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 [id] => 640464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更便捷 更舒适 更安全——襄荆高铁开通运营首日见闻 [editor] => 董子川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25-09-29 00:39:42 [published] => 2025-09-29 00:39:42 [modified] => 0000-00-00 00:00:00 [digg] => 3 [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0 [recommend]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copyright] => 1 [sort] => 0 [origin] => 0 [syscomments] => 0 [main_category] => 1027 [thirdparty_audit] => 0 [flow_step] => 0 [flow_id] => 0 [flow_index] => [gzh_account_id] => 0 [gzh_account_name] => [short_title] => [virtual_shares] => 0 [content] =>

9月28日上午,襄荆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这一刻,宜城迈入“高铁时代”,荆门与襄阳的距离被重新定义。

在这片土地之下,沉睡着一条千年古道——荆襄古道。这条襄阳至荆门的通道,曾是连接中原与江汉平原的咽喉要道。

上午11时30分,襄荆高铁复兴号G6855次首发列车缓缓驶出襄阳东站。这一刻,荆襄古道从历史的烟云中缓步走来,卸下了骡马颈间叮当作响的铜铃,换上了高铁呼啸而过的轰鸣。

列车开行期间,铁路部门在车厢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青花瓷》的旋律中,身着“楚韵”服装的乘务员们翩翩起舞,车厢里宛如一幅流动的山水长卷。

“现在回家太方便了。”在襄阳工作的宜城人王淑清说,“以前她回宜城先乘普速列车,再转公交,至少需要1个小时。襄荆高铁开通后,襄阳至宜城仅需13分钟。”

“这真是襄阳的一件大喜事、大好事!”市民刘鹏挥舞着手中的高铁票,“我们单位在荆门有分公司,我经常往返襄阳、荆门两地。”

“以前乘坐绿皮火车单程耗时近2个小时,如今不到40分钟即可抵达。”刘鹏表示,新列车耗时更短,车内座椅宽敞、环境安静,舒适度大大提升。

当列车以350公里的时速向南飞驰,窗外的景物如电影般流转:楚国先民沿漳河而行,走出了最早的荆襄古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其拓宽为可容六车并行的“秦楚道”;至唐代,荆襄古道最终定型,与207国道高度重合。这条曾经需要旬月方抵的道路,如今仅需37分钟即可连通襄阳与荆门。

列车行驶13分钟后,抵达宜城站。

“太快了!”第一位出站的乘客李小可难掩内心激动,“以前我从襄阳东站转大巴车或打车到宜城,需要一两个小时,如今仅需13分钟即可抵达。”

“我今天就是想来体验一下高铁,到汉口车站转一圈再返回。我想以这种方式表达对宜城通高铁的祝贺。”75岁的蔡师傅专门买了一张高铁票,“老年人出门乘坐高铁,便捷又安全!”

宜城市民在宜城站站前广场表演 鼓舞,庆祝襄荆高铁开通运营

宜城站站前广场热闹非凡,宜城市全民才艺大赛在这里举行,现场展台上摆放着参加过楚王宴的23道宜城特色菜。打算乘坐高铁的游客,一边等待列车,一边欣赏才艺、品尝美食。

宜昌市总工会组织该市各行各业优秀代表和劳模体验首发列车。“以前我们去武汉,有时候开私家车,有时候到襄阳东站坐车,不是特别方便。现在宜城高铁站启用,我们出行方便多了。”全国劳模、宜城市雷河镇民主村党支部书记周承强说。

站台外秋雨绵绵,但往来乘客内心火热。

一位不愿意留下姓名的女士告诉记者,她结婚后落户襄阳市区,回宜城乡镇娘家成了难题,“坐汽车回娘家需要近2个小时,往返路上的时间几乎耗尽整个周末。”

她说,有好几次孩子念叨着要去外婆家,可一想到路上的奔波,她只能无奈放弃。直到这次襄荆高铁开通,她和爱人、父母、朋友一起抢首发列车的票,“前后十几分钟,车票就被抢空了。拿到票的时候,我都不敢相信,以后每周回娘家的梦想能实现了!”

