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 [id] => 640462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汉襄宜“金三角”加速崛起——高铁引擎驱动襄阳跨越式发展 [editor] => 董子川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25-09-29 00:09:11 [published] => 2025-09-29 00:09:11 [modified] => 0000-00-00 00:00:00 [digg] => 4 [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2 [recommend]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copyright] => 1 [sort] => 0 [origin] => 0 [syscomments] => 0 [main_category] => 1027 [thirdparty_audit] => 0 [flow_step] => 0 [flow_id] => 0 [flow_index] => [gzh_account_id] => 0 [gzh_account_name] => [short_title] => [virtual_shares] => 0 [content] =>

当钢铁巨龙的汽笛划破襄阳东站的天空,不仅撕开了旧日时空的阻隔,更奏响了这座千年古城向未来冲刺的强音。

9月28日,襄荆高铁首发,作为襄阳第三条高铁,它与此前开通的郑渝高铁、汉十高铁交织,让“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襄阳,正式迈入“米”字形高铁全域通达的新纪元。

五年来,风驰电掣的高铁不只是改变了襄阳人出行方式,更以“乘数效应”激活了古城脉动,让襄阳在中部崛起的赛道上越跑越快。

汉襄宜高铁环线示意图(据湖北日报APP)

高铁梦圆

——千年古城焕新颜

2019年,是襄阳城市发展史上的“高铁元年”——浩吉铁路、汉十高铁全线通车,郑渝高铁襄阳以北段投运,襄阳东站开门纳客,千年古城终于圆了“高铁梦”。

“2021.11.20,星期六,上午10:35襄阳出发,晚上7:51返回。”网友“雪暮秋阳”的微博里,记载着高铁带来的日常:“以往来武汉还要住一晚,有了高铁,就是晚上在武汉吃个饭,也可以很从容地当天来回!”

2022年的同一天,又在武汉出差的他,在微博上转发自己一年前的这条微博,并留言道:“早出晚归,汉襄双城自由穿!”

截至目前,襄阳东站日均客流突破5万人次。从这里出发,通达城市超170个,实现72分钟抵汉、4小时达京、6小时抵沪。

高铁缩短的不只是时空,更激活了消费与文旅的“一池春水”。

汉十高铁开通半年后,襄阳华侨城奇梦海滩水乐园正式开园,随后奇趣童年、奇幻谷等各类乐园接连开放。面对奔涌而来的游客潮,华侨城快马加鞭:奇幻火星音乐节点燃热情,奇幻烟花秀点亮夜空,新场景、新模式接连登场。

“五年接待超千万人次,七成是外省游客。”襄阳华侨城奇幻度假区品牌经理姜希说,今年,华侨城奇幻度假区又打造了华中首个“超级飞侠探索基地”大型室内探索馆,打造亲子旅游新地标,形成具有跨区域吸引力的亲子文旅消费体验,“希望高铁为我们拉来更多人气。”

如果说高铁是串联城市的线,东津新区就是线上最亮的“节点”。与襄阳东站咫尺之遥的这片土地,正把高铁“流量”转变为发展“增量”: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落子建校,同济襄阳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湖北隆中实验室扎根落户……昔日城郊,如今成了襄阳“新门户”。

“高铁是一条线,更是一张网。”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表示,高等级高铁网络的建设,将加速先进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和高效集聚,助其转化为创新能力、人才集聚、产业发展优势。

五年蝶变,襄阳在“高铁时代”交出了亮眼答卷——

看经济实力,GDP四年实现“两连跳”,突破6000亿元,稳居中部非省会城市前列,连续7年位列全国城市50强。

看产业能级,首次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50强。新能源乘用车整车制造实现零的突破,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超40%,“汽车独大”加快转向“多点支撑”,成为全省唯一、全国7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之一。

看区域辐射,鄂豫陕甘4省15个城市在我市成立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跨区域协作联盟,我市“跨域通办”平台上线事项1120项,“襄十随神”联动举办各类交流合作活动上百次,襄阳作为区域重点城市地位、作用进一步彰显。

“襄荆高铁开通、武西高铁十堰至西安段即将通车,襄阳‘四纵三横’铁路网成形。”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陈波表示,郑渝、焦柳、浩吉、襄荆为“纵”,汉十、汉丹、襄渝为“横”,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铁”,武汉、郑州、西安、重庆、长沙等周边省会全联通,“米”字形高铁正托着襄阳加速跑。

高铁织网

——产业协同谱新篇

9月25日深夜,汉口站候车厅灯火通明,湖北隆中实验室执行副主任、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张帆拎着科研资料,踏上开往襄阳的末班高铁:“22:17发车,23:30到襄阳,这趟车就是我的‘通勤专列’!”

