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上午,襄城区檀溪湖社区活动室内,在歌曲《小城夏天》欢快的旋律下,五年级的曾一诺正和小伙伴们跟着湖北文理学院“音为爱”志愿服务队队长秦羽欣学跳舞。“在这里,姐姐们辅导我作业,教我唱歌跳舞,特别开心!”课间休息时,曾一诺兴奋地分享着她的收获。
爱心托管班里,思政启蒙、课业辅导、安全自护、科普环保、体育锻炼与文化传承课程交织,为孩子们的暑假涂上了亮丽色彩。社区不仅为孩子们打造了知识的乐园,也为辛勤付出的志愿者们精心准备了午餐和午休场所,让这份爱心温暖地双向流动。
精心谋划强根基
把“爱心托管班”这件小而暖的民生实事做实做细、长久运行,离不开精心的顶层设计。
纳入民生清单强保障。团襄阳市委积极争取汇报,推动“爱心托管班”成功跻身2025年度襄阳市民生实事项目清单,并纳入市人大常委会专项工作监督范畴。“这意味着项目有了更坚实的政策和监督保障,确保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团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专班统筹推进聚合力。市级托管工作专班迅速成立,团市委主要负责人多次召开专题部署会,并深入乡镇、社区、企业、商圈等进行调研,将工作要求精准传导至各县(市区)团组织和少工委,凝聚起全市一盘棋的合力。
全年服务不断档。从寒假到周末再到暑假,爱心托管服务已形成常态:2025年已开办寒假“爱心托管班”124个、周末“爱心托管班”21个,招募志愿者1000余名,服务少年儿童3500余人次。寒假托管班的成功经验,还曾获团中央官微大篇幅点赞报道,成为襄阳服务青少年的一个亮眼品牌。
应办尽办解民忧
在襄州区光彩社区,位于繁华市场内的托管班人气格外旺。志愿者为40余名家居建材商户、货拉拉司机、外卖员等新就业群体的子女,开展为期35天的托管,不仅解决了孩子们“无处去”“无人看”的难题,还提供课业辅导,并精心设计了生命安全教育、健康生活方式引导等课程。
“以前暑假最愁孩子,现在放心多了,能安心跑单了!”一位外卖骑手家长由衷感慨。
新业态群体子女的看护难题得以缓解,是我市353个爱心托管班精准服务的一个生动缩影。这些如点点星火般的托管班,正汇聚成服务民生的温暖长河。
让务工子女有依靠。在襄城区青龙村,依托“共享社”开办的托管班解决了79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看护难”。根据孩子们不同的年级和年龄,托管班分设3个班级,并链接专业志愿服务力量设计课程,真正实现了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让儿童暑假更安全。老河口市7个乡镇小学“爱心托管班”的志愿者利用学校设置的支架式户外游泳池,为少年儿童提供游泳技能培训,既保障了安全的戏水环境,又教会了游泳技能,丰富了“爱心托管班”的课程内容,为助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筑牢屏障。
校社联动显担当。襄州区黄集镇中心小学已连续四年将校舍无偿提供给“爱心托管班”使用。他们主动对接高校志愿服务团队,妥善解决志愿者的食宿问题,并安排本校教师全程负责安全管理,为托管班筑牢了坚实的安全防线。
汇聚资源拓服务
面对暑假托管高峰需求,团市委提前布局,深挖潜力,自4月份以来,工作专班深入各县(市、区)及相关企业,全面摸排托管需求群体和基层供给能力,倾听家长心声,收集社区意见,为暑假托管点位的科学布局和志愿者的精准招募打下基础。
经细致摸排,全市确定了353个暑假“爱心托管班”点位。在招生对象和覆盖面上,重点向商圈、楼宇、工业园区、机关办公区等人员密集区域倾斜,同时鼓励有条件的街道社区合理延长托管服务时长,力求做到“应办尽办、就近就便”,最大限度方便家长。
同时,团市委在年初列出专门预算,用于支持暑假托管点位建设。积极联动市委直属机关工委、市总工会、市妇联、市教育局、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国资委、市青企协及属地高校等资源,争取多方支持。目前,已成功对接高校志愿服务团队80余支,优先充实到资源相对薄弱的基层点位,确保服务均衡优质。
记者手记
托起希望 扎根民心
从城区到乡村,覆盖务工人员子女、新业态群体子女等群体,353个爱心托管班如同一片片绿荫,守护着孩子们的多彩暑假。
孩子们在安全、多彩、有爱的环境中学习知识、结交伙伴、快乐成长;家长们则卸下了“看护难”“辅导忧”的后顾之忧,能够更安心地工作生活。
这遍布城乡的爱心托管班,是我市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改作风、倾力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坚实步履;是将群众“急难愁盼”用心用情用力转化为“幸福清单”的生动注脚。
爱心托管班托起的不仅仅是孩子们一个充实快乐的多彩暑假,更是“为民服务”的根系在万千家庭中深扎蔓延的生动实践。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吴芳丨通讯员:徐小浩 严飞宇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