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中午,记者来到老河口市张集镇陈楼村的一户农家小院里时,陈雨思正在家里整理长江大学的入学材料。这个看似普通的开学准备,对这个家庭而言却意义非凡——她是家族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
2006年出生的陈雨思,自幼在困顿中体味着生活的重量。母亲因药物过敏致残,成了聋哑人,父亲靠种地和打零工支撑全家。
在她四年级时,奶奶确诊胃癌,最终在病痛中离世。“记得灵堂设在家里的那天,我还在和伙伴们玩耍。”回忆往事,陈雨思眼眶微红,“但看到奶奶不用再受苦,又觉得是种解脱。”
农家的孩子早当家。陈雨思知道自己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自我小学起,她就用功学习,积极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努力地汲取知识;上初中之后,她一直告诉自己要考上一个好高中,用知识改变命运,也为父母争光。
然而,命运的捉弄并未停止。在陈雨思读初中二年级时,父亲又因高血压引发中风,虽经及时抢救保住了性命,却留下了左侧肢体障碍,至今左手无法用力。
当时已在江苏打工的哥哥陈雨生毅然拿出了积攒的娶亲钱,“她是我妹妹,不帮谁帮?”这笔带着体温的汇款,成了陈雨思继续学业的保障。
陈雨思变得更加勤奋刻苦。功夫不负有心人,她考上了一个较好的高中,开始了新的生活,她的目标更加坚定了——一定要考上一个好大学。
高中时期,除了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外,陈雨思还会买一些习题做,用以巩固所学知识。虽然这样的生活很累也很枯燥,但因为心中有理想和希望,便不觉得苦和累。
“每次想偷懒时,就会想起病床上的爸爸和工地的哥哥。”今年夏天,当长江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送达时,这个总是沉默着努力的姑娘第一次在家人面前落泪。
“我一定可以改变我的命运。”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的陈雨思眼神坚定,“等我有能力了,还要回报哥哥,也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为了助力陈雨思实现梦想,由襄阳市融媒体中心、市慈善总会、襄州区民政局及雲毅慈善基金会联合主办的“‘毅’起圆梦・百万托举助学”活动中,授予陈雨思“励志大学生”称号,并提供5000元助学金。
当问及这5000元助学金如何使用时,这个内向、说话声音一直很小的女孩突然提高了声音:“我要用它买学习资料和学习用品,把每一分钱都花到学习上。”
对于未来,这个女孩也有清醒的认识:“大学可能无法给我一份满意而稳定的工作,但一定会拓宽我的视野、改变的认知,机会来了,我一定会抓住。”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李兴会 李素文
编辑:李潇凝 | 校对:李兴会
责编:徐勇 | 审核: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