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 [id] => 624312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95后”返乡创办“共享农场”,55块菜园47块已被“秒” [editor] => 李潇凝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25-07-16 16:34:28 [published] => 2025-07-16 16:34:28 [modified] => 0000-00-00 00:00:00 [digg] => 1 [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0 [recommend]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copyright] => 1 [sort] => 0 [origin] => 0 [syscomments] => 0 [main_category] => 1028 [thirdparty_audit] => 0 [flow_step] => 0 [flow_id] => 0 [flow_index] => [gzh_account_id] => 0 [gzh_account_name] => [short_title] => [virtual_shares] => 0 [content] =>


共享单车、共享按摩椅、共享充电宝……随着共享经济成为现代生活的新潮流,乡村振兴也迎来了“共享”模式的新机遇。在南漳县九集镇泉水堰村,40亩“共享菜园”悄然兴起,市民化身“周末农夫”,村民担任“菜园管家”,让昔日闲置荒地重焕生机,成为了连接城乡、激活乡村的“金钥匙”。

共享菜园,“种”出城乡互动新滋味

从市区驱车约半小时,到达了位于南漳县九集镇泉水堰村的襄南共享菜园。竹篱笆围起的40亩土地上,“共享土地 收获四季”的彩色标语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平整过后的土地被纵横的竹篱笆整齐分成55块格子田。每一方小天地里,都洋溢着蓬勃生机:青椒压弯枝头,黄瓜垂挂藤蔓,西红柿泛着红晕。租种菜园的“园主们”正弯腰摘菜,身着醒目红马甲的“菜园管家”们穿梭指导,构成了一幅和谐劳作的城乡共融图景。

襄南共享菜园创始人,95后的尤文磊介绍,“共享菜园”是一种新兴体验旅游模式,即园区将土地出租给市民,认领成功后的“园主”可随时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种植、施肥、除草,也可由村民代为管理。待到蔬菜成熟时,“园主”可带着家人来地里采摘,既能实现“蔬菜自由”,又能享受田园野趣。

据悉,目前55块菜地已有47块被认领,其中39户认领者来自襄阳市区。“超过85%的认领率,印证了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健康食材的追求。”

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该共享菜园推出自己种植、半托管、全托管三种租赁方式,价格分别为每块地1288元/年、2188元/年、3688元/年。尤文磊介绍,其中,“全托管”模式最省心,即小菜园由工作人员代为耕种,待到蔬果成熟季,客户每周都会收到一篮带着露水的蔬菜,真正实现从菜地到餐桌的闭环。

周末的菜园格外热闹。家住恒大名都的杨先生每周末带着孩子来地里松土浇水,他感慨道:“过去种菜为谋生,如今种菜为休闲。”南漳的刘女士则每周顺路为在市区读书的女儿采摘新鲜蔬菜,“孩子吃得健康,我们也更安心。”

荒地变良田,村民争当“田园管家”

  “在变身共享菜园前,这里还是一片坑洼不平的荒地。”站在绿意盎然的菜畦间,尤文磊感叹道,去年,从事沙石生意的他和朋友到武汉旅行时,首次接触共享菜园模式,随后,他又辗转上海、石家庄等地考察,“看到城里父母带着孩子在地里欢笑,我突然意识到——土地不仅能长庄稼,还能‘长’出城乡间的情感联结。”

   泉水堰村地处南漳门户,紧邻305省道,与襄城接壤,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从小在村里长大的尤文磊,早就注意到村口那片闲置多年的荒地,在得到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后,他毅然投入上百万元开启田园创业梦。

   改造首战便是硬仗。由于地面坑洼不平,他调来挖掘机昼夜施工,大规模平整土地;随后又拉来大量羊粪作为天然底肥,提升地力,改良土壤。此外,他还在园区周边精心栽种树木,挖水塘,铺设灌溉系统……顶着烈日和星光连续奋战两个多月,褐色的土地终于开始泛出油亮的光,尤文磊和伙伴们的胳膊为此晒脱了皮。而此时,质疑声却此起彼伏:“城里人咋会来这吃土?”“投入一百多万元?怕不是钱多烧的?”……

   当时,不少乡亲不理解,但尤文磊坚信自己的判断,他创新推出“市民认领+村民代管”的运营模式,让熟悉农事的村民变身“田园管家”,不仅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还让多年的种地经验有了用武之地。

