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楼管道堵塞,网格党支部牵头,多方现场碰头,当天疏通堵点;孩子假期无人看管,社区党组织开设托管班,课程丰富多彩;独居老人一个电话,党员志愿者立马上门,陪聊买菜,贴心周到……在枣阳市,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幸福图景随处可见。
今年以来,枣阳市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积极探索微网格、微阵地、微服务、微协商、微创新“五微共治”模式,凝心聚力抓好服务群众工作,推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强基固本建阵地
社区治理好不好,关键看治理的“神经末梢”灵不灵。枣阳市通过创新实施“微网行动”,构建“小区党支部—楼栋长—党员中心户(红管家)”三级治理体系,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办结反馈”的全链条闭环机制,激活了“党组织引领—社会组织协同—居民自治”的内生动力。
北城街道江阳小区曾是无人管理的老旧小区。自网格员下沉红色驿站后,居民反映的楼道灯破损问题当天就被纳入处理范围,并在社区“资金支持+居民众筹”的多元共治模式下,一周内解决完毕。
枣阳市党群服务中心普遍设置了开放式的“同心圆桌”,网格员与居民围坐在一起,一杯热茶、一番畅谈,干群关系愈发融洽。聚焦新就业群体,枣阳市建设暖“新”驿站,推出“枣花筑梦 蜜润蜂群”服务卡,整合44个服务站点,提供“能充电、能歇脚、能热饭、能阅读、能急救、能咨询”的“六能”服务。
这些遍布城乡的“微阵地”,成了枣阳市最温暖的“服务客厅”。
共治共享惠民生
走进北城街道北关社区“幸福食堂”,浓浓的饭菜香味扑面而来,老人们坐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聊天,不时传出欢笑声。“这里的饭菜又便宜又好吃,解决了我的吃饭难题。”86岁的李奶奶高兴地说。
北关社区通过“社区补+老人出+能人捐”模式建设“幸福食堂”,让独居老人吃上可口饭菜。据介绍,这一模式正在该市全面推广。
做优微服务,让老百姓得实惠。据统计,今年暑期,枣阳市开设爱心托管班86个,联合大学生志愿者解决双职工家庭看护难题。与此同时,该市着力构建“朝夕守护”服务体系,陆续建成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2个、党群服务中心40个、老年大学20个、“幸福食堂”18个。
从“幸福食堂”到托管班,从城市社区到乡村站点,枣阳市用精细化服务托起居民的“朝夕美好”。
枣阳市还把“枫桥经验”融入日常,构建群众议事制度,实现“村民说事、党员调事、支部办事”,着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基层减负促发展
“以前多个部门要数据,得反复填、多头报。现在平台填一次,各部门共享,省时省力!”沙店社区网格员赵莹莹深有感触地说。
报表压身、重复填表曾是基层干部的烦心事。枣阳市通过“一套表”改革,搭建“枣事早办”平台,打破市、镇、村三级数据壁垒,对上级无明确要求、临时摊派的表格,一律取消;对同一部门反复下发却类别一致的表格,进行物理整合;对信息交叉的表格,取报表信息“最大公约数”,明确牵头部门,其余部门共享信息。实施改革后,枣阳市镇、村年度报表数量从341项减至41项,其中村级减至19项。
报表负担减轻后,基层干部得以回归服务本位,有更多精力服务群众、促进发展。
枣阳市委社会工作部表示,将持续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深化“五微共治”模式,以微网格夯实治理根基、微阵地延伸服务触角、微服务办好民生实事、微协商化解矛盾纠纷、微创新提升治理效能,让群众从“关键小事”中获得幸福感,切实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韩犁夫丨通讯员:秦岭 樊航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