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 [id] => 623973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绿色银行”兑现生态价值,南漳林下经济带动万农增收 [editor] => 朱贤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25-07-15 11:07:18 [published] => 2025-07-15 11:07:18 [modified] => 2025-07-15 22:30:09 [digg] => 7 [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4 [recommend]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copyright] => 1 [sort] => 0 [origin] => 0 [syscomments] => 0 [main_category] => 1030 [thirdparty_audit] => 0 [flow_step] => 0 [flow_id] => 0 [flow_index] => [gzh_account_id] => 0 [gzh_account_name] => [short_title] => [virtual_shares] => 0 [content] =>

盛夏七月,走进南漳县武安镇邓家嘴村的山茱萸种植基地,一株株翠绿的山茱萸树苗迎风舒展,树荫下成片的野菊花苗蓬勃生长,形成了一幅“林药共生”的和谐画卷。

“我们以山茱萸种植为核心,林下套种野菊花,不仅盘活了林地资源,还带动150名村民年均增收8000元。”村党支部书记付鹏介绍。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正是南漳县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缩影。

作为湖北省重要生态屏障,南漳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8.23%,林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4%。然而,过去这里长期依赖木材采伐,丰富的林下资源一度“沉睡”。近年来,该县以林下经济为突破口,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绿富同兴”的新路径。2024年,全县林下经济年产值突破5亿元,带动1.2万农户人均增收超8000元,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等称号。

唤醒“沉睡资源”:

从“靠山吃山”到“育山富民”

南漳县地处荆山山脉东麓,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如何转化为发展胜势?当地给出的答案是:向林下要效益。

南漳县林业局局长刘祥云说,近年来,南漳将林下经济纳入全县“十大农业产业链”体系,立足“桑蚕之乡”“菌耳之乡”传统优势,明确食用菌、中药材、林果等主导产业,配套政策扶持。

同时,因地制宜推行“一镇一品”差异化发展——山区重点种植野菊花、丹参等道地药材;林区周边推广“林禽共养”,长坪镇五官山茶园年出栏生态土鸡20万只;低山地带发展林蜂产业,城关镇中华蜜蜂年产土蜂蜜400余吨;板桥、巡检等传统养蚕镇则新建高标准桑园2.1万亩,带动18个村重振桑蚕产业。

示范引领是关键。国有凤凰山林场引进云芝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林下近野生灵芝种植基地3000亩,引入模拟野生环境技术,灵芝的有效成分比普通种植的高出三成多,尚未采收就被药企预订一空。这样的样板在全县还有很多:湖北思安药业打造770亩林药示范基地,带动全县道地药材种植超7万亩;巡检镇百亩柑橘精品果园示范区内,果香四溢,辐射带动全镇发展柑橘4.5万亩。

延伸产业链条:

从“单一种养”到“多元增值”

“过去卖原料,现在卖产品、卖品牌、卖体验。”南漳县跳出传统林下经济“种养卖原料”的局限,推动产业链向精深加工、生态旅游等领域延伸。

湖北东漳实业有限公司作为全省独一无二的集桑蚕养殖、蚕茧烘收、缫丝生产、蚕丝被加工及综合利用于一体的企业,不仅带动全县发展4.3万亩桑园基地,帮助9248户蚕农增收致富,还打造了国内唯一一家以展示古代楚国桑蚕丝绸历史为主的3A级景区楚桑丝博园,推动全县文旅产业发展。

类似的融合案例层出不穷:香水河、春秋寨等景区串联森林康养、有机采摘等业态,年吸引游客500万人次;投资50亿元的国储林项目落地,为生态康养注入新动能。

科技创新与品牌赋能增效益。湖北思安药业与高校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研发的山茱萸产品远销海外;水镜蜂情合作社联合养蜂大户打造“水镜蜂情”品牌,年销蜂蜜5000吨,带动400多户蜂农户均增收超万元。目前,全县已培育“南漳黑木耳”“南漳土蜂蜜”等地理标志商标9个,“三品一标”认证16个,林下经济品牌价值持续提升。

创新机制护航:

从“绿满青山”到“绿富同兴”

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如何兼得?南漳县以机制创新破题。

管林护绿是底线。当地推行“林长+警长+检察长”联动机制,运用无人机、遥感监测等“天空地人”一体化手段守护森林资源。同时,实施“绿满南漳再提升”行动,完成造林绿化1.7万亩,实现森林覆盖率与蓄积量“双增长”。

政策支持点燃发展引擎。南漳县财政每年统筹2000万元涉农资金,重点支持林下经济项目;争取上级专项资金超百万元,用于示范基地建设。

联农带农机制让利益共享。湖北楚菊中药科技公司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联合体,野菊花年产值达5000万元,带动460户村民年均增收2.5万元;

肖堰镇耀妙家庭农场林果种植面积已达600亩,其种植的美佳桃、黄油蟠、青脆李子深受市场青睐,各大超市、电商平台争相备货,去年共实现销售收入200余万元。带动1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全年劳务费支出高达40多万元。

如今,行走在南漳的青山绿水间,林下经济的蓬勃生机随处可见:桑园绵延、药田飘香、蜂飞蜜甜……这座“绿色银行”正源源不断地兑现生态价值,书写着“两山”理念的鲜活实践。

(未经同意 不得转载)