   正在地里锄草的杨阿姨抹掉额头上的汗,乐呵呵地说:“在共享菜园干一天活,能赚个百八十块的,关键是离家近,照顾家里也方便。”像她这样在共享菜园就业的村民,累计已有二三十人。

   值得一提的是,村集体以20%的干股入股项目,通过“店小二”式的贴心服务,深度合作,为项目发展保驾护航,实现企业、村民、村集体多方共赢,让发展红利惠及更多乡亲。

“菜园+”模式,拓宽盈利边界破困局

今年“五一”营业至今,尤文磊敏锐意识到,仅仅依靠单一的共享菜园租赁,难以支撑项目可持续发展。

针对这一痛点,尤文磊带领项目团队果断调整战略,创新打造出“菜园+”复合业态。

一方面,进行空间功能拓展,在共享菜园里巧妙嫁接露营、钓虾、农家大灶台等休闲场景。挂牌“襄阳市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发系列研学课程。另一方面,进行时间维度延伸,创新“白+黑”运营模式,即白天开展农耕体验、蔬果采摘、亲子研学等活动。夜晚举办草坪音乐节、民俗展演、星空烧烤等特色项目。此外,还请运营团队制作短视频,在各大社交平台发布,增加曝光率。

“我们不仅要让游客来种菜,更要让他们留下来、嗨起来。”尤文磊算了一笔账,这种立体化的经营模式,有效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提升了消费体验。夜间经济更是带动人均消费翻倍,单日最多吸引超300人,特色菜品铁锅炖大鹅套餐一个月热销150份。

“共享菜园是城乡融合的起点。”暮色中,尤文磊指着菜园后方已启动的二期扩建工程,自信说道,“下一步,我们还继续深化‘农文旅’融合,推出特色采摘园、蔬菜大厅、太空舱民宿等新业态,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新动能。

(创业微课堂)城乡共耕记:一位青年创业者的“菜篮子”共富实验

95 后青年尤文磊的 “共享菜园”,如新绿破土般展现出共享经济在乡土中国的蓬勃生命力。这一模式远非简单的地块租赁,更是一把精巧的 “金钥匙”,开启了城乡融合、绿色发展与乡村就业的共赢之门。

共享,是连接城乡的活力纽带。它巧妙缝合了城市居民对田园生活的热望与乡村闲置土地的价值:市民化身 “周末农夫”,在劳作或托管中重拾泥土芬芳;村民凭借农技变身为专业 “菜园管家”。55 块菜园 47 块被 “秒” 的盛况,正是情感共鸣与价值共享的有力见证,让共享理念超越经济行为,成为城乡情感互通的温暖桥梁。

绿色,是旧地重生的生态诗篇。项目从坑洼荒芜起步,通过大规模土地平整、施用天然羊粪底肥、铺设科学灌溉系统,让贫瘠之地重焕生机,化为蔬果丰茂的绿色田园。这不仅是对土地资源的珍惜与激活,更在生产源头践行了绿色可持续的农业理念,实现健康食材 “从菜地直达餐桌”。

就业,是乡村活力的内生引擎。“田园管家” 模式让熟悉农事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累计惠及二三十人。杨阿姨们 “一天赚百八十块” 的满足笑容,是共享经济赋能乡村最动人的注脚。村集体以干股深度参与,形成 “企业 + 村民 + 集体” 的紧密利益共同体,为乡村注入稳定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盈利上,团队突破单一租赁模式,打造 “菜园 +” 盈利生态:空间上嫁接露营、钓虾、研学基地;时间上创新 “白 + 黑” 运营,日间农耕采摘,夜晚音乐烧烤。复合业态拉长消费链,夜间经济带动人均消费翻倍,拓宽了盈利边界。

尤文磊的 “共享菜园” 启示我们:乡村振兴需以共享盘活资源、用绿色守护根基、借就业凝聚人心、凭创新拓宽前路。这方小菜园,正为乡土点亮可复制、可持续的共富之光。(湖北文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炜口述 全媒体记者徐勇整理)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朱月皎 | 通讯员:刘鑫 刘泽辉

