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末梢神经”,更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近期,高新区团山镇聚焦居民“急难愁盼”,用扎实行动勾勒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图景,交出了一份温暖民心的民生答卷。
快速响应解民忧:路灯“复明”照亮安全路
9月21日晚,一通紧急电话打破了夜晚的宁静——台子湾社区五组到襄阳市第二十七中学路段的路灯全不亮了。正值学生晚间放学高峰,该路段无照明不仅影响居民出行,更埋下安全隐患。
社区工作人员接到电话后,立即抵达现场开展排查。经逐一检查线路、灯具,最终确定故障原因是线路老化短路。为尽快消除隐患,社区当晚便启动应急抢修预案,连夜联系专业维修团队制定维修方案。9月22日上午,维修人员携带工具进场施工,对故障线路进行全面检测、更换,对每一个接头、每一盏灯具都反复调试,确保无遗漏、无隐患。当日晚间,随着最后一盏路灯亮起,该路段20盏路灯全部恢复照明。“路灯亮了,晚上去学校接孩子就不用摸黑了!”居民王先生看着亮堂的道路,连连称赞。
消除隐患保安全:地砖“夯实”筑牢安心线
这边路灯问题刚解决,华光社区又迅速回应了居民“脚下安全”的诉求。此前,华光小区综合楼外人行道地砖出现多处镂空、松动情况,并发生了居民绊倒的情况,引起居民担忧。
社区接到反馈后,迅速组织工作人员与物业人员共同现场勘查,发现地砖下方因基础沉降已形成空洞,若不及时处理,隐患将持续扩大。针对这一情况,社区立即启动应急机制:一方面要求物业公司组织维修队伍进场,彻底清理空洞、重新铺设地砖;另一方面,在破损区域拉起警戒线、设立警示牌,做好临时防护。维修工人当日便进场施工,将地砖重新夯实铺平,彻底消除了隐患。“现在走路不用盯着脚底下了,社区把咱们的小事当成大事办,太贴心了!”居民李阿姨走在修复好的人行道上,脸上满是笑容。
“契约”探索促长效:“小巷管家”激活共治力
解决突发民生难题靠“速度”,构建长期治理格局则需靠“巧劲”。团山镇在快速响应民生诉求的同时,更着眼于基层治理长效机制建设,华光社区创新推行的“契约化”治理模式,便是其中的生动实践。
近日,华光社区的“小巷管家”们主动走进辖区背街小巷,挨家挨户与商户沟通,推进“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协议签订工作。这些“小巷管家”多是社区老党员、热心居民,熟悉辖区情况、了解商户需求。签订过程中,他们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邻里优势,不仅向商户详细解读“门前三包”责任范围,还结合商户实际经营情况,共同商定卫生清扫时间、秩序维护重点,让协议内容更接地气、更易执行。截至目前,华光社区已与5家商户签订“门前三包”协议,商户主动清理门前垃圾、规范摆放商品的积极性显著提升。
“以前是社区工作人员‘追着管’,现在是商户‘主动干’,还有居民随时监督,环境越来越整洁了。”华光社区负责人表示,通过“契约化”模式,社区搭建起“社区引导、商户参与、居民监督”的共治平台,让商户从“旁观者”变成“主人翁”,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居民的文明素养提升注入了持久动力。
从台子湾社区路灯抢修的“连夜响应”,到华光社区地砖修复的“高效处置”,团山镇用“速度”回应了居民的紧急诉求;从“小巷管家”的主动服务,到“契约化”治理的落地见效,团山镇用“机制”凝聚了基层治理的合力。
团山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团山镇将继续聚焦民生需求,优化应急响应流程,深化契约化治理模式,让“为民服务”既有“及时雨”的温度,又有“长效管”的深度,持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来源:襄阳融媒体中心经济生活频道
记者: 康颂辉 | 通讯员:王佳 黄倩芸 杨艳 徐颖
编发:李艳 | 编辑:李旭东
审核:曾春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