记者:朱贤,彭月娇 | 通讯员:王瑞丽,郝小燕

编辑:朱贤 |  校对:彭月娇

责编:刘惠 |  审核:廖双来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banner] => Array ( ) [description] => [thumb]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cn/a/10125/202507/b23d962c1c4ef65af013790ad8b351f7.jpeg [id] => 3611952 [ratio] => 0.50 ) [url] => http://xiangyang.cjyun.org/p/623973.html [wapurl] => http://m-xiangyang.cjyun.org/p/623973.html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gallery] => Array ( ) [galleries] => Array ( ) [menu] => 0 [authors] => [author] => [terms] => Array ( [4] => Array ( [0] => 襄阳融媒体中心 ) [1] => ) [thumbs] => Array ( [0]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cn/a/10125/202507/b23d962c1c4ef65af013790ad8b351f7.jpeg [id] => 3611952 [ratio] => 0.50 ) ) [oldpv] => 674 [all_pv] => 0 ) 1

“绿色银行”兑现生态价值,南漳林下经济带动万农增收

©原创   2025-07-15 11:07  

盛夏七月,走进南漳县武安镇邓家嘴村的山茱萸种植基地,一株株翠绿的山茱萸树苗迎风舒展,树荫下成片的野菊花苗蓬勃生长,形成了一幅“林药共生”的和谐画卷。

“我们以山茱萸种植为核心,林下套种野菊花,不仅盘活了林地资源,还带动150名村民年均增收8000元。”村党支部书记付鹏介绍。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正是南漳县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缩影。

作为湖北省重要生态屏障,南漳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8.23%,林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4%。然而,过去这里长期依赖木材采伐,丰富的林下资源一度“沉睡”。近年来,该县以林下经济为突破口,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绿富同兴”的新路径。2024年,全县林下经济年产值突破5亿元,带动1.2万农户人均增收超8000元,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等称号。

唤醒“沉睡资源”:

从“靠山吃山”到“育山富民”

南漳县地处荆山山脉东麓,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如何转化为发展胜势?当地给出的答案是:向林下要效益。

南漳县林业局局长刘祥云说,近年来,南漳将林下经济纳入全县“十大农业产业链”体系,立足“桑蚕之乡”“菌耳之乡”传统优势,明确食用菌、中药材、林果等主导产业,配套政策扶持。

同时,因地制宜推行“一镇一品”差异化发展——山区重点种植野菊花、丹参等道地药材;林区周边推广“林禽共养”,长坪镇五官山茶园年出栏生态土鸡20万只;低山地带发展林蜂产业,城关镇中华蜜蜂年产土蜂蜜400余吨;板桥、巡检等传统养蚕镇则新建高标准桑园2.1万亩,带动18个村重振桑蚕产业。

示范引领是关键。国有凤凰山林场引进云芝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林下近野生灵芝种植基地3000亩,引入模拟野生环境技术,灵芝的有效成分比普通种植的高出三成多,尚未采收就被药企预订一空。这样的样板在全县还有很多:湖北思安药业打造770亩林药示范基地,带动全县道地药材种植超7万亩;巡检镇百亩柑橘精品果园示范区内,果香四溢,辐射带动全镇发展柑橘4.5万亩。

延伸产业链条:

从“单一种养”到“多元增值”

“过去卖原料,现在卖产品、卖品牌、卖体验。”南漳县跳出传统林下经济“种养卖原料”的局限,推动产业链向精深加工、生态旅游等领域延伸。

湖北东漳实业有限公司作为全省独一无二的集桑蚕养殖、蚕茧烘收、缫丝生产、蚕丝被加工及综合利用于一体的企业,不仅带动全县发展4.3万亩桑园基地,帮助9248户蚕农增收致富,还打造了国内唯一一家以展示古代楚国桑蚕丝绸历史为主的3A级景区楚桑丝博园,推动全县文旅产业发展。

类似的融合案例层出不穷:香水河、春秋寨等景区串联森林康养、有机采摘等业态,年吸引游客500万人次;投资50亿元的国储林项目落地,为生态康养注入新动能。

科技创新与品牌赋能增效益。湖北思安药业与高校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研发的山茱萸产品远销海外;水镜蜂情合作社联合养蜂大户打造“水镜蜂情”品牌,年销蜂蜜5000吨,带动400多户蜂农户均增收超万元。目前,全县已培育“南漳黑木耳”“南漳土蜂蜜”等地理标志商标9个,“三品一标”认证16个,林下经济品牌价值持续提升。

创新机制护航:

从“绿满青山”到“绿富同兴”

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如何兼得?南漳县以机制创新破题。

管林护绿是底线。当地推行“林长+警长+检察长”联动机制,运用无人机、遥感监测等“天空地人”一体化手段守护森林资源。同时,实施“绿满南漳再提升”行动,完成造林绿化1.7万亩,实现森林覆盖率与蓄积量“双增长”。

政策支持点燃发展引擎。南漳县财政每年统筹2000万元涉农资金,重点支持林下经济项目;争取上级专项资金超百万元,用于示范基地建设。

联农带农机制让利益共享。湖北楚菊中药科技公司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联合体,野菊花年产值达5000万元,带动460户村民年均增收2.5万元;

肖堰镇耀妙家庭农场林果种植面积已达600亩,其种植的美佳桃、黄油蟠、青脆李子深受市场青睐,各大超市、电商平台争相备货,去年共实现销售收入200余万元。带动1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全年劳务费支出高达40多万元。

如今,行走在南漳的青山绿水间,林下经济的蓬勃生机随处可见:桑园绵延、药田飘香、蜂飞蜜甜……这座“绿色银行”正源源不断地兑现生态价值,书写着“两山”理念的鲜活实践。

(未经同意 不得转载)

记者:朱贤,彭月娇 | 通讯员:王瑞丽,郝小燕

编辑:朱贤 |  校对:彭月娇

责编:刘惠 |  审核:廖双来


登录汉水襄阳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