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 [id] => 639533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织密民生“保障网” 绘就温暖“同心圆”——东津新区构建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editor] => 董子川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25-09-24 22:46:25 [published] => 2025-09-25 00:02:09 [modified] => 0000-00-00 00:00:00 [digg] => 4 [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3 [recommend]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copyright] => 1 [sort] => 0 [origin] => 0 [syscomments] => 0 [main_category] => 1027 [thirdparty_audit] => 0 [flow_step] => 0 [flow_id] => 0 [flow_index] => [gzh_account_id] => 0 [gzh_account_name] => [short_title] => [virtual_shares] => 0 [content] =>

社会救助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温情标尺。

在汉江之滨的东津新区,一场以制度创新破解救助难题、用多元服务温暖千家万户的生动实践正在展开——这里构建的“精准识别—个性服务—多元联动”三维体系,托起了困难群众“稳稳的幸福”,探索出社会救助从“保生存”到“促发展”的转型路径。

精准识别——

“大数据+铁脚板”织就兜底网

“每月都有工作人员来家里唠家常、问情况,对我就像亲人一样!”看着家中新装好的水龙头,东津镇简坡村82岁的特困人员薛大爷高兴地说。

薛大爷家的吃水难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正是东津新区精准识别体系发挥作用的生动缩影。该体系以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为枢纽,巧妙结合“科技”与“人力”,用“大数据+铁脚板”织就兜底网,确保救助资源精准瞄准最需要的人群。

科技赋能。依托“鹰眼”核对系统建立三级联动审核机制——村(社区)与乡镇(街道)民政部门严把基础申请审核关,专业人员每月入户走访开展信息复核,区级层面通过系统进行最终把关,确保信息真实准确。

动态管理。坚持每年修订《家庭经济收入评估标准》,让评估尺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同频共振。同时,依托六两河街道、东津镇两个社会工作站承担精准摸排重任。

分层分类。将救助对象划分为核心层(特困、低保人员)、中间层(低保边缘、支出型困难家庭)和外圈层(因突发情况陷入困境者),实现精准画像、分类施策。

个性服务——

从“生存保障”到“发展赋能”

在东津新区六两河街道某小区,8岁的麦麦正在志愿者辅导下做作业。这个曾因家庭变故而自闭的孩子,如今已能自信地与同龄人交流,积极参加班级各项活动。

“工作人员不仅帮我们申请了政策补助,还一直给孩子辅导功课、做心理疏导。”提起东津新区的救助服务,麦麦的奶奶竖起大拇指。

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东津新区聚焦不同困难群体的实际需求,量身打造4大特色计划,用个性化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

低保家庭赋能计划。通过政策宣传、教育倡导、技能培训等活动,帮助低保家庭提升发展能力,从“被动受助”向“主动发展”转变。

特困人员社会融入计划。以东津镇中心福利院为平台,为集中供养人员开展健康咨询、心理关怀等活动;为分散供养人员提供个案管理,链接医疗、就业等资源。

救助对象互助发展计划。在救助对象集中区域,积极构建互助支持网络,并整合公益资源,为偏远村(社区)提供定期义诊等服务,激发内生动力。

低保边缘家庭社会支持计划。从经济、心理、就业和社会融入四个维度提供全方位支持,确保基本生活、关注心理健康、促进就业增收。

多元联动——

奏响协同共治“大合唱”

前不久,65岁的王阿姨一边给老人理发,一边哼着小曲:“以前总被人帮,现在能帮别人,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这位曾经的救助对象,如今已是社区志愿服务队的骨干。

为实现社会救助从“短期解困”到“长效赋能”的转变,东津新区积极推动多元主体参与,构建协同“生态圈”,奏响共治“大合唱”,让社会救助更具可持续性。

深化“五社联动”。积极推动社区、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等5大要素协同发力,促进救助对象实现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转变。

建设社区公益基金。在35个村(社区)建立公益基金,广泛链接社会资源,通过募捐活动帮扶特殊困难对象110余人次。

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络。在5个村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室,面向困境、留守儿童开展走访关爱、课业辅导等活动,服务1500余人次。

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成功激活并培育如“金麦苗”“医路先锋”等10个社区社会组织,面向救助对象开展义诊、助洁、文艺表演等服务。

