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村的逆袭之路能有多拼?从矿区变景区,有的乡村让绝境变胜景;从石头缝里“抠”产业,村民说,千难万难干就不难……8月13日至14日,襄阳市挑战“两河”最逆袭乡村大PK暨“两山”理念实践交流擂台赛在保康县尧治河村开启战幕。历经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20位乡村代表人站上演讲台,比拼蝶变之路。
活动现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赵怡然 摄)
20年前的8月15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诞生。襄阳市保康县尧治河村、谷城县堰河村(合称“两河”)始终践行“两山”理念,从穷山恶水逆袭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学“两河”、比“两河”,更要有信心赶超“两河”。为此,襄阳启动挑战“两河”最逆袭乡村大PK,邀请广大村民、游客和创作者用影像讲述乡村振兴故事。活动启动以来,襄阳100余个村踊跃参与,全网流量突破1亿人次。最终,20个优秀乡村进入线下PK环节。
“矿采完了,山也毁了,子孙后代怎么办?”保康县黄龙观村代表施华剑饱含深情地讲述了黄龙观的奋斗故事。学习尧治河村矿区变景区的经验,黄龙观人积极开展封山修复、植树造林,建成华中首家悬崖餐厅、全省海拔最高的极顶运动场,村集体年收入突破1.5亿元。
“贫困的家乡,什么时候是个头?”2015年,怀揣这个问题,南漳观音堂村代表杜仁强毅然返乡,带领全村人立下石头缝里“抠”产业的誓言。十年过去,昔日偏僻小山村面貌一新,户户通了水泥路,家家住上小洋楼。观音堂的蝶变之路证明,石头缝里也能“开花”。
“今天的青龙村,环境变美了,产业变强了。”襄城区青龙村代表刘华庆说,借势襄阳首批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起飞,襄水电商产业园吸引115家企业入驻,今年上半年干出了2亿元销售额,未来村里将建设襄阳最大乡村网球基地、最专业骑行赛道。
曾经的田山,是后进的标签;今天的田山,是希望的代言。樊城区田山村代表邵晴深切体会到,堰河经验证明,乡村振兴不是喊出来的,是党员干部土里“刨金”拼出来的,是全体村民用辛勤汗水换来的。
“九龙村有1900亩优质桃林,为什么卖不出好价钱?”枣阳市九龙村代表陈名苦苦思索,决心打开线上销路。“一条视频拍几十遍,但一想到桃农种桃的辛苦,我就是拼了命,也要把桃子卖出去。”如今,陈名的短视频浏览量破千万,今年九龙村线上黄桃销售带动村民户均增收2万余元。
“我就站在你面前,你看我有几分像从前?这句网络热语生动描绘了襄阳乡村旧貌换新颜的巨变。”襄阳市党员教育中心主任党海涛认为,通过PK相互学习借鉴,能让襄阳更多乡村在思想上引领、在行动上互助,实现逆袭蝶变。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湖北省委党校副教授柯高峰认为,襄阳以堰河、尧治河为代表的一批美丽乡村,积极践行“两山”理念,调动了村民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了传统财富观、幸福观和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推动乡村走向绿色化、低碳化、数字化发展的共富新征程。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汪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