编辑:李潇凝 | 校对:李兴会

责编:徐勇 | 审核:张伟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banner] => Array ( ) [description] => [thumb]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cn/a/10125/202507/a0ad526a0a9d93f6ddf0bc4197840b60.png [id] => 3612481 [ratio] => 0.76 ) [url] => http://xiangyang.cjyun.org/p/624312.html [wapurl] => http://m-xiangyang.cjyun.org/p/624312.html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gallery] => Array ( ) [galleries] => Array ( ) [menu] => 0 [authors] => 朱月皎 [author] => 朱月皎 [terms] => Array ( [1] => [4] => Array ( [0] => 襄阳融媒体中心 ) ) [thumbs] => Array ( [0]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cn/a/10125/202507/a0ad526a0a9d93f6ddf0bc4197840b60.png [id] => 3612481 [ratio] => 0.76 ) ) [oldpv] => 373 [all_pv] => 0 ) 1

“95后”返乡创办“共享农场”,55块菜园47块已被“秒”

©原创   2025-07-16 16:34  


共享单车、共享按摩椅、共享充电宝……随着共享经济成为现代生活的新潮流,乡村振兴也迎来了“共享”模式的新机遇。在南漳县九集镇泉水堰村,40亩“共享菜园”悄然兴起,市民化身“周末农夫”,村民担任“菜园管家”,让昔日闲置荒地重焕生机,成为了连接城乡、激活乡村的“金钥匙”。

共享菜园,“种”出城乡互动新滋味

从市区驱车约半小时,到达了位于南漳县九集镇泉水堰村的襄南共享菜园。竹篱笆围起的40亩土地上,“共享土地 收获四季”的彩色标语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平整过后的土地被纵横的竹篱笆整齐分成55块格子田。每一方小天地里,都洋溢着蓬勃生机:青椒压弯枝头,黄瓜垂挂藤蔓,西红柿泛着红晕。租种菜园的“园主们”正弯腰摘菜,身着醒目红马甲的“菜园管家”们穿梭指导,构成了一幅和谐劳作的城乡共融图景。

襄南共享菜园创始人,95后的尤文磊介绍,“共享菜园”是一种新兴体验旅游模式,即园区将土地出租给市民,认领成功后的“园主”可随时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种植、施肥、除草,也可由村民代为管理。待到蔬菜成熟时,“园主”可带着家人来地里采摘,既能实现“蔬菜自由”,又能享受田园野趣。

据悉,目前55块菜地已有47块被认领,其中39户认领者来自襄阳市区。“超过85%的认领率,印证了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健康食材的追求。”

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该共享菜园推出自己种植、半托管、全托管三种租赁方式,价格分别为每块地1288元/年、2188元/年、3688元/年。尤文磊介绍,其中,“全托管”模式最省心,即小菜园由工作人员代为耕种,待到蔬果成熟季,客户每周都会收到一篮带着露水的蔬菜,真正实现从菜地到餐桌的闭环。

周末的菜园格外热闹。家住恒大名都的杨先生每周末带着孩子来地里松土浇水,他感慨道:“过去种菜为谋生,如今种菜为休闲。”南漳的刘女士则每周顺路为在市区读书的女儿采摘新鲜蔬菜,“孩子吃得健康,我们也更安心。”

荒地变良田,村民争当“田园管家”

  “在变身共享菜园前,这里还是一片坑洼不平的荒地。”站在绿意盎然的菜畦间,尤文磊感叹道,去年,从事沙石生意的他和朋友到武汉旅行时,首次接触共享菜园模式,随后,他又辗转上海、石家庄等地考察,“看到城里父母带着孩子在地里欢笑,我突然意识到——土地不仅能长庄稼,还能‘长’出城乡间的情感联结。”

   泉水堰村地处南漳门户,紧邻305省道,与襄城接壤,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从小在村里长大的尤文磊,早就注意到村口那片闲置多年的荒地,在得到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后,他毅然投入上百万元开启田园创业梦。

   改造首战便是硬仗。由于地面坑洼不平,他调来挖掘机昼夜施工,大规模平整土地;随后又拉来大量羊粪作为天然底肥,提升地力,改良土壤。此外,他还在园区周边精心栽种树木,挖水塘,铺设灌溉系统……顶着烈日和星光连续奋战两个多月,褐色的土地终于开始泛出油亮的光,尤文磊和伙伴们的胳膊为此晒脱了皮。而此时,质疑声却此起彼伏:“城里人咋会来这吃土?”“投入一百多万元?怕不是钱多烧的?”……