保障和改善民生永远在路上。未来,东津新区社会救助工作将进一步拓展社会力量参与广度、提升精准服务深度、延伸长效赋能长度,让“保障网”更密、“希望灯”更亮、“生态圈”更活,全力书写襄阳城市新中心建设更有质感的民生答卷。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朱科 毛陈宇丨通讯员:肖佳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banner] => Array ( ) [description] => [thumb]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cn/a/10125/202509/f531c92dd2ea7f5b68ebff1d4eb67ce3.jpg [id] => 3680199 [ratio] => 0.57 ) [url] => http://xiangyang.cjyun.org/p/639533.html [wapurl] => http://m-xiangyang.cjyun.org/p/639533.html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gallery] => Array ( ) [galleries] => Array ( ) [menu] => 0 [authors] => 朱科,毛陈宇 [author] => 朱科,毛陈宇 [terms] => Array ( [1] => [4] => Array ( [0] => 襄阳融媒体中心 ) ) [thumbs] => Array ( [0]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cn/a/10125/202509/f531c92dd2ea7f5b68ebff1d4eb67ce3.jpg [id] => 3680199 [ratio] => 0.57 ) ) [oldpv] => 913 [all_pv] => 0 ) 1

织密民生“保障网” 绘就温暖“同心圆”——东津新区构建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原创   2025-09-25 00:02  

社会救助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温情标尺。

在汉江之滨的东津新区,一场以制度创新破解救助难题、用多元服务温暖千家万户的生动实践正在展开——这里构建的“精准识别—个性服务—多元联动”三维体系,托起了困难群众“稳稳的幸福”,探索出社会救助从“保生存”到“促发展”的转型路径。

精准识别——

“大数据+铁脚板”织就兜底网

“每月都有工作人员来家里唠家常、问情况,对我就像亲人一样!”看着家中新装好的水龙头,东津镇简坡村82岁的特困人员薛大爷高兴地说。

薛大爷家的吃水难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正是东津新区精准识别体系发挥作用的生动缩影。该体系以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为枢纽,巧妙结合“科技”与“人力”,用“大数据+铁脚板”织就兜底网,确保救助资源精准瞄准最需要的人群。

科技赋能。依托“鹰眼”核对系统建立三级联动审核机制——村(社区)与乡镇(街道)民政部门严把基础申请审核关,专业人员每月入户走访开展信息复核,区级层面通过系统进行最终把关,确保信息真实准确。

动态管理。坚持每年修订《家庭经济收入评估标准》,让评估尺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同频共振。同时,依托六两河街道、东津镇两个社会工作站承担精准摸排重任。

分层分类。将救助对象划分为核心层(特困、低保人员)、中间层(低保边缘、支出型困难家庭)和外圈层(因突发情况陷入困境者),实现精准画像、分类施策。

个性服务——

从“生存保障”到“发展赋能”

在东津新区六两河街道某小区,8岁的麦麦正在志愿者辅导下做作业。这个曾因家庭变故而自闭的孩子,如今已能自信地与同龄人交流,积极参加班级各项活动。

“工作人员不仅帮我们申请了政策补助,还一直给孩子辅导功课、做心理疏导。”提起东津新区的救助服务,麦麦的奶奶竖起大拇指。

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东津新区聚焦不同困难群体的实际需求,量身打造4大特色计划,用个性化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

低保家庭赋能计划。通过政策宣传、教育倡导、技能培训等活动,帮助低保家庭提升发展能力,从“被动受助”向“主动发展”转变。

特困人员社会融入计划。以东津镇中心福利院为平台,为集中供养人员开展健康咨询、心理关怀等活动;为分散供养人员提供个案管理,链接医疗、就业等资源。

救助对象互助发展计划。在救助对象集中区域,积极构建互助支持网络,并整合公益资源,为偏远村(社区)提供定期义诊等服务,激发内生动力。

低保边缘家庭社会支持计划。从经济、心理、就业和社会融入四个维度提供全方位支持,确保基本生活、关注心理健康、促进就业增收。

多元联动——

奏响协同共治“大合唱”

前不久,65岁的王阿姨一边给老人理发,一边哼着小曲:“以前总被人帮,现在能帮别人,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这位曾经的救助对象,如今已是社区志愿服务队的骨干。

为实现社会救助从“短期解困”到“长效赋能”的转变,东津新区积极推动多元主体参与,构建协同“生态圈”,奏响共治“大合唱”,让社会救助更具可持续性。

深化“五社联动”。积极推动社区、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等5大要素协同发力,促进救助对象实现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转变。

建设社区公益基金。在35个村(社区)建立公益基金,广泛链接社会资源,通过募捐活动帮扶特殊困难对象110余人次。

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络。在5个村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室,面向困境、留守儿童开展走访关爱、课业辅导等活动,服务1500余人次。

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成功激活并培育如“金麦苗”“医路先锋”等10个社区社会组织,面向救助对象开展义诊、助洁、文艺表演等服务。

保障和改善民生永远在路上。未来,东津新区社会救助工作将进一步拓展社会力量参与广度、提升精准服务深度、延伸长效赋能长度,让“保障网”更密、“希望灯”更亮、“生态圈”更活,全力书写襄阳城市新中心建设更有质感的民生答卷。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朱科 毛陈宇丨通讯员:肖佳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

登录汉水襄阳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