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往年一到暑期就要带着孩子看店的情形不同,8月7日清晨,襄州区华中光彩大市场的商户于海娟从容地把儿子送到光彩商圈服务驿站的爱心托管班后,安心地开始了她一天的经营。在全市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建材商贸中心里,这座24小时开放的“幸福驿站”虽然不过200平方米,却正悄然改变着这里1.5万名从业人员的工作和生活。
华中光彩大市场占地320万平方米,集聚7700余家商户、3000余名户外劳动者。他们曾长期面临“孩子放假没人管”“吃饭热饭难”“纠纷调解麻烦”等现实问题。如今,市场里的服务驿站不仅配备了空调、微波炉、母婴室、调解室等设施,提供的就业指导、法律咨询、爱心托管等12项服务如同精密的齿轮,咬合起民生需求的每一个环节。
“以前社区搞活动,商户们都不愿意来,主要是没合适的场地。”襄州区云湾社区党委书记黄伟翻看着驿站里的活动照片,感慨地说:“现在有了这个驿站,我们开展‘零距离’服务,大家的参与热情明显高了。”这样的变化,正在全市统战群团共建的32个服务驿站同步发生。
今年以来,市委统战部联合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残联、市红十字会6部门开展“统战群团携手服务进驿站 服务基层群众到一线”工作,坚持“资源共享、阵地共用、活动共办、服务共融、品牌共创”原则,推动工会驿站、党外人士之家、青年之家、“向阳花”妇女儿童之家、“襄约学科学”科普工作室等服务阵地共建共融成为“综合服务体”。这些驿站逐渐从过去为固定群体提供基础服务的“1.0版”,提升为精准赋能、特色鲜明的“2.0版”,如同城市肌理中的“毛细血管”,将温暖输送到角角落落。
在光彩商圈驿站的爱心托管班里,大学生志愿者童柯楠正在耐心地辅导孩子们画画。他是中央民族大学的大二学生,父母也是市场的商户。
“看到商圈信息群里招募志愿者,我就主动报名了。以前我性格比较内向,通过1个多月的志愿服务,不仅提升了交流能力,更找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童柯楠说。
今年暑假以来,市总工会联合团市委组建起一支超过500人的志愿者队伍,为1万多个职工家庭解决了暑期孩子看护难题。
8月9日,在襄州区航空路民发商圈工会驿站,民革党员、律师王显平正在为货车司机张师傅解读劳动合同。“您这加班费条款确实不符合最新规定。”王律师的专业解答让张师傅连连点头。
在樊城区红光社区服务驿站内,民进会员王耀莹正在为附近的居民讲授一场题为《你的爱,要让孩子感受到》的家庭教育讲座。今年以来,襄阳市7个民主党派充分发挥各自人才优势,深入各驿站开展法律咨询、健康义诊、送医问诊等公益服务活动60余场,累计惠及群众近万人次。
更让商户们惊喜的是,金融服务也延伸到了驿站。6月26日,建材商户王先生在光彩商圈服务站顺利获得了100万元的授信支持。“真没想到在社区里就能办好贷款,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市知识分子联谊会联合襄州区通过驿站举办的“金融机构服务进商圈”活动,累计为华中光彩大市场授信达5亿元。
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统战群团携手服务进驿站”已累计开展冬送温暖、夏送清凉、爱心托管、法律援助、急救培训等各类活动600余场,服务市民群众超6万人次,解决各类民生难题2000余件。
记者手记
小驿站激活治理“微循环”
基层治理的精度,往往体现在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回应上。我市统战部门通过群团携手共建服务驿站,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探索出一条资源整合、服务下沉的基层治理新路径,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生动的“襄阳样本”。
这一创新的核心在于“共”字。驿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拓展,更是公共服务供给的新机制。其深远意义在于打破以往“各干各的”服务藩篱,实现“资源共享、活动共办、服务共融”,让过去分散于不同部门的“工会驿站”“青年之家”等阵地融合成精密的“综合服务体”,并演化出精准赋能的“2.0版本”。于是,“授信5亿”“解决难题2000余件”等看似冰冷的数据,成为“大民生”温暖具象的注脚。
城市运行的效率与温度,不仅体现在光鲜亮丽的“主动脉”工程上,更系于深入肌理的“毛细血管”。服务进驿站的核心价值,正在于精确滴灌民生最细微之需求,如同毛细血管般保障机体最远端细胞的氧气供应。
当调解室的理性、托管班的温情、金融服务的及时,协同在离群众最近处化解那些曾经的“吃饭热饭难”“假期孩子无处去”等日常困境,当多部门协同的涓流精准汇入民心之所向,这“最后一公里”便不再是难以抵达之处,而转化成了民生的福祉源头地,政策暖流的汇入地。
基层治理的智慧,往往藏在对“最后一公里”的深耕中。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不止于宏大叙事,更在于将温度与精度送达每一个需要被照亮的角落。让服务在毛细血管中持续流动,让城市运行的“微循环”永远充满活力,民生这棵大树的繁茂根基就必定越扎越深。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董子川丨通讯员:王婷 蒋俊宏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