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国务院颁布的《农村公路条例》正式施行,这为我国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制度支撑和法治保障,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力。
大道通,百业旺。面对这一重大政策机遇,襄阳如何乘势而上?近日,记者深入乡村一线,走访襄阳市公路建设养护中心,实地探访农村公路建设、运营情况,了解下一步发展规划。
美丽路网牵引
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农村公路,承载着农民的希望,连接着乡村的未来,它不仅是连接城乡的交通脉络,更是服务“三农”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我市积极把握政策机遇,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核心,聚焦“美丽路网、服务效能、路衍经济”三大方向,全力推动农村公路提质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路为基,铺就乡村振兴“快车道”。将“美丽路网”作为乡村振兴“四项行动”的总牵引,创新实施全域整治与精品打造,形成具有襄阳特色的农村公路发展模式。
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建立高规格工作机制,实行市委书记、市长双牵头,市“四大家”领导分片包保县(市、区),通过“五化”管理压实责任,确保各项任务高效落实。
统筹资源要素,构建“1+3+N”推进体系,整合多项政策资源,引导要素向“美丽路网”聚集。通过争取上级资金、本级预算安排、债券融资、招商引资等多种渠道,形成“多元投入、集中攻坚”的资金保障格局。
市政府印发《落实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三年目标任务通知》,建立总规模3300公里的3年项目库,按类别分年度明确建设时序,并将年度目标纳入民生实事,实行“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管理,全力保障交通有效投资。
与此同时,《襄阳市“美丽路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及配套工作指南同步出台,明确“通达、安全、净美”三大目标,并制定行动评估清单和负面清单。全域推进“十无双百”整治与精品线路“七增七减”行动,显著提升路域环境质量。
根据规划,3年内每个县(市、区)每年将打造不少于30公里的特色主题精品路,全市累计建设1333公里,形成市县互联互通的精品循环路网。目前,2025年首批517公里精品线路已全面启动,完成投资1.1亿元,建设进度持续加快。
全域推行“路长制”
构建建设养护新格局
三分建,七分养。农村公路建设是基础,管护才是长远关键。襄阳坚持建养并重,全域推行县、镇、村三级“路长制”,出台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路长制考核办法等政策文件,逐步构建起以县级政府为主体、镇村分级负责、交通部门督导的“闭环式”管养体系。
据介绍,该体系完善了县有管理机构、镇有管养站、村有管养点的三级网络,建立县对镇、镇对村、村对养护人员的层层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养护经费、人员工资直接挂钩,有效提升管养质量。
积极践行“共同缔造”理念,升级改造122个农村公路驿站,新增充电桩、公共厕所等便民设施,明确管护责任,引导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建设与管理。以系统思维推动管养体系迭代,实现从“重建设”向“优存量、重养护、美丽路”转变。
夯实基础保安全,襄阳今年已完成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338公里,科学增设防护设施,提升安全精细化水平。推广灾毁保险试点经验,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农村公路“通得了、走得稳、行得安”。
路衍经济赋能
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
穿梭于襄阳山水之间,一条条美丽农村公路如丝带般蜿蜒,连通青山绿水,串联村落产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富美廊道。
“四好农村路”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建好”是基础,“管好”是手段,“护好”是保障,“运营好”才是最终目的。只有建管养运协调发展,才能发挥道路的最大价值。
在建设过程中,襄阳以“公路+”融合发展为抓手,聚焦“品质过硬、管养到位、环境优美、产业兴旺、服务有力”,努力实现“修一条公路、串一路风景、兴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综合效益。
路通了,乡村因之而美,产业因之而兴。襄阳推广“公路+产业 公路+旅游”等模式,打造88万亩特色产业基地、1230个“特色村”,培育8840家农民合作社、11005个家庭农场。建成120多个农产品物流基地、2263个村级物流点,实现“快递进村”全覆盖。樊城区一号公路串联22个村庄,形成“一线串珍珠、九水润樊城”的乡村新格局;保康尧治河村、黄龙观村等成为湖北省乡村游的热门打卡地;谷城茨河依托交通发展260万羽蛋鸡养殖、1500吨蜂蜜生产等产业,推动“交通线”成为“产业带”。“路通产业兴”的实践成效正在日益凸显。
下一步,市公路建设养护中心将以《条例》施行为新起点,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持续深化“四好农村路”建设,为襄阳奋力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贡献力量。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沈明晶丨通讯员:叶玮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