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18:2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播出大型系列纪录片
《文脉春秋》襄阳篇
邀您一起感受
“华夏第一城池——襄阳”的千年风华
(点击图片观看)
襄阳护城河到底有多宽?
襄阳古城的护城河,平均宽度是180米,最宽处达到250米,相当于近3个标准足球场连在一起。

为什么襄阳城的护城河,会达到如此惊人的宽度呢?
秦岭到淮河一线,是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这道连绵的山河屏障,在古代极大地阻隔了南北交通。中国历史上,每当南北方发生分裂,这里就成了双方交锋的最前线。
然而,这道防线存在一个天然缺口,那就是地势平坦的南襄盆地。它像一条天然的走廊,成了穿越南北屏障最便捷的通道。
襄阳位于南襄盆地的最南端。守住襄阳,就守住了中国这条南北通道的大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研究院教授李小龙:襄阳素有“华夏第一城池”之称。这个“池”,指的就是我们眼前这个环绕古城的护城河。古代的护城河,其实几十米就算很宽的了。像襄阳这个规模的护城河,这在冷兵器时代,绝对就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
鱼梁洲,其实是一道防线?
除了宽阔的护城河,襄阳的威名,还源自规模庞大的城墙。今天保留下来的城墙,总长为7331米,墙体平均高度为8米。

坚固的城墙之外,自然山水也是襄阳古城重要的军事防线。
细腻的沙滩上,人们正惬意享受着阳光。这里被称为“襄阳小三亚”。
李小龙:这是一片由江水泥沙淤积而形成的江心沙洲——鱼梁洲。和现在的沙滩不同,这里古时候可是淤泥遍布,难以行车马,也难以行船,是敌人难以靠近襄阳城的一道重要的防线。

这块面积为3.59平方千米的古城区域,除了东、西、南三面环绕着护城河外,东北方的鱼梁洲,则以淤泥阻滞来敌。而拱卫城市的另一个屏障,则是城北数百米宽的汉江。
李小龙:看这宽阔的汉江环绕着古城,外敌难以轻易跨越。古城的南面和西面,是岘山的群峰拔地而起。古城凭依山势易守难攻。城墙、护城河,与四周的山水相互呼应,锻造了一座“铁打的襄阳”。

襄阳城内格局有何特色?
襄阳古城内,街道如织,整体呈方格网形格局。纵横两条骨干街道,在城中心交会成十字,形成了“十字街”。
古城的正中心,十字街交会处,就是城内最高建筑——昭明台。
襄阳市地方志学会副会长高新伟:这座巍峨高耸的建筑,历尽兴废,传承千年,是襄阳古城内标志性的建筑,叫昭明台。
从昭明台直通临汉门的北街,坐落在十字街之北,自唐宋起,这里一直是城内最热闹的街区。
襄阳街头的牌匾,也能追溯到楚国
走在街道上,随处可见一些古色古香的牌匾。这些商铺和机构的牌匾,抗磨损、耐高温、防腐蚀,使用寿命可达百年以上。制作它们,用的是一种传统的大漆工艺。
匠人使用的大漆涂料,采自漆树的天然汁液,是器物数百年不朽的关键。这门工艺诞生于春秋时期的楚国。那时,襄阳正是楚国的一个军事渡口。

荆山在秦岭余脉的附近。这里是距离古城120多千米的荆山腹地。
高新伟:荆山是楚人的精神原点。3000多年前,楚国刚建立的时候,国力还很弱小。国君带领先民,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在荆山艰苦创业,即所谓的“辟在荆山,筚路蓝缕”。
之后,楚国沿汉水发展,在汉水岸边建立了军事据点,作为北上中原问鼎天下的桥头堡。这个军事据点,就是襄阳城的前身。
而筚路蓝缕这种艰苦奋斗、开创向上的精神,传承至今。
襄阳人为什么喜欢捡石头?
汉江之石,天工妙手。石头上天然的黑白纹路,神似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还有阿拉伯数字,甚至是英文字母。
汉江边上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石头,襄阳人有捡石头的传统,尤其喜欢捡中心穿孔的石头,把它叫做穿天石。
这种穿天石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还承载着一个浪漫的传说。
相传,这些灵秀的穿天石,是汉水女神身上的配饰。《诗经》里有一首动人的情诗,描述了一个痴情的男子,他倾慕着这位遥不可及的汉水女神,却只能发出汉水太过宽广、让人难以逾越的叹息。

为什么要说得襄阳者得天下?
令襄阳人魂牵梦萦的汉江,是长江流域最长的一条支流。
汉江自西北向东南奔流,是连接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天然战略通道。它与南襄盆地沟通南北的陆路捷径,在襄阳实现了交汇。
水陆动脉在此叠加,共同塑造了中国大陆地理格局中至关重要的“黄金十字”。

通过汉江,东西得以贯通,上游连接富饶的汉中、巴蜀,下游通达广袤的江汉平原,直至长江口。借由南襄盆地,南北得以畅达,从襄阳向北可抵中原核心,向南可下湖湘、岭南。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郑德高:为什么要说得襄阳者得天下,因为襄阳连接了古时候最重要的几个经济区。它不仅仅是军事意义上的枢纽,还含有经济和商业意义上的枢纽,它是一个枢纽中的枢纽。