从唐代驿道的“马蹄声声”,到今日高铁的“鸣笛阵阵”,襄荆高铁的开通运营,是一次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它不仅缩短了地理距离,更拉近了城市与城市、人与人、历史与未来的关系。

三年坚守,蓝图终成通途

在襄阳东站,襄荆高铁建设者与襄荆高铁复兴号G6855次首发列车合影留念

9月28日,襄荆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对于中国中铁一局襄荆三标一工区经理段世强而言,这一天承载着特殊的意义。

2022年9月28日,是段世强协同团队进场开始建设襄荆高铁的日子。从打下第一根桩基到高铁列车呼啸而过,整整三年,一千多个日夜,见证了他与团队的坚守与付出。

站在崭新的站台上,段世强心潮澎湃。“这三年,有艰辛,有坎坷,也有紧张,但所有情绪在襄荆高铁开通这一刻得到释放,然后就是欣慰。”段世强说。

这份欣慰,源于他与团队所创造的建设速度。在襄荆高铁铺轨过程中,他们曾创下3天铺轨3公里的好成绩,刷新了全国纪录。成绩的背后,是22台大型设备高效运转,高峰期4000多名建设者协同奋战,凝聚着团队为保障工程进度所付出的智慧和心血。

来自河南洛阳的段世强,对襄荆高铁更怀有一份期待。线路开通后,为他南下提供了一条便捷通道。“我们公司的项目遍布全国。今后我从洛阳去南方,乘坐襄荆高铁将十分方便。未来还有很多机会,坐上这条我们亲手参与建设的高铁。”

三年坚守,蓝图终成通途。对段世强而言,这趟飞驰而过的首发列车,不仅为这三年的奋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开启了他与襄荆高铁更深的缘分。

九旬铁道兵体验列车飞驰

铁道兵张立安(左)在女儿的陪同下体验襄荆高铁

9月28日,宜城站迎来一位特殊的旅客——差一个月就满90岁的铁道兵张立安。得知当日襄荆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老人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特意赶到现场看看家乡的高铁。

张立安是土生土长的宜城人,年轻时曾作为一名铁道兵,为祖国的铁路建设挥洒汗水。他参与修建过难度极高的铁路,足迹远至江西、东北乃至越南。1972年,他回到家乡,在宜城县委工作,见证了宜城几十年来的发展与变迁。

“这些年宜城发展很快!”张立安感慨道。尽管看过诸多变化,但他从未坐过高铁。襄荆高铁的开通运营,在他心中激起了波澜。本来只想看看新建的高铁站,但在现场看到崭新的列车后,张立安当即决定:“今天来看了,就想体验襄荆高铁,去襄阳看看!”

坐上飞驰的列车,老人心情激动,思绪万千。“我们原来修铁路、坐火车,那车是烧煤的,老火车‘咚咚’响,噪音大,煤烟味也重。”对比今昔,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现在这个车,平稳又安静,也没有味道,空气也好,和家里一样,还有电视看!”

列车飞驰,窗外景色掠过。当列车驶过雄伟的宜城汉江大桥时,老人凝神观望,眼神中充满了自豪与欣慰。“当年是跋山涉水、肩挑背扛修建‘最难修的铁路’,现在是‘技术顶尖、说修就修’高效贯通的高铁。这巨大的变迁,正是国家发展与技术进步最生动的写照。”张立安感慨道。

千余趟测试,只为旅客一路安心

任少发驾驶襄荆高铁复兴号G6855次 首发列车

“呜!呜!呜!”9月28日11时30分,在一阵响亮的笛声中,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襄阳机务段(以下简称襄阳机务段)动车组司机任少发推下手中的控制杆,复兴号G6855次首发列车缓缓驶出襄阳东站。至此,襄荆高铁首趟列车正式发车。

襄荆高铁北连郑渝高铁、南接沪渝蓉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之一“呼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这一“高铁动脉”顺利贯通,襄阳机务段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的司机团队。拥有12年工作经验、熟练驾驶20余种机型列车的技术能手任少发入选,并成为“首发司机”。

今年6月,参与襄荆高铁联调联试工作后,任少发扎根“书海”,潜心修炼,认真阅读案例教材和技术资料,快速了解线路数据及设备情况20项,并通过实地踏勘测试,发现风险隐患32个,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21个。同时,他还和团队成员共同研讨,不断优化操作规程,根据不同车型特性,总结梳理驾驶要点,主导编制了《襄荆高铁列车操纵示意图》《风险提示卡》《襄荆高铁安全卡控措施》《应急模拟演练操作手册》等大量参考资料,为襄荆高铁开通后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可靠技术保障。

襄阳东站与荆门西站均为已开通的营运站,为尽可能降低对正常运输生产秩序的影响,试验及各类模拟工作大多集中在深夜。任少发和团队成员午夜出征、拂晓归来,克服夜晚瞭望视野差、平原地区大雾多发等不利因素,对全程66个变坡点、5个分相、9个变速点进行逐一攻关。3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往返千余趟,为后续值乘同线路列车的同事们总结出一套近乎完美的操作方案。

