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中午,枣阳市北城街道北关社区的“幸福食堂”里饭菜飘香。王奶奶和几位老邻居围坐一桌,边吃边聊,“一个人做饭麻烦,这里几块钱就能吃上热乎的营养餐,还能跟老姐妹说说话,真好!”
像这样的助餐点,我市已建成261个,成为老人解决吃饭难题、与人聊天交友的“幸福驿站”。据了解,我市老年助餐行动已惠及18万名老人。
“幸福驿站”的温暖,正是我市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作风转变惠及民生的真实写照。在学习教育中,我市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将“学查改”深度融合,把群众“急难愁盼”作为检验学习成效的标尺,让作风之变真正转化为百姓可感可及的实惠。
开门听民声 枝叶总关情
作风转变,始于敞开门扉、俯身倾听。我市坚持开门抓教育,紧盯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将“学查改”的成果切实转化为解民忧、暖民心的实际行动。
一场场深入社区、车间的屋场会、恳谈会、板凳会、庭院夜话,成为“民意直通车”。
“一个人做饭麻烦。”在枣阳市北城街道北关社区的恳谈会上,王奶奶的一句家常话,被社区干部记在了心上。很快,“幸福食堂”开门营业。5.8元至9元的营养套餐、上门送餐服务、定期义诊的健康角……“食堂”成了社区老人的“幸福驿站”。
在我市,“接诉即办”“民呼我为”机制高效运转,让群众诉求“一键直达”、快速响应。襄城区胜利街化六建区域,施工围挡影响市民出行。有人反映后,相关部门迅速行动。如今,围挡被拆除,道路畅通。市民张奶奶感慨:“路通了,心也敞亮了!”
针对围挡乱象,全市开展专项行动,累计拆除12处8915米围挡,真正实现“还路于民、还绿于民”。
从为老服务到日常出行,全市各级党组织践行“四下基层”,落实“民呼我为”,用心用情用力解决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领域的“急难愁盼”,办成了一批顺民意、暖民心、惠民生的实事,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倾力解民忧 实事暖人心
回应呼声,更需实干担当。学习教育激发的内生动力,正转化为推动重大民生项目破浪前行的强劲引擎。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民生之基。为确保150万城区居民喝上“放心水”,城市水源替代工程工作专班挂图作战、昼夜兼程。工程于6月29日如期开工,总投资24亿元。
充电桩建设跑出“加速度”。针对新能源车主的“充电焦虑”,全市新建改造充电桩6033个,累计建成34286个,车桩比优化至2.8∶1。车主陈先生欣喜地说:“下楼就能充,‘绿色出行’无忧虑!”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市探索“三业融合”(创业带就业、就业支撑产业、产业反哺创业)新路径,打造“厂门口”“家门口”“店门口”服务矩阵,举办精准招聘会1419场,发布岗位30.8万个次,推动重点产业新增就业5.7万人。曾经四处求职的小张,在家门口的招聘会上找到了心仪的岗位,“没想到机会就在身边,生活有了奔头。”
78件省民生实事、23件市民生实事在各级领导干部“四下基层”、一线领办下,正按序时进度扎实推进,让群众从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中感受作风之变。
细微见真章 服务润心田
民生的温度,常在细微之处。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要融入百姓日常,于无声处传递暖意。
市医保局的一项改革让医院和患者都舒心:住院费用实时传、拨付金额自动算、到账进度随时查。定点医疗机构资金到账从平均60天缩短到惊人的24小时,资金周转率飙升超90%,“沉淀”的钱瞬间“活”了。
老旧小区加梯路跑出“加速度”。为改善老旧小区居住环境和出行条件,解决“空巢老人”、残疾人等群体上下楼难题,我市坚持资源聚合、力量下沉、精细服务,铺平了老旧小区的“加梯路”。如今,各地越来越多的老旧小区成功加装电梯。
城市品质持续提升。我市统筹推进新城区、古城区、老城区“三区”协同发展,老旧小区改造、交通出行改善不断深入。文明城市创建让襄阳文明程度、文化品位、生活质量和市民素质持续提升。市民发现,身边的公园更多了,街巷更整洁了,生态环境更好了。
从老年食堂里飘出的饭香和笑语,到老楼旁崭新的电梯;从拆除围挡后畅通的道路,到楼下便捷的充电桩——这些看似细微却暖意融融的变化,正是襄阳市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学查改”实效惠及民生的生动注脚。一件件被用心解决的“关键小事”,稳稳托起了千家万户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吴芳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