襄阳人为什么喜欢吃牛肉面?
“一碗牛肉,一碗牛杂。”吃牛肉面、喝黄酒,是每个襄阳人的传统。
传统的本地牛肉面,浇头有厚实的牛杂,精髓更在于那层厚厚的牛油浓汤。

为什么人们一大早就吃得这么“重口味”呢?
早年间,樊城码头林立,工人们体力消耗大,却收入有限。价廉的牛杂,加上饱腹的牛油汤,这碗实惠耐饥的面,便成了码头工人最实在的选择。
襄阳码头上的小孔,是做什么的?
襄阳是沿汉江发展的城市,古城并不是襄阳的全部。襄阳的另一半,是与古城隔江相望的樊城。两城合璧,才是完整的襄阳。
襄阳市博物馆理事颜拥军:樊城位于汉水的北岸,历来都是南北水陆交汇要冲。襄阳古城和樊城旧城,就像镶嵌在汉水上面的一颗明珠,隔江相望,双子星城。
战争时期,汉江两岸的樊城与襄城,互为犄角,可相互牵制与救援。和平时期,樊城依托着汉水带来的便捷交通,迅速发展成为辐射四方的商贸重镇。

颜拥军:樊城至清代以来,建有大概20多个码头。码头上面就有很多这样的锚孔,也叫系船孔。栓船的这个绳子还是比较粗的,那也就是说,船的体量还是比较大的。在繁荣的时期,在这一条150米宽的沿线,大概都200多艘货运和客运的船舶在这停留。
襄阳市博物馆里,为何有成群陶狗?
襄阳经济的繁荣,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底蕴。它的源头可以追溯至1800多年前的东汉。
在襄阳市博物馆,这群出土于东汉墓葬的陶狗,是襄阳博物馆里的“显眼包”。但这些狗并不是单纯的宠物,它们的职责是看家护院。而饲养数量如此庞大的护卫犬,也是襄阳经济实力的象征。

这组展柜以仓储式密集展出的形式,还陈列了大量陶碓、陶磨、陶井、陶猪圈等随葬品。
襄阳市博物馆陈列展览部主任杨一:在东汉末年,我们襄阳地区出现了规模宏大的地主庄园。大家看看这座陶楼,有三层之高,在当时绝对是一座豪宅。它兼具生产和防御的两种功能。我们从这些陶器组合来看,它是一个个自给自足、防御严密的大庄园。它俨然也是一个安宁富足的小王国。
得益于秦岭南坡丰沛的降水,和低山丘陵之间肥沃的耕地,谁能得到襄阳,就能得到“大粮仓”和“兵源地”。
诸葛亮在哪里读书?
隆中山,位于襄阳古城外10多千米处。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三顾茅庐”,就发生在这里。
襄阳市旅游学会会长陈新剑:汉末,天下大乱。刘备为了复兴汉室,三次来到隆中山拜访诸葛亮,寻求统一天下的大计。诸葛亮提出要先占据荆州。荆州当时的首府在襄阳。这次谈话,既是著名的《隆中对》。正是这个战略思想的指导,为日后三分天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基础。
学业堂,这个不起眼的城市小公园里,藏着襄阳的历史高光。
东汉末年,时任荆州刺史的刘表,把荆州的治所迁到襄阳,并创办了学业堂。三百鸿生巨儒曾在此讲学,学生则达到了上千人。据明清时期的《襄阳府志》记载,诸葛亮也曾在学业堂里学习。
当时的襄阳,吸引了大量的北方南逃避难的一些士人,襄阳一跃成为汉末的学术中心。这段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它是襄阳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是奠定此后千年襄阳的战略地位和文化基因的一个重要阶段。

襄阳在唐代,是闻名天下的大都市
作为交通枢纽,襄阳是无数诗人旅程的中转站。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
就像现在人每到一地游玩,都要打卡一样。仅《唐诗三百首》中,有关襄阳的诗歌就27首。
襄阳在唐代,是闻名天下的大都市,人口规模一度达到10万户以上。
孟浩然是襄阳首席旅游推荐官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晓》是中国人学习唐诗的经典启蒙作品,它的作者孟浩然就是襄阳人。
孟浩然早年隐居在襄阳城外的鹿门山上。孟浩然现存的诗歌有260多首,其中超过100首是写襄阳的山水和他在襄阳的生活。可以说是“襄阳首席旅游推荐官”了。

在孟浩然笔下,我们看到了襄阳完全不同的一面。
曾经困住敌人铁骑的鱼梁洲,逐渐水落石出,轻盈地浮在江面上。曾经咆哮着拦截骑兵的汉江,竟泛起温柔的波光,轻轻晃动着船上歌女们的发钗。登上岘山,也不再感慨铁打的襄阳,只会惊叹:襄阳山水比秀丽的江南还要美!

襄阳市孟浩然研究会会长刘阳:孟浩然生活在大一统的盛唐时期,在他的笔下,襄阳的山水,现出了恬淡安逸的一面。他将坚硬的军事堡垒,划入了精神的审美意境。襄阳的山水啊,也从兵家必争的铁血战场,变为了诗人的心灵栖所,推动了中国山水田园诗派的创作。
临汉门外,襄阳街头,正在进行一场文艺表演,讲述的是《神雕侠侣》里一段故事:话说当日,郭靖带着杨过来到襄阳城外。郭靖说道:我与你郭伯母谈论襄阳守得住、守不住,谈到最后也总只是“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这八个字。
如今,历史的英雄气韵,再次化为当代的文学经典。家国情怀永续绵长,也凝成强大的文旅引力,吸引“我辈”继续循迹“登临”。
如今
千年通衢处
历史正与未来并轨疾驰
襄阳的枢纽脉动从未沉寂
高铁将47座城市缩进10小时版图
襄阳年迎送旅客超亿人次
金戈要塞已温柔转身
江流不息
映照古戟寒光
亦托举新城星火

文脉如舟
渡尽千载波涛
终泊入中国人的血脉山河
来源:襄阳日报综合央视一套; 整理:王晶,陈忱; 编辑:陈忱;校对:王晶;
审核:释喻;终审:王少哲;
运营:襄阳融媒体中心
编辑:陈忱;校对:王晶;
审核:释喻;终审:王少哲;
运营:襄阳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