如今,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襄荆高铁顺利开通。坐在平稳的驾驶室里,任少发心潮澎湃。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用精湛的操作技术呵护新时代荆襄古道上每一趟列车的安全平稳运行,让旅客乘车体验更美好!”任少发说。

学子打印巨型纸质车票见证时代发展

工作人员向乘客介绍沿线景点

9月28日,华东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研二学生马皓旸手持一张从襄阳东开往荆门西的半身大小纸质车票,满怀激动地踏上G6855次首发列车。对他而言,这张亲手打印的巨型纸质车票,不仅是一张乘车凭证,更是一份见证时代发展的珍贵纪念。

作为一名交通运输专业学子,马皓旸对高铁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当天,他特意从家乡武汉前往襄阳,乘坐正式开通运营的襄荆高铁,并用相机记录沿途风景。“看着高铁在荆楚大地上飞驰,我心中充满骄傲与自豪。”马皓旸说,“作为一名未来的交通人,能亲身感受并见证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我感到无比欣喜。”

当天,马皓旸把行程安排得充实而有意义:上午在襄阳探访古隆中,领略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抵达荆门后,下午计划前往漳河乘船游览,晚上则在荆门东宝区与久未谋面的朋友共进晚餐。

“以往从荆门到襄阳,列车需运行一个半小时,如今仅需29分钟,”马皓旸说,“高铁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这种便捷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实实在在。”

选择打印这张特殊尺寸的纸质车票,马皓旸有着特别的考量。他了解到,“十一”假期后,铁路部门将全面使用电子发票,不再提供纸质报销凭证,传统纸质车票即将完成历史使命。

“这张车票既是新线开通的见证,也可能成为我珍藏的最后一张纸质车票,意义非凡。”马皓旸说。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严俊杰 韩秀嫣 刘晓青 胡采棣

摄影:杨东实习生:胡振兴

通讯员:李勤 郑新涛 董柏麟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banner] => Array ( ) [description] => [thumb]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cn/a/10125/202509/65b5fbcc12d1a394d2fb82f79ca16ea2.jpg [id] => 3685721 [ratio] => 0.67 ) [url] => http://xiangyang.cjyun.org/p/640464.html [wapurl] => http://m-xiangyang.cjyun.org/p/640464.html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gallery] => Array ( ) [galleries] => Array ( ) [menu] => 0 [authors] => 严俊杰,韩秀嫣,刘晓青,胡采棣,杨东 [author] => 严俊杰,韩秀嫣,刘晓青,胡采棣,杨东 [terms] => Array ( [1] => [4] => Array ( [0] => 襄阳融媒体中心 ) ) [thumbs] => Array ( [0]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cn/a/10125/202509/65b5fbcc12d1a394d2fb82f79ca16ea2.jpg [id] => 3685721 [ratio] => 0.67 ) ) [oldpv] => 231 [all_pv] => 0 ) 1

更便捷 更舒适 更安全——襄荆高铁开通运营首日见闻

©原创   2025-09-29 00:39  

9月28日上午,襄荆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这一刻,宜城迈入“高铁时代”,荆门与襄阳的距离被重新定义。

在这片土地之下,沉睡着一条千年古道——荆襄古道。这条襄阳至荆门的通道,曾是连接中原与江汉平原的咽喉要道。

上午11时30分,襄荆高铁复兴号G6855次首发列车缓缓驶出襄阳东站。这一刻,荆襄古道从历史的烟云中缓步走来,卸下了骡马颈间叮当作响的铜铃,换上了高铁呼啸而过的轰鸣。

列车开行期间,铁路部门在车厢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青花瓷》的旋律中,身着“楚韵”服装的乘务员们翩翩起舞,车厢里宛如一幅流动的山水长卷。

“现在回家太方便了。”在襄阳工作的宜城人王淑清说,“以前她回宜城先乘普速列车,再转公交,至少需要1个小时。襄荆高铁开通后,襄阳至宜城仅需13分钟。”

“这真是襄阳的一件大喜事、大好事!”市民刘鹏挥舞着手中的高铁票,“我们单位在荆门有分公司,我经常往返襄阳、荆门两地。”

“以前乘坐绿皮火车单程耗时近2个小时,如今不到40分钟即可抵达。”刘鹏表示,新列车耗时更短,车内座椅宽敞、环境安静,舒适度大大提升。

当列车以350公里的时速向南飞驰,窗外的景物如电影般流转:楚国先民沿漳河而行,走出了最早的荆襄古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其拓宽为可容六车并行的“秦楚道”;至唐代,荆襄古道最终定型,与207国道高度重合。这条曾经需要旬月方抵的道路,如今仅需37分钟即可连通襄阳与荆门。

