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11时45分,看着G6855次高铁列车缓缓驶出宜城站,55岁的值班站长谢君凝视着远去的列车,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这是谢君铁路生涯中参与开通的第三座高铁站。
宜城站作为呼南高速铁路襄阳至荆门段的新建车站,将宜城至襄阳的时间缩短至仅10分钟,襄阳至荆门车程从70分钟锐减至半小时。这不仅让宜城深度融入襄阳“一刻钟”经济圈,更串联起“襄十随神”与“宜荆荆恩”两翼城市群,为区域经济发展架起了快连快通的桥梁。
“看到宜城站顺利开通,我心里的那块石头也落地了!”谢君的声音中透着难以掩饰的激动。作为有着36年行车工作经验的老铁路人,亲历了中国铁路的沧桑巨变,从蒸汽机车的轰鸣到内燃机车的呼啸,从电力机车的迅捷到高铁的风驰电掣。
2025年4月,谢君作为第一批进驻宜城站的车站职工,开始了艰苦的筹备工作。他们面对的还是一个“毛坯房”——没有办公桌椅,没有生活用水,交通不便,更别提客运设施设备。他和同事们租住在附近民房,每半个月才能回家一次。
“联调联试就像是在给新房验收水电,流线规划好比设计家居动线。”谢君用装修比喻建站工作。
旅客从哪里进站更方便?怎么检票更合理?候车区域怎么划分更科学?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一次次试验来寻找最优解。
从设备管理权移交到行车指挥权接管,从客运人员培训到整章建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打磨。旅客进站路线、检票流程、候车区划分,都是团队通过数十次模拟试验优化的结果。如今,明亮的站房、清晰的标识、完善的设备,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谢君和同事们的心血。
“每座车站都像自己的孩子,看着它们从无到有,再到投入运营,这种成就感无以言表。”谢君见证了襄阳高铁从无到有再到“米”字型高铁网铺画的过程。
在汉十高铁襄阳东站,他积累了新站开通的宝贵经验;在郑渝高铁兴山站,他完善了新站运营管理流程;如今在襄荆高铁宜城站,他将36年的经验倾注其中。谢君的铁路生涯与湖北高铁发展同频共振。
当又一列高铁缓缓进站,谢君的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宜城站可能是我职业生涯中参与开通的最后一座高铁站了。”谢君语气中既有不舍也有欣慰,“但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棒,看着高铁网络越来越完善,我觉得这就是铁路人最好的传承。”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陈莉莉 | 通讯员:刘娟 袁广益
编辑:李潇凝 | 校对:李兴会
责编:徐勇 | 审核: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