这趟高铁上,载的不只是张帆,还有汉襄科技合作的热度。去年,湖北隆中实验室两项成果在襄阳落地,一下子吸引超百亿元投资。高铁织就的“通勤网”,正让“武汉研发、襄阳转化”成常态。

产业链的协同,在汉襄宜“金三角”间愈发紧密。

9月24日清晨,南漳县裕农菌业负责人王祖亮,早早等在南漳高铁站出口——他要接湖北省农科院的王琼博士团队。企业研发的马来西亚市场新品,急需专家定调味型。

“以前开车来要五六个小时,现在乘高铁半小时就能到!”王琼说,省下的时间,全用在帮企业攻关里。

襄荆高铁让汉襄宜“金三角”实现了高铁环线闭环。

“环线很好地体现了城市群与区域一体化的核心理念——互联互通。”秦尊文表示,高铁环线可以促进区域内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畅通,给区域经济带来更多效益。

“全省两院院士高度集中在武汉,宜昌、襄阳的人才资源要素相对不足。”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邹薇建议,把武汉充沛的人才与科研资源更多向宜昌、襄阳延伸转移,形成“高端研发在武汉、应用转化在两翼、辐射带动周边”的新格局。

7月9日,兴发保谷磷化工产业园项目暨楚烽新材料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是由宜昌兴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豪掷”200亿元在襄阳打造的国内工艺先进、中部地区规模最大的磷化工全产业链基地。

“我们与武汉的合作是很充分的,但受制于交通限制,与宜昌的交流反而不够。”市发改委三级调研员徐风表示,襄荆高铁的开通,拉近了两地之间的距离,宜昌有优质的化工企业,襄阳有优质的矿产资源,在磷化工方面可以“握指成拳”。

“通过高铁串联,我们可以构建全国性的特色产业集群。”市发改委二级调研员、省人大财经委咨询专家李地宝说,“汉随襄十”汽车工业走廊已经成形。目前,全省正在大力发展新型化工产业,借助襄荆高铁,汉襄宜将联手做大新型化工产业。

此外,襄荆高铁有机连接了南襄盆地和江汉平原。前者以小麦等旱作物为主,后者以水稻和水产养殖为主。李地宝认为,通过差异化发展和有机协作,也可以进一步推动湖北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

“宜昌有三峡水电,襄阳有风电和太阳能,且清洁能源占比已经超越传统能源。”李地宝认为,高铁通了,两地能源协作的大门,也将彻底打开。

高铁飞驰,江桥飞架,产业互补,人才互动。

汉襄宜“金三角”正以崭新姿态,书写中部地区协同发展的时代答卷。未来,随着更多基础设施的落成和更多创新项目的落地,汉襄宜“金三角”将以更强的凝聚力和辐射力,为湖北乃至中部地区的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高铁赋能

——携手发展兴百业

自古以来,襄阳便因“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地理优势成为天下要冲,成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交通枢纽。如今,随着襄荆高铁的开通,襄阳的交通版图正迎来历史性跨越。

襄阳牛肉面的红油香、荆门蟠龙菜的软糯味,是两座城市的“味觉符号”,也是两地文化的“鲜活载体”。

在襄阳北街,面馆师傅抡勺、撒面、浇辣油,动作一气呵成。襄阳牛肉面——这份传承百年的美味,随着襄荆高铁的开通,40分钟就能端到荆门食客面前。

“昨天荆门老主顾打电话,说要坐首班车来吃头汤面!”面馆王师傅笑着说,高铁把“地域局限”踩在脚下,让生意越来越火。

同一时刻,荆门非遗传承人王师傅正忙着剁鱼茸、裹蛋皮、蒸蟠龙菜,“以前襄阳客人来学手艺,往返要三天,食材新鲜度都受影响;现在当天能打来回,学完还能带走刚蒸好的成品!”

一碗面、一盘菜,因高铁而“触手可及”,让两座城市的情谊在烟火气中愈发深厚。

“襄荆高铁开通,宜城将结束无高铁的历史!”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宜城站站长李琦话语铿锵,“这不仅能完善襄阳高铁网,还能连接‘襄阳都市圈’和‘宜荆荆都市圈’,让宜城融入襄阳‘一刻钟’经济圈,为楚文化、汉水文化旅游发展插上翅膀!”

