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 [id] => 629624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从不因吃穿用度与人攀比 他只在乎能否将知识学懂弄通 [editor] => 李潇凝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25-08-10 16:43:47 [published] => 2025-08-10 16:43:47 [modified] => 2025-08-11 18:20:12 [digg] => 3 [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3 [recommend]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copyright] => 1 [sort] => 0 [origin] => 0 [syscomments] => 0 [main_category] => 1028 [thirdparty_audit] => 0 [flow_step] => 0 [flow_id] => 0 [flow_index] => [gzh_account_id] => 0 [gzh_account_name] => [short_title] => [virtual_shares] => 0 [content] =>


他叫仇斐,今年19岁,以高考539分的成绩被重庆科技大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录取。8月8日,记者来到古驿镇下顾家,仇斐正辅导上小学的表弟写作业。

说起高考,他略显平静,他告诉记者,在拿到录取通知书时,自己比较激动,他又想起了故去的奶奶,以及跟奶奶的约定。

“奶奶,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了让您过上好日子!”仇斐记得,他和奶奶的这个约定是自己孩童时期许下的。当时纯粹是顺着奶奶的话往下说,并未多想,直至今年2月份父亲出了车祸,他才明白这个约定背后,是全家人对自己的奋力托举,才明白学习从来不是折磨,而是自己一直享受的幸福,是肩上的责任。

那是一个周六,仇斐正在教室里埋头刷题。按照约定,放学后父亲仇淑平会来接他回家。“你爸爸有事来不了,这周就在学校住吧。”班主任的一句话打破了平静。

一种莫名的不安涌上心头,仇斐下课后拨通父亲的电话,母亲顾清蕾低沉的声音像一块石头压在他的胸口:“爸爸送外卖的时候出车祸了,腿骨折了在住院。”没有哭闹,没有追问,仇斐只说了句“妈你照顾好爸爸,我在学校挺好的”,便匆匆挂了电话。他怕再多说一句,母亲强忍的泪水就会决堤。

那个周末,仇斐在空荡的宿舍里彻夜辗转难眠,脑海里反复闪现的,是高中以来父亲骑外卖车穿梭在襄阳街头的身影,是初中时父亲在工地扛水泥的背影,是小学时每年春节父亲从外地打工回来,兜里掏出的那几颗水果糖。他不敢深想车祸的细节,却在一次次想象中,突然读懂了父母肩上的重担。

一周后踏入病房,父亲躺在病床上,瘦削的身体仿佛又小了一圈,却强撑着挤出笑容:“没事,是你妈小题大做。”

就在那一刻,仇斐感觉身体里有什么东西无声碎裂了。他想起奶奶在世时,天天唠叨着让他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更想起自己幼年那句懵懂的承诺——“好好学习,将来让奶奶过上好日子。”这承诺曾如童言般缥缈,此刻却无比清晰地印在脑海,成了高三最后一个学期冲刺的全部动力。

初中开始,仇斐就敏锐地意识到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好,但是家人给予的爱让少年跨越了自卑的沟壑。进入青春期的他依旧懂事,不挑吃穿,不与人攀比,唯独在学业上暗暗较劲——“就想学到更好。”仇斐说。父亲受伤后,这份执着更加纯粹,他紧跟老师思路,对弱势科目发起攻坚,每一个伏案的夜晚都是他对命运沉默的回击。最终,539分的高考成绩,是对这份执着最响亮的回应。

“农村孩子,一路全靠自己,能考上一本真的不容易!”母亲的声音里,骄傲与心疼交织。

尽管手术顺利,父亲粉碎性骨折的膝盖得以挽回,但是手术植入的钢板依然冰冷地嵌在膝盖中,一年半以后还要再次手术取出。仇淑平出院后,走路都很吃力,重活压根做不了,家中十来亩田地只能无奈托付他人。母亲顾清蕾成了全家的经济支柱,她在车床车间每天工作12个小时,在机器的轰鸣与疲惫的间隙中,苦苦支撑起一个家。

令人动容的还有父亲在病榻上无声的爱。得知儿子对数学与网络科技感兴趣,这位仅读过初中的父亲默默点亮了深夜的灯。从晚上十点到半夜两点,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在信息海洋中艰难摸索,一点点拼凑起填报志愿的知识版图——他要为儿子那张考卷,寻一个最值得的落点。

当仇斐拿到父亲精心筛选的志愿表时,上面每一所学校与专业,都精准契合了他的分数与梦想。最终,重庆科技大学数学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抵达,正是父亲心血的结晶——这份父爱,没有惊天动地的言语,只有深夜屏幕微光照亮的笨拙与决心。

在由市融媒体中心、市慈善总会、襄州区民政局及雲毅慈善基金会联合主办的“‘毅’起圆梦・百万托举助学”活动中,仇斐荣获“励志大学生”称号及5000元助学金。

如今,仇斐即将带着行李奔赴重庆,他脚下这条路,由病床上父亲的期盼、车间里母亲的汗水,还有奶奶那句朴素如土地般的嘱托共同铺就——这不仅仅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古老箴言,更是一个坚韧家庭在困境中合力托举出的,不可阻挡的上升轨迹。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陈莉莉 李潇凝 王晶

