组成了群众身边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清单”

▲市总工会已在大型企事业单位、工业园区、旅游景区、商圈街区等场所建成15家标准化爱心母婴室并全部投入使用,提前完成2025年市政府民生实事相关建设任务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将民生实事的“定题权”交还人民群众,既是对百姓意愿诉求的关心尊重,更是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精准度的实际需要。一直以来,我市始终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坚持“听民声、遂民愿”,力求把好事办到“点子上”、办到“心坎里”。

通过政府门户网站、主流新闻媒体发布公告,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关于民生实事项目的建议,结合近年来审计、巡视、督查、信访等方面发现的民生问题和“两代表一委员”、基层政府部门意见,共同纳入项目清单,实现民生实事项目由“政府配菜”向“群众点餐”转变

▲市交通运输局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加速推动全市农村公路提档升级

通过实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让人大代表参与并监督从征集酝酿到筛选票决的全过程,一方面拓展社会主体参与面,在集思广益、多方协商中,让政府兴办民生实事更加精准、更接地气、更聚民智、更富成效;一方面将民生实事办理情况纳入民主监督,确保项目有力有序推进、取得实效,群众诉求期盼“事事有回应”。

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还对民生实事办理推进工作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在阳光透明的氛围中、紧密良性的互动里,全力将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心的事办好。

制定民生实事实施路线图,明确任务目标、责任单位,在政府门户网站民生实事专栏公开晾晒任务、动态更新进展,召开民生实事新闻发布会提升社会知晓度、参与度,拓宽民意反馈渠道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评价,完善保障机制,实现全程化闭环式督办……看着一桩桩“不起眼的小事”被政府部门当成“头等大事”,一张张提升生活品质、化解身边难题的“施工图”变成“实景图”,百姓们的笑容更暖、心里更甜。

“十四五”期间,我市坚持重大民生项目资金优先保障,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截至2024年,全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已增至81.3%。

依托高效的工作机制、充实的资金保障,5年来,省、市各级数百个民生实事项目全部完成,一句句掷地有声的承诺化为现实。

兜牢民生底线
彰显城市温度

▲襄阳市连续举办第21年“春风行动”大型招聘系列活动

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宣讲,精准解读中央及各地、各部门出台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岗位挖潜扩容,精准推送优质岗位;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综合服务窗口,提供就业创业、档案查询、落户安居等高频事项“一站式”服务……

7月10日,市人社局发布《“职引未来 筑梦襄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集中帮扶活动方案》,积极抢抓高校毕业生离校求职关键期,通过“政策礼包”精准送、“优质岗位”广泛送、“就业指导”贴心送、“暖心帮扶”重点送、“创业项目”引导送、“服务保障”高效送,助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夯实民生基础、兜牢民生底线,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全力解决群众就业、医疗、养老等急难愁盼问题。

持续拓展“春风行动”、就业服务“大篷车”等就业帮扶活动形式和覆盖面,精准匹配群众岗位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创新打造线下实体零工驿站,为流动务工群体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指导、岗位培训、用工对接;加强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和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科学合理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落实灵活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政策,帮助就业困难群体找到合适岗位……通过积极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连年攀升,各阶层就业收入稳步增加。

▲11月7日晚央视《焦点访谈》专题报道襄阳市中心医院“一次挂号管三天”的创新实践

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面推广“一次挂号管三天”和出入院一站式特色服务,加快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切实让群众“少跑腿、少花钱”;相继建设市中医医院东津院区、鄂西北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市第一人民医院东津院区、同济襄阳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重大项目,让优质医疗资源触手可及;持续推动各类社会保险扩面提效,并上线“襄阳惠民保”,显著提升普通家庭面对疾病、意外的抗风险能力……随着健康襄阳建设深入推进,全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群众就医感受进一步改善,“就医难”“就医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着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街道(乡镇)养老服务综合体、农村互助照料中心数量实现跨越式增长;各级政府、党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多方联动,“一户一策”为困难家庭进行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为残疾人免费适配功能性辅助器具;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力度,着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和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住房困难问题……在“精准滴灌”中,惠民政策逐步向有需求、有困难的特殊群体倾斜,让阳光普照社会的每一个阶层。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五年间,越来越多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落地见效,那一张越织越密、越织越牢的民生保障网,兜起了党委政府的使命责任,也兜起了千家万户的平安幸福。

