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两山”理念提出至今已将满二十周年,湖北省谷城县南河镇,这个曾因发展困境而拉响生态警报的山区乡镇,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持续不懈的奋斗,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转型之路,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两山”实践答卷。昔日“守着金山过穷日子”的南河,如今碧水蜿蜒、青山叠翠,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南河,因水得名,也一度因水而困。上世纪90年代,南河人将目光投向旅游业,小三峡景区开门迎客,带来了人气,却也伴随着粗放发展的阵痛。“矿山开采留下裸露的‘伤疤’,小作坊污水直排,河面上密密麻麻的网箱养鱼……”当地干部回忆,生态环境亮起红灯,清澈的南河水变得浑浊不堪。守着如画的风景,老百姓的日子却依然紧巴巴。
01破局,从一场生态保卫战开始
要守住绿水青山,必须壮士断腕!南河镇打响了生态环境保卫战。拆除河面网箱,成为首场硬仗。这直接关系到近百户渔民的生计。抵触情绪强烈,“谁砸饭碗,就跟谁拼命”的吼声一度响起。面对如山阻力,当地党委政府没有退缩。党员干部组成工作组,一次次登门入户,掰开揉碎讲政策、算长远生态账和经济账。更关键的是,他们设身处地帮渔民找出路:联系销路卖存鱼、协助办理转产贷款、组织技能培训……干群同心,其利断金。最终,累计拆除网箱近4万平方米,关停污染作坊数十家,矿山复绿工程有序推进。南河,重获一河碧水!
生态好转了,发展的“肠梗阻”却在深山。核心景区交通不便,美景“养在深闺人未识”,游客进出主要依赖耗时较长的水路。打通一条路,成为激活全域旅游的关键! 2021年,连接大谷峪村与龙滩村的“大龙路”工程启动。其咽喉工程——穿越峭壁如削的大明山段,施工难度超乎想象。
“就是用手凿,也要凿出一条路!” 南河人立下愚公志。大型机械无法进场,就拆解后用船运抵山脚,再靠人力肩扛手抬上山。施工队在近乎垂直的悬崖上腰系安全绳,悬空打眼、爆破……在最艰险的800米路段,建设者们以最原始也最无畏的方式,在绝壁上“荡”了整整三个月!2022年10月,这条全长7.8公里、凝结着汗水与决心的“文旅大动脉”路基全线贯通。过去半小时的船程,如今驾车只需10分钟,沿线19个村的景点被一线串珠!这条路,是南河人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关键通道,更是他们践行“两山”理念、矢志绿色发展的精神丰碑。
02 转型:从靠水吃水到护水富水
在党委政府的持续帮扶下,昔日的渔民找到了新生的舞台。他们购置游船,成为水上观光的摆渡人;学习导游技能,向游客讲述家乡的生态变迁;开办农家乐、销售山珍特产……他们从生态破坏的无奈参与者,转身成为绿色发展的受益者、生态美景的守护者和推介者。
03 跃升:乘势而上绘就新蓝图
如今,乘着“南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的东风,南河镇的绿色发展步入快车道。小三峡水上观光持续升级,环莲花湖旅游综合体建设如火如荼。发展模式实现了从粗放破坏到生态觉醒、从单一景点到全域旅游的华丽蝶变。
青山不负奋斗者。站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新起点,南河镇“一主两翼三线四区”的全域旅游发展蓝图正加速落地。南河的故事,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是万千中国乡镇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缩影。它有力地证明:守护好绿水青山,就一定能收获可持续发展的金山银山。这曲回荡在南河碧波青山间的时代船歌,正唱响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的动人乐章。
热情好客的南河人民,就在这绿水青山间,诚挚地邀请您:一起来,上春山!共赏这幅“两山”理念绘就的谷城实践新画卷!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来源:襄阳融媒体中心经济生活频道
记者:李艳
编发:吕迪锐 | 审核:曾春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