湖北长泽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内,“鄂港埠自卸0018”襄阳籍船舶正在拆解。作为汉江流域唯一一家取得拆船资质的企业,该公司还投资建设了临港经济区智慧绿色船舶制造产业链项目,与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及附属研究中心共建企业研发中心,开展新能源船舶、特种船舶、定制船舶的研发生产。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鄂西北地区唯一的船舶制造、检测、维修、保养基地,同时为汉江水运提供船舶、航运服务,降低区域内企业物流成本。

“客户来公司商谈订单不用多次转车,我们的订单也可借助多式联运,到达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谈及宜城开通高铁,湖北长泽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元涛的发展信心更足了。

襄阳小河港是汉江上规划建设的最大港口和鄂渝豫陕毗邻地区唯一的区域性综合运输枢纽港,设计年通过能力1740万吨,规划建设21个泊位,以件杂货、散货、集装箱为主,兼有水上加油、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等功能。借助汉江干支直达、水陆、水铁联运及长江黄金水道的便利条件,小河港向东、向南可通江达海,向西、向北可辐射豫陕晋川渝,是汉江经济带物流重要节点。

“襄荆高铁开通后,小河港可加强与重庆、武汉、宜昌等港口城市的交流,提升货运量。”宜城市小河临港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李松林介绍,高铁可以拉来人才、技术,为小河港发展注入新活力。

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阮莉莉表示,发改部门将继续放大高铁优势,全力推动襄阳发展能级、发展速度、发展质效整体提升,助力襄阳成为汉襄宜“金三角”协同发展的重要一极和关键支撑,为湖北加快建成支点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从驿道上的马蹄声碎,到高铁线的汽笛长鸣;从“南船北马”的千年记忆,到“米字高铁”的通达新篇,襄阳的每一次“通”,都是一次“兴”。如今,襄荆高铁这条长江经济带的“黄金纽带”,正牵着汉襄宜“铁三角”的协同之力,让科教的“智”、产业的“劲”、文化的“韵”在汉江之畔交融迸发。

未来,随着高铁网的越织越密,襄阳必将以“天下腰膂”的担当,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全速疾驰——让更多“高铁时代”的精彩故事,书写在荆楚大地上,唱响在中部崛起的潮头里!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严俊杰丨通讯员:瞿谋 龚良杰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banner] => Array ( ) [description] => [thumb]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cn/a/10125/202509/a3a8abee9ded0ae134b290461b06ef42.jpeg [id] => 3685707 [ratio] => 0.62 ) [url] => http://xiangyang.cjyun.org/p/640462.html [wapurl] => http://m-xiangyang.cjyun.org/p/640462.html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gallery] => Array ( ) [galleries] => Array ( ) [menu] => 0 [authors] => 严俊杰 [author] => 严俊杰 [terms] => Array ( [1] => [4] => Array ( [0] => 襄阳融媒体中心 ) ) [thumbs] => Array ( [0]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cn/a/10125/202509/a3a8abee9ded0ae134b290461b06ef42.jpeg [id] => 3685707 [ratio] => 0.62 ) ) [oldpv] => 517 [all_pv] => 0 ) 1

汉襄宜“金三角”加速崛起——高铁引擎驱动襄阳跨越式发展

©原创   2025-09-29 00:09  

当钢铁巨龙的汽笛划破襄阳东站的天空,不仅撕开了旧日时空的阻隔,更奏响了这座千年古城向未来冲刺的强音。

9月28日,襄荆高铁首发,作为襄阳第三条高铁,它与此前开通的郑渝高铁、汉十高铁交织,让“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襄阳,正式迈入“米”字形高铁全域通达的新纪元。

五年来,风驰电掣的高铁不只是改变了襄阳人出行方式,更以“乘数效应”激活了古城脉动,让襄阳在中部崛起的赛道上越跑越快。

汉襄宜高铁环线示意图(据湖北日报APP)

高铁梦圆

——千年古城焕新颜

2019年,是襄阳城市发展史上的“高铁元年”——浩吉铁路、汉十高铁全线通车,郑渝高铁襄阳以北段投运,襄阳东站开门纳客,千年古城终于圆了“高铁梦”。

“2021.11.20,星期六,上午10:35襄阳出发,晚上7:51返回。”网友“雪暮秋阳”的微博里,记载着高铁带来的日常:“以往来武汉还要住一晚,有了高铁,就是晚上在武汉吃个饭,也可以很从容地当天来回!”

2022年的同一天,又在武汉出差的他,在微博上转发自己一年前的这条微博,并留言道:“早出晚归,汉襄双城自由穿!”