优化公共服务
提升生活品质

▲市荆州街小学迁建项目(一期)总体形象进度已超18.5%

“以前庞公片区学校少,孩子得去别处借读。现在荆州街小学新校区就建在家门口,再也不用耗时费力接送了!”近日,在襄城区国投·庞公府小区,居民魏鹏指着窗外拔地而起的教学楼,高兴地说。

作为推动古城功能疏解、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的关键民生工,襄阳市荆州街小学、襄阳市第一实验小学、襄阳市第七中学迁建项目于今夏正式开工,建成后将有效疏解古城片区学龄人口,缓解古城外片区学位压力,促进教育资源配置整体优质均衡,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推动高质量发展,最终是为了创造高品质生活。“十四五”期间,我市在聚焦各类困难群体急难愁盼、不断筑实社会福利保障的基础上,还时刻紧盯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强化系统思维,不断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供给,在文体、交通、教育、环境治理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民生福祉从“保基本”向“高品质”迈进。

▲襄州区张湾街道天使村家属院,改造后的路面平坦洁净,重新粉刷的楼体焕然一新

在襄州区张湾街道天使村家属院,改造后的路面平坦洁净,重新粉刷的楼体焕然一新,曾经的杂物堆变成了小花圃,充电桩、停车位、健身器材、供水二次增压设备一应俱全。“没想到经过改造,几十年的老房子,如今是越来越宜居”看着“小而美”的新家园,居民李强笑得合不拢嘴。

在樊城区牛首中心小学,水泥操场换成了塑胶跑道,新建的寝室楼宽敞明亮,教室里崭新的课桌、明亮的灯光、完备的多媒体教具让孩子们兴奋而激动。“学校变化太大了,打消了我的顾虑。能够在家门口读上这么好的学校,我们全家都放心!”学生家长徐婷激动地说。

在高新区桃园路与汉江北路交汇处,以“全龄友好”为设计理念的桃园公园坐落于楼宇之间,不仅配备智能健身器材、儿童游乐天地,更特别打造了环形林荫步道和戏曲广场,让周边5个社区的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馈赠。“以前只能带孩子在小区里转圈,现在公园就在楼下,一大早他们就吵着要过来玩。”居民赵梅说。

在宜城市政务服务中心,办事群众通过“数字政务地图”的智能办事导引功能,可提前了解办事所需资料、流程、具体窗口等信息,实现“一看就会、一线咨询、一键就办”。“按照提示做好准备,来了5分钟不到就办理完成公积金提取业务,特别方便!”拿着崭新的业务凭证,市民胡梦迪在服务评价器上按下了“非常满意”键。

……

一个个寻常的生活片段,汇聚成一幅和谐温馨的民生图景,承载起各界群众拥抱幸福、逐梦未来的希冀与期盼。

民生改善无止境。回望“十四五”,全市上下团结拼搏、克难攻坚,用忠诚担当书写了一份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答卷”。展望未来,市委、市政府将继续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心用情解决急难愁盼,全力以赴增进民生福祉,为群众生活带来更多可喜可感可盼的变化,让幸福更有质感、更有温度。

民生改善无止境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胡采棣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banner] => Array ( ) [description] => [thumb]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cn/a/10125/202511/4dd2da23b928fcfb2f530cd7a22fe1c5.jpg [id] => 3732585 [ratio] => 0.67 ) [url] => http://xiangyang.cjyun.org/p/650635.html [wapurl] => http://m-xiangyang.cjyun.org/p/650635.html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gallery] => Array ( ) [galleries] => Array ( ) [menu] => 0 [authors] => 胡采棣 [author] => 胡采棣 [terms] => Array ( [1] => [4] => Array ( [0] => 襄阳融媒体中心 ) ) [thumbs] => Array ( [0]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cn/a/10125/202511/4dd2da23b928fcfb2f530cd7a22fe1c5.jpg [id] => 3732585 [ratio] => 0.67 ) ) [oldpv] => 881 [all_pv] => 0 ) 1

襄阳:新福祉 大提升——非凡“十四五”,这些获得感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

©原创   2025-11-17 14:07  

发展向前,民生向暖。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十四五”期间,全市上下以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让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的殷殷嘱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从社会保险持续扩面到普惠性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学位连年递增,从市博物馆新馆、奥体中心等公共服务场馆建成投用到数以千计的老旧小区蝶变焕新,从96%的学校纳入义务教育教联体建设到县(市)实现三级综合医院全覆盖……

