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见山山秃头”的贫困村,到年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的全国乡村旅游样板,湖北谷城堰河村用三十年时间,完成了从荒山到“金山”的精彩蝶变。这个曾经因交通闭塞而发展滞后的鄂西北小山村,如何凭借一杯茶、一片景,让村民吃上“生态旅游饭”,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共富之路?
堰河村位于襄阳市谷城县五山镇,位列湖北十大名茶之乡。不过,这个名头的取得,还要归功于善种茶的堰河人。脚步刚踏进堰河村,游客们就被农家嫂子的一杯“茶”给吸引住了。
“走到哪里,都有人向我们打招呼,邀请我们喝杯茶,像回到家了一样。”这种淳朴的乡风民风,打动了不少像张伟这样远道而来的游客。但是以前的堰河村,人称“八山半水分半田”,曾因山受困。过去,村民靠山吃山,以砍树卖柴为生,“见山山秃头、见水水断流、见人人犯愁”是当地的真实写照。
痛定思痛,堰河村党委一班人意识到,摆脱贫困,堰河的出路在山,希望更在山。通过绿化荒山、发展茶园,堰河人一举扭转贫困面貌,挣到了创业第一桶金。今天的堰河人,在种茶上颇有心得。他们将牛奶、豆浆混进豆饼里,发酵成有机肥料,喷灌到茶田,在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改善土壤板结的同时,产出的有机茶口感相较于其他茶叶更加醇厚。
“以前茶叶做出来,我们背着蛇皮袋走南闯北去找销路。”天艺茶庄经理姚进感慨道,现在堰河村的旅游项目越来越好,游客也越来越多。
把生态做成产业,将望天收变成高价值。游客来到堰河村,可以亲身体验采茶、杀青、揉捻等制茶工序,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新茶;还能在茶园民宿中,伴着茶香入眠,感受田园诗意生活。“平时工作压力比较大,就想找一个比较安静,环境优美的地方放松一下。”游客肖红告诉记者,亲身体验采茶制茶的过程,感觉自己的身心都得到了治愈。
除了生态与文化,堰河村还注重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在堰河游客接待中心,记者注意到,这里的服务区、休息区、母婴室一应俱全。同时,村里修建了宽敞的旅游公路,打造了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对传统民居进行改造升级,发展特色民宿,目前全村已有30多家民宿,可同时容纳数百人住宿。谷城堰河村民宿老板赵国辉表示:“我们今年把老房子改造成为民宿,我们这个民俗园一期有300多户的民宿,都已经全部上市,基本上节假日如果不提前预订的话,到我们这来根本没有房位。”
为了让乡村旅游更具活力与吸引力,堰河村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和业态。这个“十一”来堰河村,不仅能带走有机茶叶,还有山野菜、葛根粉等特色农产品,既满足游客购物需求,又带动村民增收。谷城县堰河村党委书记闵洪艳表示:“我们就是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旅游产业带动,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创业,实现共同富裕。”
今天的堰河村,不仅全域创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还带动周边七个村抱团发展乡村旅游。今年,他们与“两山”理念发源地浙江余村成功牵手,加入中国和美乡村共富联盟,堰河农特产品通过共富超市销往全国各地。
如今,一个年接待游客超过80万人次的堰河村,为广袤乡村提供了一个鲜活样本: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从不是一道选择题。守住绿水青山的底色,深挖乡土文化的特色,提升基础设施的成色,乡村就能焕发无限生机。堰河村的茶香,正飘向更远的地方,它告诉我们,乡村振兴的画卷,就在每一片被善待的山水间徐徐展开。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王亚雯 解家卫 李文静
协助拍摄:谷城台
编辑:滕树杰 | 校对:刘媛
责编:郑海 | 审核:周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