截至目前,襄阳东站日均客流突破5万人次。从这里出发,通达城市超170个,实现72分钟抵汉、4小时达京、6小时抵沪。

高铁缩短的不只是时空,更激活了消费与文旅的“一池春水”。

汉十高铁开通半年后,襄阳华侨城奇梦海滩水乐园正式开园,随后奇趣童年、奇幻谷等各类乐园接连开放。面对奔涌而来的游客潮,华侨城快马加鞭:奇幻火星音乐节点燃热情,奇幻烟花秀点亮夜空,新场景、新模式接连登场。

“五年接待超千万人次,七成是外省游客。”襄阳华侨城奇幻度假区品牌经理姜希说,今年,华侨城奇幻度假区又打造了华中首个“超级飞侠探索基地”大型室内探索馆,打造亲子旅游新地标,形成具有跨区域吸引力的亲子文旅消费体验,“希望高铁为我们拉来更多人气。”

如果说高铁是串联城市的线,东津新区就是线上最亮的“节点”。与襄阳东站咫尺之遥的这片土地,正把高铁“流量”转变为发展“增量”: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落子建校,同济襄阳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湖北隆中实验室扎根落户……昔日城郊,如今成了襄阳“新门户”。

“高铁是一条线,更是一张网。”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表示,高等级高铁网络的建设,将加速先进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和高效集聚,助其转化为创新能力、人才集聚、产业发展优势。

五年蝶变,襄阳在“高铁时代”交出了亮眼答卷——

看经济实力,GDP四年实现“两连跳”,突破6000亿元,稳居中部非省会城市前列,连续7年位列全国城市50强。

看产业能级,首次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50强。新能源乘用车整车制造实现零的突破,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超40%,“汽车独大”加快转向“多点支撑”,成为全省唯一、全国7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之一。

看区域辐射,鄂豫陕甘4省15个城市在我市成立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跨区域协作联盟,我市“跨域通办”平台上线事项1120项,“襄十随神”联动举办各类交流合作活动上百次,襄阳作为区域重点城市地位、作用进一步彰显。

“襄荆高铁开通、武西高铁十堰至西安段即将通车,襄阳‘四纵三横’铁路网成形。”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陈波表示,郑渝、焦柳、浩吉、襄荆为“纵”,汉十、汉丹、襄渝为“横”,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铁”,武汉、郑州、西安、重庆、长沙等周边省会全联通,“米”字形高铁正托着襄阳加速跑。

高铁织网

——产业协同谱新篇

9月25日深夜,汉口站候车厅灯火通明,湖北隆中实验室执行副主任、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张帆拎着科研资料,踏上开往襄阳的末班高铁:“22:17发车,23:30到襄阳,这趟车就是我的‘通勤专列’!”

这趟高铁上,载的不只是张帆,还有汉襄科技合作的热度。去年,湖北隆中实验室两项成果在襄阳落地,一下子吸引超百亿元投资。高铁织就的“通勤网”,正让“武汉研发、襄阳转化”成常态。

产业链的协同,在汉襄宜“金三角”间愈发紧密。

9月24日清晨,南漳县裕农菌业负责人王祖亮,早早等在南漳高铁站出口——他要接湖北省农科院的王琼博士团队。企业研发的马来西亚市场新品,急需专家定调味型。

“以前开车来要五六个小时,现在乘高铁半小时就能到!”王琼说,省下的时间,全用在帮企业攻关里。

襄荆高铁让汉襄宜“金三角”实现了高铁环线闭环。

“环线很好地体现了城市群与区域一体化的核心理念——互联互通。”秦尊文表示,高铁环线可以促进区域内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畅通,给区域经济带来更多效益。

“全省两院院士高度集中在武汉,宜昌、襄阳的人才资源要素相对不足。”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邹薇建议,把武汉充沛的人才与科研资源更多向宜昌、襄阳延伸转移,形成“高端研发在武汉、应用转化在两翼、辐射带动周边”的新格局。

7月9日,兴发保谷磷化工产业园项目暨楚烽新材料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是由宜昌兴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豪掷”200亿元在襄阳打造的国内工艺先进、中部地区规模最大的磷化工全产业链基地。

“我们与武汉的合作是很充分的,但受制于交通限制,与宜昌的交流反而不够。”市发改委三级调研员徐风表示,襄荆高铁的开通,拉近了两地之间的距离,宜昌有优质的化工企业,襄阳有优质的矿产资源,在磷化工方面可以“握指成拳”。

“通过高铁串联,我们可以构建全国性的特色产业集群。”市发改委二级调研员、省人大财经委咨询专家李地宝说,“汉随襄十”汽车工业走廊已经成形。目前,全省正在大力发展新型化工产业,借助襄荆高铁,汉襄宜将联手做大新型化工产业。