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投入,一项项温暖人心的举措,一件件落地见效的实事,让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温暖图景,在汉江两岸徐徐铺开。

▲夜幕下的襄阳灯火璀璨,高楼林立,尽显现代都市的活力与魅力(资料图)

办好民生实事
回应群众期盼

“我们小区门前路段存在积水点和‘泥巴路’,希望纳入新一年的城市渍涝点整治计划!”“我工作的商贸城离市区较远,只有2条公交能到,高峰期要等很多趟才能挤上去,市区的顾客想去买东西也不是很方便,希望新一年优化公交线网时可以考虑调整一下!”“我们所住的小区附近没有农贸市场,买菜得跑到很远的超市去,希望有关部门协调解决一下!”……

近日,市政府办发布《关于征集2026年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建议的公告》,邀请各界群众为新一年市政府民生实事“划重点”“定方向”。公告发出后,迅速得到广大市民的“热情回应”,评论区里一条条认真的留言,组成了群众身边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清单”

▲市总工会已在大型企事业单位、工业园区、旅游景区、商圈街区等场所建成15家标准化爱心母婴室并全部投入使用,提前完成2025年市政府民生实事相关建设任务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将民生实事的“定题权”交还人民群众,既是对百姓意愿诉求的关心尊重,更是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精准度的实际需要。一直以来,我市始终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坚持“听民声、遂民愿”,力求把好事办到“点子上”、办到“心坎里”。

通过政府门户网站、主流新闻媒体发布公告,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关于民生实事项目的建议,结合近年来审计、巡视、督查、信访等方面发现的民生问题和“两代表一委员”、基层政府部门意见,共同纳入项目清单,实现民生实事项目由“政府配菜”向“群众点餐”转变

▲市交通运输局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加速推动全市农村公路提档升级

通过实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让人大代表参与并监督从征集酝酿到筛选票决的全过程,一方面拓展社会主体参与面,在集思广益、多方协商中,让政府兴办民生实事更加精准、更接地气、更聚民智、更富成效;一方面将民生实事办理情况纳入民主监督,确保项目有力有序推进、取得实效,群众诉求期盼“事事有回应”。

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还对民生实事办理推进工作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在阳光透明的氛围中、紧密良性的互动里,全力将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心的事办好。

制定民生实事实施路线图,明确任务目标、责任单位,在政府门户网站民生实事专栏公开晾晒任务、动态更新进展,召开民生实事新闻发布会提升社会知晓度、参与度,拓宽民意反馈渠道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评价,完善保障机制,实现全程化闭环式督办……看着一桩桩“不起眼的小事”被政府部门当成“头等大事”,一张张提升生活品质、化解身边难题的“施工图”变成“实景图”,百姓们的笑容更暖、心里更甜。

“十四五”期间,我市坚持重大民生项目资金优先保障,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截至2024年,全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已增至81.3%。

依托高效的工作机制、充实的资金保障,5年来,省、市各级数百个民生实事项目全部完成,一句句掷地有声的承诺化为现实。

兜牢民生底线
彰显城市温度

▲襄阳市连续举办第21年“春风行动”大型招聘系列活动

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宣讲,精准解读中央及各地、各部门出台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岗位挖潜扩容,精准推送优质岗位;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综合服务窗口,提供就业创业、档案查询、落户安居等高频事项“一站式”服务……

7月10日,市人社局发布《“职引未来 筑梦襄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集中帮扶活动方案》,积极抢抓高校毕业生离校求职关键期,通过“政策礼包”精准送、“优质岗位”广泛送、“就业指导”贴心送、“暖心帮扶”重点送、“创业项目”引导送、“服务保障”高效送,助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夯实民生基础、兜牢民生底线,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全力解决群众就业、医疗、养老等急难愁盼问题。

持续拓展“春风行动”、就业服务“大篷车”等就业帮扶活动形式和覆盖面,精准匹配群众岗位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创新打造线下实体零工驿站,为流动务工群体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指导、岗位培训、用工对接;加强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和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科学合理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落实灵活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政策,帮助就业困难群体找到合适岗位……通过积极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连年攀升,各阶层就业收入稳步增加。

