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牛肉面,一碗热辣鲜香,承载着襄阳人的晨间烟火与游子乡愁,更滋养出超2.8万家门店、15万从业者的富民产业。
然而,产业规模小、品牌建设滞后等问题,正成为其迈向千亿级目标的掣肘。
如今,襄阳以立法破局——《襄阳市牛肉面产业发展促进条例(草案)》进入审议阶段,从标准建设到品牌保护,从金融支持到文化传承,一场以法治护航特色产业升级的变革正在展开……
一篓碱面撒入一把豆芽,在沸水中几番翻腾后盛入碗中,浇上浓浓的牛骨汤,再铺满牛肉或牛杂……襄阳的晨风中,牛油香气裹挟着市井烟火,深深烙在每个襄阳人的味觉记忆里。
襄阳牛肉面,是襄阳人的日常滋味,是异乡游子的乡愁寄托,更是万千面馆经营者的生计所依,滋养出超2.8万家门店、15万从业者的富民产业,具有了全产业链雏形,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对经济、就业和关联产业带动明显。但也面临产业规模小、龙头企业缺乏、产业链不完整、品牌建设滞后、文化传承不足等问题,正成为其迈向千亿级目标的掣肘。
“襄阳牛肉面”是集体商标,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襄阳以立法破局——《襄阳市牛肉面产业发展促进条例(草案)》进入审议阶段,从标准建设到品牌保护,从金融支持到文化传承,一场以法治护航特色产业升级的变革正在展开……
襄阳牛肉面产业既有深厚的餐饮根基,又有广阔的预包装市场潜力,“餐饮与工业并重、品牌与标准共建”的融合发展之路更符合当下消费需求。希望通过地方立法进行系统性制度设计,破解发展瓶颈,为打造千亿级产业目标提供法治保障。
8月市人大财经委收到市政府提请审议的《襄阳市牛肉面产业发展促进条例(草案)》后,迅速召开全体会议专题审议,并研究吸收各方意见建议,指出产业促进条例的核心目的是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要牢牢把握立法目的和方向,从制度层面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使其具备较强可操作性,同时要注意借鉴在特色产业立法方面一些成熟的案例。
为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立法,要立足地域独特性、文化根植性和产业带动性,兼顾“促进”与“规范”。审议中,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及相关单位提出多项修改意见,以便在下阶段立法审查中研究论证、合理吸纳,进一步完善条例内容:
要健全管理体系,明确权责分工。针对性的解决产业链条多、主体协同难的问题,提高协同治理能力。为避免后续分歧,需厘清治理权责清单,以免职能交叉或空白。
要构建分级分类的市场主体培育体系。产业立法要尊重市场规律,激发经营主体活力。针对产业“群龙无首”和“小微主体活力不足”的情况,要分类施策。既要着力培育产业“领航者”,又要保护小微主体活力,对“非遗老店”“特色小店”在非关键性标准上适当放宽,保护产业的“烟火气”和风味的多样性。
要强化标准体系建设。立法要构建兼顾食品安全底线与传统工艺特色的标准化框架。既要明确原料、加工等强制性安全标准,划定“安全底线”,也要为“祖传秘方”保留弹性空间。
要加强品牌塑造与文化传承。可以参考地理标志保护规范,规范授权、使用、推广和保护机制,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的保护体系。同时鼓励企业培育自主品牌,激活内生动力,凝聚市场合力,提升产业整体的溢价能力,将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相统一。
要完善政策支持与保障。金融产品开发特色化,分层设计金融支持政策;科技创新支持具体化,推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推行精准可及的政策支持措施。
9月8日,市人大常委会发布公告,向社会公开征求《襄阳牛肉面产业发展促进条例(草案)》意见,标志着襄阳牛肉面加快步入立法保障轨道。
牛肉面作为襄阳的传统特色美食,不仅承载着襄阳人对家乡的热爱,更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着力点。市委、市政府立足襄阳牛肉面的产业根基和市场潜力,提出打造千亿级富民产业的目标,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抉择。实现宏伟目标,不仅需要企业、从业者的努力,也需要相关部门的扶持、引导,立法护航正当其时,十分必要。
立法护航,能够规范产业发展。当前,襄阳牛肉面产业链虽初具规模,但仍存在标准不一、质量参差等问题。通过立法明确原材料标准、加工流程、门店服务等规范,可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有力推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立法护航,能够扩大品牌影响力。条例提出建立品牌发展推广和规范保护机制等举措,以法规制度保障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通过统一技术质量标准与视觉标识,立法将强化消费者的认知与信任,使品牌在本地市场形成合力,在全国市场增强竞争力。
需要注意的是,立法护航不代表放弃特色创新。要鼓励商户在保持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开发符合现代消费习惯的产品形态与经营模式。唯有法治规范与市场活力相辅相成,才能让老味道焕发新生机。
以立法促发展,以法治护品牌。这部条例所要规范的,不只是一碗面的味道,更是一个产业的未来。当标准化、特色化和品牌化有机融合,襄阳牛肉面必将走向全国、香飘天下。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熊丹青 韩犁夫丨通讯员:马静怡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