此外,襄荆高铁有机连接了南襄盆地和江汉平原。前者以小麦等旱作物为主,后者以水稻和水产养殖为主。李地宝认为,通过差异化发展和有机协作,也可以进一步推动湖北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

“宜昌有三峡水电,襄阳有风电和太阳能,且清洁能源占比已经超越传统能源。”李地宝认为,高铁通了,两地能源协作的大门,也将彻底打开。

高铁飞驰,江桥飞架,产业互补,人才互动。

汉襄宜“金三角”正以崭新姿态,书写中部地区协同发展的时代答卷。未来,随着更多基础设施的落成和更多创新项目的落地,汉襄宜“金三角”将以更强的凝聚力和辐射力,为湖北乃至中部地区的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高铁赋能

——携手发展兴百业

自古以来,襄阳便因“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地理优势成为天下要冲,成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交通枢纽。如今,随着襄荆高铁的开通,襄阳的交通版图正迎来历史性跨越。

襄阳牛肉面的红油香、荆门蟠龙菜的软糯味,是两座城市的“味觉符号”,也是两地文化的“鲜活载体”。

在襄阳北街,面馆师傅抡勺、撒面、浇辣油,动作一气呵成。襄阳牛肉面——这份传承百年的美味,随着襄荆高铁的开通,40分钟就能端到荆门食客面前。

“昨天荆门老主顾打电话,说要坐首班车来吃头汤面!”面馆王师傅笑着说,高铁把“地域局限”踩在脚下,让生意越来越火。

同一时刻,荆门非遗传承人王师傅正忙着剁鱼茸、裹蛋皮、蒸蟠龙菜,“以前襄阳客人来学手艺,往返要三天,食材新鲜度都受影响;现在当天能打来回,学完还能带走刚蒸好的成品!”

一碗面、一盘菜,因高铁而“触手可及”,让两座城市的情谊在烟火气中愈发深厚。

“襄荆高铁开通,宜城将结束无高铁的历史!”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宜城站站长李琦话语铿锵,“这不仅能完善襄阳高铁网,还能连接‘襄阳都市圈’和‘宜荆荆都市圈’,让宜城融入襄阳‘一刻钟’经济圈,为楚文化、汉水文化旅游发展插上翅膀!”

湖北长泽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内,“鄂港埠自卸0018”襄阳籍船舶正在拆解。作为汉江流域唯一一家取得拆船资质的企业,该公司还投资建设了临港经济区智慧绿色船舶制造产业链项目,与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及附属研究中心共建企业研发中心,开展新能源船舶、特种船舶、定制船舶的研发生产。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鄂西北地区唯一的船舶制造、检测、维修、保养基地,同时为汉江水运提供船舶、航运服务,降低区域内企业物流成本。

“客户来公司商谈订单不用多次转车,我们的订单也可借助多式联运,到达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谈及宜城开通高铁,湖北长泽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元涛的发展信心更足了。

襄阳小河港是汉江上规划建设的最大港口和鄂渝豫陕毗邻地区唯一的区域性综合运输枢纽港,设计年通过能力1740万吨,规划建设21个泊位,以件杂货、散货、集装箱为主,兼有水上加油、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等功能。借助汉江干支直达、水陆、水铁联运及长江黄金水道的便利条件,小河港向东、向南可通江达海,向西、向北可辐射豫陕晋川渝,是汉江经济带物流重要节点。

“襄荆高铁开通后,小河港可加强与重庆、武汉、宜昌等港口城市的交流,提升货运量。”宜城市小河临港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李松林介绍,高铁可以拉来人才、技术,为小河港发展注入新活力。

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阮莉莉表示,发改部门将继续放大高铁优势,全力推动襄阳发展能级、发展速度、发展质效整体提升,助力襄阳成为汉襄宜“金三角”协同发展的重要一极和关键支撑,为湖北加快建成支点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从驿道上的马蹄声碎,到高铁线的汽笛长鸣;从“南船北马”的千年记忆,到“米字高铁”的通达新篇,襄阳的每一次“通”,都是一次“兴”。如今,襄荆高铁这条长江经济带的“黄金纽带”,正牵着汉襄宜“铁三角”的协同之力,让科教的“智”、产业的“劲”、文化的“韵”在汉江之畔交融迸发。

未来,随着高铁网的越织越密,襄阳必将以“天下腰膂”的担当,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全速疾驰——让更多“高铁时代”的精彩故事,书写在荆楚大地上,唱响在中部崛起的潮头里!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严俊杰丨通讯员:瞿谋 龚良杰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

登录汉水襄阳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