列车行驶13分钟后,抵达宜城站。

“太快了!”第一位出站的乘客李小可难掩内心激动,“以前我从襄阳东站转大巴车或打车到宜城,需要一两个小时,如今仅需13分钟即可抵达。”

“我今天就是想来体验一下高铁,到汉口车站转一圈再返回。我想以这种方式表达对宜城通高铁的祝贺。”75岁的蔡师傅专门买了一张高铁票,“老年人出门乘坐高铁,便捷又安全!”

宜城市民在宜城站站前广场表演 鼓舞,庆祝襄荆高铁开通运营

宜城站站前广场热闹非凡,宜城市全民才艺大赛在这里举行,现场展台上摆放着参加过楚王宴的23道宜城特色菜。打算乘坐高铁的游客,一边等待列车,一边欣赏才艺、品尝美食。

宜昌市总工会组织该市各行各业优秀代表和劳模体验首发列车。“以前我们去武汉,有时候开私家车,有时候到襄阳东站坐车,不是特别方便。现在宜城高铁站启用,我们出行方便多了。”全国劳模、宜城市雷河镇民主村党支部书记周承强说。

站台外秋雨绵绵,但往来乘客内心火热。

一位不愿意留下姓名的女士告诉记者,她结婚后落户襄阳市区,回宜城乡镇娘家成了难题,“坐汽车回娘家需要近2个小时,往返路上的时间几乎耗尽整个周末。”

她说,有好几次孩子念叨着要去外婆家,可一想到路上的奔波,她只能无奈放弃。直到这次襄荆高铁开通,她和爱人、父母、朋友一起抢首发列车的票,“前后十几分钟,车票就被抢空了。拿到票的时候,我都不敢相信,以后每周回娘家的梦想能实现了!”

从唐代驿道的“马蹄声声”,到今日高铁的“鸣笛阵阵”,襄荆高铁的开通运营,是一次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它不仅缩短了地理距离,更拉近了城市与城市、人与人、历史与未来的关系。

三年坚守,蓝图终成通途

在襄阳东站,襄荆高铁建设者与襄荆高铁复兴号G6855次首发列车合影留念

9月28日,襄荆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对于中国中铁一局襄荆三标一工区经理段世强而言,这一天承载着特殊的意义。

2022年9月28日,是段世强协同团队进场开始建设襄荆高铁的日子。从打下第一根桩基到高铁列车呼啸而过,整整三年,一千多个日夜,见证了他与团队的坚守与付出。

站在崭新的站台上,段世强心潮澎湃。“这三年,有艰辛,有坎坷,也有紧张,但所有情绪在襄荆高铁开通这一刻得到释放,然后就是欣慰。”段世强说。

这份欣慰,源于他与团队所创造的建设速度。在襄荆高铁铺轨过程中,他们曾创下3天铺轨3公里的好成绩,刷新了全国纪录。成绩的背后,是22台大型设备高效运转,高峰期4000多名建设者协同奋战,凝聚着团队为保障工程进度所付出的智慧和心血。

来自河南洛阳的段世强,对襄荆高铁更怀有一份期待。线路开通后,为他南下提供了一条便捷通道。“我们公司的项目遍布全国。今后我从洛阳去南方,乘坐襄荆高铁将十分方便。未来还有很多机会,坐上这条我们亲手参与建设的高铁。”

三年坚守,蓝图终成通途。对段世强而言,这趟飞驰而过的首发列车,不仅为这三年的奋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开启了他与襄荆高铁更深的缘分。

九旬铁道兵体验列车飞驰

铁道兵张立安(左)在女儿的陪同下体验襄荆高铁

9月28日,宜城站迎来一位特殊的旅客——差一个月就满90岁的铁道兵张立安。得知当日襄荆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老人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特意赶到现场看看家乡的高铁。

张立安是土生土长的宜城人,年轻时曾作为一名铁道兵,为祖国的铁路建设挥洒汗水。他参与修建过难度极高的铁路,足迹远至江西、东北乃至越南。1972年,他回到家乡,在宜城县委工作,见证了宜城几十年来的发展与变迁。

“这些年宜城发展很快!”张立安感慨道。尽管看过诸多变化,但他从未坐过高铁。襄荆高铁的开通运营,在他心中激起了波澜。本来只想看看新建的高铁站,但在现场看到崭新的列车后,张立安当即决定:“今天来看了,就想体验襄荆高铁,去襄阳看看!”