编辑:李潇凝 | 校对:李兴会

责编:徐勇 | 审核:张伟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banner] => Array ( ) [description] => [thumb]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a/10125/202508/8e923699dcdf003b47e47c4a978a8fb9.png [id] => 3636504 [ratio] => 0.77 ) [url] => http://xiangyang.cjyun.org/p/629624.html [wapurl] => http://m-xiangyang.cjyun.org/p/629624.html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gallery] => Array ( ) [galleries] => Array ( ) [menu] => 0 [authors] => 陈莉莉,李潇凝 [author] => 陈莉莉,李潇凝 [terms] => Array ( [1] => [4] => Array ( [0] => 襄阳融媒体中心 ) ) [thumbs] => Array ( [0]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a/10125/202508/8e923699dcdf003b47e47c4a978a8fb9.png [id] => 3636504 [ratio] => 0.77 ) ) [oldpv] => 880 [all_pv] => 0 ) 1

从不因吃穿用度与人攀比 他只在乎能否将知识学懂弄通

©原创   2025-08-10 16:43  


他叫仇斐,今年19岁,以高考539分的成绩被重庆科技大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录取。8月8日,记者来到古驿镇下顾家,仇斐正辅导上小学的表弟写作业。

说起高考,他略显平静,他告诉记者,在拿到录取通知书时,自己比较激动,他又想起了故去的奶奶,以及跟奶奶的约定。

“奶奶,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了让您过上好日子!”仇斐记得,他和奶奶的这个约定是自己孩童时期许下的。当时纯粹是顺着奶奶的话往下说,并未多想,直至今年2月份父亲出了车祸,他才明白这个约定背后,是全家人对自己的奋力托举,才明白学习从来不是折磨,而是自己一直享受的幸福,是肩上的责任。

那是一个周六,仇斐正在教室里埋头刷题。按照约定,放学后父亲仇淑平会来接他回家。“你爸爸有事来不了,这周就在学校住吧。”班主任的一句话打破了平静。

一种莫名的不安涌上心头,仇斐下课后拨通父亲的电话,母亲顾清蕾低沉的声音像一块石头压在他的胸口:“爸爸送外卖的时候出车祸了,腿骨折了在住院。”没有哭闹,没有追问,仇斐只说了句“妈你照顾好爸爸,我在学校挺好的”,便匆匆挂了电话。他怕再多说一句,母亲强忍的泪水就会决堤。

那个周末,仇斐在空荡的宿舍里彻夜辗转难眠,脑海里反复闪现的,是高中以来父亲骑外卖车穿梭在襄阳街头的身影,是初中时父亲在工地扛水泥的背影,是小学时每年春节父亲从外地打工回来,兜里掏出的那几颗水果糖。他不敢深想车祸的细节,却在一次次想象中,突然读懂了父母肩上的重担。

一周后踏入病房,父亲躺在病床上,瘦削的身体仿佛又小了一圈,却强撑着挤出笑容:“没事,是你妈小题大做。”

就在那一刻,仇斐感觉身体里有什么东西无声碎裂了。他想起奶奶在世时,天天唠叨着让他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更想起自己幼年那句懵懂的承诺——“好好学习,将来让奶奶过上好日子。”这承诺曾如童言般缥缈,此刻却无比清晰地印在脑海,成了高三最后一个学期冲刺的全部动力。

初中开始,仇斐就敏锐地意识到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好,但是家人给予的爱让少年跨越了自卑的沟壑。进入青春期的他依旧懂事,不挑吃穿,不与人攀比,唯独在学业上暗暗较劲——“就想学到更好。”仇斐说。父亲受伤后,这份执着更加纯粹,他紧跟老师思路,对弱势科目发起攻坚,每一个伏案的夜晚都是他对命运沉默的回击。最终,539分的高考成绩,是对这份执着最响亮的回应。

“农村孩子,一路全靠自己,能考上一本真的不容易!”母亲的声音里,骄傲与心疼交织。

尽管手术顺利,父亲粉碎性骨折的膝盖得以挽回,但是手术植入的钢板依然冰冷地嵌在膝盖中,一年半以后还要再次手术取出。仇淑平出院后,走路都很吃力,重活压根做不了,家中十来亩田地只能无奈托付他人。母亲顾清蕾成了全家的经济支柱,她在车床车间每天工作12个小时,在机器的轰鸣与疲惫的间隙中,苦苦支撑起一个家。

令人动容的还有父亲在病榻上无声的爱。得知儿子对数学与网络科技感兴趣,这位仅读过初中的父亲默默点亮了深夜的灯。从晚上十点到半夜两点,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在信息海洋中艰难摸索,一点点拼凑起填报志愿的知识版图——他要为儿子那张考卷,寻一个最值得的落点。

当仇斐拿到父亲精心筛选的志愿表时,上面每一所学校与专业,都精准契合了他的分数与梦想。最终,重庆科技大学数学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抵达,正是父亲心血的结晶——这份父爱,没有惊天动地的言语,只有深夜屏幕微光照亮的笨拙与决心。

在由市融媒体中心、市慈善总会、襄州区民政局及雲毅慈善基金会联合主办的“‘毅’起圆梦・百万托举助学”活动中,仇斐荣获“励志大学生”称号及5000元助学金。

如今,仇斐即将带着行李奔赴重庆,他脚下这条路,由病床上父亲的期盼、车间里母亲的汗水,还有奶奶那句朴素如土地般的嘱托共同铺就——这不仅仅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古老箴言,更是一个坚韧家庭在困境中合力托举出的,不可阻挡的上升轨迹。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陈莉莉 李潇凝 王晶

编辑:李潇凝 | 校对:李兴会

责编:徐勇 | 审核:张伟



登录汉水襄阳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