   当时,不少乡亲不理解,但尤文磊坚信自己的判断,他创新推出“市民认领+村民代管”的运营模式,让熟悉农事的村民变身“田园管家”,不仅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还让多年的种地经验有了用武之地。

   正在地里锄草的杨阿姨抹掉额头上的汗,乐呵呵地说:“在共享菜园干一天活,能赚个百八十块的,关键是离家近,照顾家里也方便。”像她这样在共享菜园就业的村民,累计已有二三十人。

   值得一提的是,村集体以20%的干股入股项目,通过“店小二”式的贴心服务,深度合作,为项目发展保驾护航,实现企业、村民、村集体多方共赢,让发展红利惠及更多乡亲。

“菜园+”模式,拓宽盈利边界破困局

今年“五一”营业至今,尤文磊敏锐意识到,仅仅依靠单一的共享菜园租赁,难以支撑项目可持续发展。

针对这一痛点,尤文磊带领项目团队果断调整战略,创新打造出“菜园+”复合业态。

一方面,进行空间功能拓展,在共享菜园里巧妙嫁接露营、钓虾、农家大灶台等休闲场景。挂牌“襄阳市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发系列研学课程。另一方面,进行时间维度延伸,创新“白+黑”运营模式,即白天开展农耕体验、蔬果采摘、亲子研学等活动。夜晚举办草坪音乐节、民俗展演、星空烧烤等特色项目。此外,还请运营团队制作短视频,在各大社交平台发布,增加曝光率。

“我们不仅要让游客来种菜,更要让他们留下来、嗨起来。”尤文磊算了一笔账,这种立体化的经营模式,有效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提升了消费体验。夜间经济更是带动人均消费翻倍,单日最多吸引超300人,特色菜品铁锅炖大鹅套餐一个月热销150份。

“共享菜园是城乡融合的起点。”暮色中,尤文磊指着菜园后方已启动的二期扩建工程,自信说道,“下一步,我们还继续深化‘农文旅’融合,推出特色采摘园、蔬菜大厅、太空舱民宿等新业态,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新动能。

(创业微课堂)城乡共耕记:一位青年创业者的“菜篮子”共富实验

95 后青年尤文磊的 “共享菜园”,如新绿破土般展现出共享经济在乡土中国的蓬勃生命力。这一模式远非简单的地块租赁,更是一把精巧的 “金钥匙”,开启了城乡融合、绿色发展与乡村就业的共赢之门。

共享,是连接城乡的活力纽带。它巧妙缝合了城市居民对田园生活的热望与乡村闲置土地的价值:市民化身 “周末农夫”,在劳作或托管中重拾泥土芬芳;村民凭借农技变身为专业 “菜园管家”。55 块菜园 47 块被 “秒” 的盛况,正是情感共鸣与价值共享的有力见证,让共享理念超越经济行为,成为城乡情感互通的温暖桥梁。

绿色,是旧地重生的生态诗篇。项目从坑洼荒芜起步,通过大规模土地平整、施用天然羊粪底肥、铺设科学灌溉系统,让贫瘠之地重焕生机,化为蔬果丰茂的绿色田园。这不仅是对土地资源的珍惜与激活,更在生产源头践行了绿色可持续的农业理念,实现健康食材 “从菜地直达餐桌”。

就业,是乡村活力的内生引擎。“田园管家” 模式让熟悉农事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累计惠及二三十人。杨阿姨们 “一天赚百八十块” 的满足笑容,是共享经济赋能乡村最动人的注脚。村集体以干股深度参与,形成 “企业 + 村民 + 集体” 的紧密利益共同体,为乡村注入稳定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盈利上,团队突破单一租赁模式,打造 “菜园 +” 盈利生态:空间上嫁接露营、钓虾、研学基地;时间上创新 “白 + 黑” 运营,日间农耕采摘,夜晚音乐烧烤。复合业态拉长消费链,夜间经济带动人均消费翻倍,拓宽了盈利边界。

尤文磊的 “共享菜园” 启示我们:乡村振兴需以共享盘活资源、用绿色守护根基、借就业凝聚人心、凭创新拓宽前路。这方小菜园,正为乡土点亮可复制、可持续的共富之光。(湖北文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炜口述 全媒体记者徐勇整理)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朱月皎 | 通讯员:刘鑫 刘泽辉

编辑:李潇凝 | 校对:李兴会

责编:徐勇 | 审核:张伟



登录汉水襄阳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