坐上飞驰的列车,老人心情激动,思绪万千。“我们原来修铁路、坐火车,那车是烧煤的,老火车‘咚咚’响,噪音大,煤烟味也重。”对比今昔,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现在这个车,平稳又安静,也没有味道,空气也好,和家里一样,还有电视看!”

列车飞驰,窗外景色掠过。当列车驶过雄伟的宜城汉江大桥时,老人凝神观望,眼神中充满了自豪与欣慰。“当年是跋山涉水、肩挑背扛修建‘最难修的铁路’,现在是‘技术顶尖、说修就修’高效贯通的高铁。这巨大的变迁,正是国家发展与技术进步最生动的写照。”张立安感慨道。

千余趟测试,只为旅客一路安心

任少发驾驶襄荆高铁复兴号G6855次 首发列车

“呜!呜!呜!”9月28日11时30分,在一阵响亮的笛声中,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襄阳机务段(以下简称襄阳机务段)动车组司机任少发推下手中的控制杆,复兴号G6855次首发列车缓缓驶出襄阳东站。至此,襄荆高铁首趟列车正式发车。

襄荆高铁北连郑渝高铁、南接沪渝蓉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之一“呼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这一“高铁动脉”顺利贯通,襄阳机务段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的司机团队。拥有12年工作经验、熟练驾驶20余种机型列车的技术能手任少发入选,并成为“首发司机”。

今年6月,参与襄荆高铁联调联试工作后,任少发扎根“书海”,潜心修炼,认真阅读案例教材和技术资料,快速了解线路数据及设备情况20项,并通过实地踏勘测试,发现风险隐患32个,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21个。同时,他还和团队成员共同研讨,不断优化操作规程,根据不同车型特性,总结梳理驾驶要点,主导编制了《襄荆高铁列车操纵示意图》《风险提示卡》《襄荆高铁安全卡控措施》《应急模拟演练操作手册》等大量参考资料,为襄荆高铁开通后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可靠技术保障。

襄阳东站与荆门西站均为已开通的营运站,为尽可能降低对正常运输生产秩序的影响,试验及各类模拟工作大多集中在深夜。任少发和团队成员午夜出征、拂晓归来,克服夜晚瞭望视野差、平原地区大雾多发等不利因素,对全程66个变坡点、5个分相、9个变速点进行逐一攻关。3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往返千余趟,为后续值乘同线路列车的同事们总结出一套近乎完美的操作方案。

如今,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襄荆高铁顺利开通。坐在平稳的驾驶室里,任少发心潮澎湃。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用精湛的操作技术呵护新时代荆襄古道上每一趟列车的安全平稳运行,让旅客乘车体验更美好!”任少发说。

学子打印巨型纸质车票见证时代发展

工作人员向乘客介绍沿线景点

9月28日,华东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研二学生马皓旸手持一张从襄阳东开往荆门西的半身大小纸质车票,满怀激动地踏上G6855次首发列车。对他而言,这张亲手打印的巨型纸质车票,不仅是一张乘车凭证,更是一份见证时代发展的珍贵纪念。

作为一名交通运输专业学子,马皓旸对高铁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当天,他特意从家乡武汉前往襄阳,乘坐正式开通运营的襄荆高铁,并用相机记录沿途风景。“看着高铁在荆楚大地上飞驰,我心中充满骄傲与自豪。”马皓旸说,“作为一名未来的交通人,能亲身感受并见证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我感到无比欣喜。”

当天,马皓旸把行程安排得充实而有意义:上午在襄阳探访古隆中,领略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抵达荆门后,下午计划前往漳河乘船游览,晚上则在荆门东宝区与久未谋面的朋友共进晚餐。

“以往从荆门到襄阳,列车需运行一个半小时,如今仅需29分钟,”马皓旸说,“高铁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这种便捷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实实在在。”

选择打印这张特殊尺寸的纸质车票,马皓旸有着特别的考量。他了解到,“十一”假期后,铁路部门将全面使用电子发票,不再提供纸质报销凭证,传统纸质车票即将完成历史使命。

“这张车票既是新线开通的见证,也可能成为我珍藏的最后一张纸质车票,意义非凡。”马皓旸说。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严俊杰 韩秀嫣 刘晓青 胡采棣

摄影:杨东实习生:胡振兴

通讯员:李勤 郑新涛 董柏麟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

登录汉水襄阳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