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 [id] => 637353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襄阳再现神秘捐款人“至善” 又捐5000元,已多次匿名助学 [editor] => 李潇凝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25-09-15 16:18:42 [published] => 2025-09-15 16:18:42 [modified] => 0000-00-00 00:00:00 [digg] => 4 [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2 [recommend]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copyright] => 1 [sort] => 0 [origin] => 0 [syscomments] => 0 [main_category] => 1028 [thirdparty_audit] => 0 [flow_step] => 0 [flow_id] => 0 [flow_index] => [gzh_account_id] => 0 [gzh_account_name] => [short_title] => [virtual_shares] => 0 [content] =>

“衷心感谢好心人的慷慨捐助!这笔助学款不仅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物质支持,更是一份温暖的鼓励与希望。这份善意将化作照亮我求学之路的光,激励我坚定前行。”日前,在背起行囊离襄去上大学之际,宜城市困难学子丁九龙写下了这段话,委托记者将它转达给那位始终未曾露面的恩人——“至善”。

“至善”,这个名字悄然再现。

今年8月,他再次通过记者向丁九龙捐款5000元,助他圆梦大学。而这已不是他第一次伸出援手。

神秘人“至善”首次走入公众视野,是在2022年9月。

当时,《襄阳晚报》报道了樊城区困难学生杨小宇的遭遇:自幼父母离异、父亲早逝,爷爷与太奶奶相继去世,最后连相依为命的奶奶也因肺癌离他而去……

报道刊发后,一位自称“至善”的爱心人士通过记者匿名捐款5000元,并留言:“我是一位退休多年的老人,受党教育多年,今天的晚年幸福生活都是党给的。仅以微薄力量给孩子以鼓励。”

老人出身贫寒,是在党的政策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干部。退休后,他仍常年关注《襄阳晚报》《襄阳日报》慈善栏目,低调行善。

2025年3月,“至善”第二次出现。

那时,他得知襄阳某高校一名来自河南驻马店的学子小王家庭突遭变故,却仍自强不息、勤工俭学。

他再次委托记者,匿名捐出5000元,默默助小王继续学业。他在给记者的信中说:“襄阳是侠义之城,自古乐善好施。外地孩子来襄阳上学,是客人也是咱襄阳人的孩子。咱们要好好待人家,既让她没有后顾之忧去学习,也要让她感受到襄阳人的有情有义。不然的话,人家的家长怎么看咱襄阳人?”

第三次则是今年8月。襄阳市融媒体中心慈善助学活动进行期间,宜城市流水镇莺河村向记者反映了该村村民丁九龙一家的情况:外地搬迁户、耕地稀少,22岁的姐姐出生便是脑瘫,完全无自理能力,吃喝拉撒全在床上,时刻需要人照顾,全家靠父亲打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是村里最困难的家庭。

在这样的环境中,丁九龙仍然自强不息,今年高考,他从宜城一中以物理类544分的成绩考入安徽工业大学。正当他为大学的相关费用发愁之际,“至善”第三次现身。

5000元善款悄然到位,依旧匿名,依旧暖心。

记者多次尝试联系“至善”,希望公开他的善举,却始终被他婉拒。

他通过短信回复道:“不必找我,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看到孩子们能继续读书,我就心安。愿他们将来有能力时,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截至目前,“至善”已通过媒体累计捐款逾万元,帮助三名困难学子渡过难关。

他是谁?我们无从得知。

但我们知道,他仍在某个角落,静静注视着那些需要帮助的年轻梦想——并随时准备,再一次点亮他们前行的路。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首席记者:李兴会

编辑:李潇凝 | 校对:李兴会

责编:徐勇 | 审核:张伟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banner] => Array ( ) [description] => [thumb]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cn/a/10125/202509/2b01c4cbe0900635c68ee6d9429cf8e4.png [id] => 3670836 [ratio] => 0.44 ) [url] => http://xiangyang.cjyun.org/p/637353.html [wapurl] => http://m-xiangyang.cjyun.org/p/637353.html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gallery] => Array ( ) [galleries] => Array ( ) [menu] => 0 [authors] => 李兴会 [author] => 李兴会 [terms] => Array ( [1] => [4] => Array ( [0] => 襄阳融媒体中心 ) ) [thumbs] => Array ( [0]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cn/a/10125/202509/2b01c4cbe0900635c68ee6d9429cf8e4.png [id] => 3670836 [ratio] => 0.44 ) ) [oldpv] => 484 [all_pv] => 0 ) 1

襄阳再现神秘捐款人“至善” 又捐5000元,已多次匿名助学

©原创   2025-09-15 16:18  

“衷心感谢好心人的慷慨捐助!这笔助学款不仅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物质支持,更是一份温暖的鼓励与希望。这份善意将化作照亮我求学之路的光,激励我坚定前行。”日前,在背起行囊离襄去上大学之际,宜城市困难学子丁九龙写下了这段话,委托记者将它转达给那位始终未曾露面的恩人——“至善”。

“至善”,这个名字悄然再现。

今年8月,他再次通过记者向丁九龙捐款5000元,助他圆梦大学。而这已不是他第一次伸出援手。

神秘人“至善”首次走入公众视野,是在2022年9月。

当时,《襄阳晚报》报道了樊城区困难学生杨小宇的遭遇:自幼父母离异、父亲早逝,爷爷与太奶奶相继去世,最后连相依为命的奶奶也因肺癌离他而去……

报道刊发后,一位自称“至善”的爱心人士通过记者匿名捐款5000元,并留言:“我是一位退休多年的老人,受党教育多年,今天的晚年幸福生活都是党给的。仅以微薄力量给孩子以鼓励。”

老人出身贫寒,是在党的政策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干部。退休后,他仍常年关注《襄阳晚报》《襄阳日报》慈善栏目,低调行善。

2025年3月,“至善”第二次出现。

那时,他得知襄阳某高校一名来自河南驻马店的学子小王家庭突遭变故,却仍自强不息、勤工俭学。

他再次委托记者,匿名捐出5000元,默默助小王继续学业。他在给记者的信中说:“襄阳是侠义之城,自古乐善好施。外地孩子来襄阳上学,是客人也是咱襄阳人的孩子。咱们要好好待人家,既让她没有后顾之忧去学习,也要让她感受到襄阳人的有情有义。不然的话,人家的家长怎么看咱襄阳人?”

第三次则是今年8月。襄阳市融媒体中心慈善助学活动进行期间,宜城市流水镇莺河村向记者反映了该村村民丁九龙一家的情况:外地搬迁户、耕地稀少,22岁的姐姐出生便是脑瘫,完全无自理能力,吃喝拉撒全在床上,时刻需要人照顾,全家靠父亲打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是村里最困难的家庭。

在这样的环境中,丁九龙仍然自强不息,今年高考,他从宜城一中以物理类544分的成绩考入安徽工业大学。正当他为大学的相关费用发愁之际,“至善”第三次现身。

5000元善款悄然到位,依旧匿名,依旧暖心。

记者多次尝试联系“至善”,希望公开他的善举,却始终被他婉拒。

他通过短信回复道:“不必找我,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看到孩子们能继续读书,我就心安。愿他们将来有能力时,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截至目前,“至善”已通过媒体累计捐款逾万元,帮助三名困难学子渡过难关。

他是谁?我们无从得知。

但我们知道,他仍在某个角落,静静注视着那些需要帮助的年轻梦想——并随时准备,再一次点亮他们前行的路。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首席记者:李兴会

编辑:李潇凝 | 校对:李兴会

责编:徐勇 | 审核:张伟



登录汉水襄阳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