▲11月7日晚央视《焦点访谈》专题报道襄阳市中心医院“一次挂号管三天”的创新实践

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面推广“一次挂号管三天”和出入院一站式特色服务,加快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切实让群众“少跑腿、少花钱”;相继建设市中医医院东津院区、鄂西北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市第一人民医院东津院区、同济襄阳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重大项目,让优质医疗资源触手可及;持续推动各类社会保险扩面提效,并上线“襄阳惠民保”,显著提升普通家庭面对疾病、意外的抗风险能力……随着健康襄阳建设深入推进,全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群众就医感受进一步改善,“就医难”“就医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着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街道(乡镇)养老服务综合体、农村互助照料中心数量实现跨越式增长;各级政府、党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多方联动,“一户一策”为困难家庭进行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为残疾人免费适配功能性辅助器具;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力度,着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和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住房困难问题……在“精准滴灌”中,惠民政策逐步向有需求、有困难的特殊群体倾斜,让阳光普照社会的每一个阶层。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五年间,越来越多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落地见效,那一张越织越密、越织越牢的民生保障网,兜起了党委政府的使命责任,也兜起了千家万户的平安幸福。

优化公共服务
提升生活品质

▲市荆州街小学迁建项目(一期)总体形象进度已超18.5%

“以前庞公片区学校少,孩子得去别处借读。现在荆州街小学新校区就建在家门口,再也不用耗时费力接送了!”近日,在襄城区国投·庞公府小区,居民魏鹏指着窗外拔地而起的教学楼,高兴地说。

作为推动古城功能疏解、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的关键民生工,襄阳市荆州街小学、襄阳市第一实验小学、襄阳市第七中学迁建项目于今夏正式开工,建成后将有效疏解古城片区学龄人口,缓解古城外片区学位压力,促进教育资源配置整体优质均衡,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推动高质量发展,最终是为了创造高品质生活。“十四五”期间,我市在聚焦各类困难群体急难愁盼、不断筑实社会福利保障的基础上,还时刻紧盯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强化系统思维,不断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供给,在文体、交通、教育、环境治理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民生福祉从“保基本”向“高品质”迈进。

▲襄州区张湾街道天使村家属院,改造后的路面平坦洁净,重新粉刷的楼体焕然一新

在襄州区张湾街道天使村家属院,改造后的路面平坦洁净,重新粉刷的楼体焕然一新,曾经的杂物堆变成了小花圃,充电桩、停车位、健身器材、供水二次增压设备一应俱全。“没想到经过改造,几十年的老房子,如今是越来越宜居”看着“小而美”的新家园,居民李强笑得合不拢嘴。

在樊城区牛首中心小学,水泥操场换成了塑胶跑道,新建的寝室楼宽敞明亮,教室里崭新的课桌、明亮的灯光、完备的多媒体教具让孩子们兴奋而激动。“学校变化太大了,打消了我的顾虑。能够在家门口读上这么好的学校,我们全家都放心!”学生家长徐婷激动地说。

在高新区桃园路与汉江北路交汇处,以“全龄友好”为设计理念的桃园公园坐落于楼宇之间,不仅配备智能健身器材、儿童游乐天地,更特别打造了环形林荫步道和戏曲广场,让周边5个社区的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馈赠。“以前只能带孩子在小区里转圈,现在公园就在楼下,一大早他们就吵着要过来玩。”居民赵梅说。

在宜城市政务服务中心,办事群众通过“数字政务地图”的智能办事导引功能,可提前了解办事所需资料、流程、具体窗口等信息,实现“一看就会、一线咨询、一键就办”。“按照提示做好准备,来了5分钟不到就办理完成公积金提取业务,特别方便!”拿着崭新的业务凭证,市民胡梦迪在服务评价器上按下了“非常满意”键。

……

一个个寻常的生活片段,汇聚成一幅和谐温馨的民生图景,承载起各界群众拥抱幸福、逐梦未来的希冀与期盼。

民生改善无止境。回望“十四五”,全市上下团结拼搏、克难攻坚,用忠诚担当书写了一份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答卷”。展望未来,市委、市政府将继续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心用情解决急难愁盼,全力以赴增进民生福祉,为群众生活带来更多可喜可感可盼的变化,让幸福更有质感、更有温度。

民生改善无止境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胡采棣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

登录汉水襄阳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