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一场以“质量”为主题的行动在老河口市深入开展。企业车间里,质量管理培训解了“燃眉之急”;校园课堂内,趣味实验播下“质量的种子”;市民家门口,食品快检服务送上“看得见的安心”……2025年“质量月”期间,老河口市以一系列精准务实的举措,将宏大的“质量强国”主题转化为可观可感的实际成效,探索出县域层面提升质量治理效能的新路径。
质量是发展之基。如何让“质量月”不浮于表面、不流于形式?老河口市的答案是: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对接需求。
针对当地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中对质量管理的迫切需求,该市创新推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专题培训。课程围绕ISO/TS 16949等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结合本地企业典型案例进行剖析,着力破解生产中的痛点堵点。“培训内容接地气、有干货,直接能用!”一位参训企业负责人表示。实效可见一斑:活动期间,已有37家企业完成质量管理体系优化,关键工序产品不良率平均下降16.8%,为产业提质增效注入了强劲动能。
提升质量透明度与公信力,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监督。老河口市主动打开大门,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走进检测实验室,“零距离”观摩精密仪器运行,亲身体验标准检测流程。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增进了代表委员们对质量工作的理解,更增强了其履职监督的专业性,有效构建起“政府主导、技术支撑、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质量共治新格局。
建设质量强市,根基在于培育质量文化,关键在人才培养。老河口市将质量教育关口前移,组织专家走进职业技术学校,通过生动故事、趣味实验和产品对比,让青年学子在互动中领悟“质量即生命”的内涵。“原来质量关乎责任与信仰!”学生们的感言,折射出活动在他们心中点燃的对质量科学的兴趣之火,为培育未来高素质技能人才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抗战广场的“食品安全宣传周”现场,便民快检服务台前排起了长队。市民将刚购买的蔬菜、肉类送来,免费检测农残、水分等指标。“看着自家菜检测合格,心里特别踏实!”一位市民的感慨,道出了“零距离”质量服务带来的获得感。此举将质量工作与民生福祉紧密相连,切实筑牢了食品安全防线,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与安全感。
观察认为,老河口市“质量月”活动的成功实践表明,通过系统化谋划、精准化施策、社会化参与,能够将短期活动效应转化为长效治理机制,为中部地区县域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站在新起点,老河口市正致力推动“质量月”成果常态化,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的“质量答卷”。
(未经同意 不得转载)
记者:姜雁冰|通讯员:郑江南
编辑:刘 惠|校对:郑江南
责编:姜雁冰|审核:廖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