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为民服务永无止境。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深刻要义,在于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为生动展现我市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化作风建设的最新成果,特别是聚焦“办实事、解难题”这一为民宗旨的生动实践,本报今起开设《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办实事解难题》专栏,挖掘全市各级各部门、广大党员干部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一件件惠民生、纾民困、暖民心的实事好事,展现作风建设带来的新气象、新作为,凝聚起全市上下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7月14日下午3点,烈日当空,襄阳街头热浪翻腾,外卖小哥小王路过北街商圈红色驿站时,将电动车稳稳刹住,接起满满一杯水,“咕咚咕咚”一饮而尽,“天真热,不多喝水就顶不住这热浪。”
这杯水的背后,是这座城市为无数“赶路人”撑起的一片绿荫。
入夏以来,遍布襄阳街头的红色驿站、工会驿站、爱心驿站、暖新驿站,在炎炎夏日下,悄然化身为高温劳动者们饮水、纳凉、歇脚的坚实堡垒。
对于家住东津新区的环卫工人陈勤来说,北街商圈红色驿站带来的便利,远不止一杯水那么简单。7月14日12点,她顶着烈日骑行40分钟赶到北街商圈开展保洁工作。下午4点左右,忙碌的工作告一段落,陈勤熟门熟路地走进红色驿站,用微波炉加热好从家里带来的饭菜。
“过去,吃饭是个难题,在街上随便吃碗面条对付下。”陈勤一边吃着热乎的家常菜,一边满足地说,现在好了,想吃什么自己带,微波炉加热又快又方便,能吃上家里做的热乎饭,歇歇脚,下午干活更有劲了。
襄城区新街社区工作人员雷婷是红色驿站日常维护者中的一员。每天上班前,她会仔细检查红色驿站的药品箱,确保人丹、藿香正气水、清凉油一样不少。她说:“天气热,这些防暑药品是户外劳动者的‘安心剂’,我们不仅储备了药品,还开了空调,这小小的方寸之地已成为高温下众多户外劳动者的‘生命充电站’和‘家的延伸’。”
一位正在红色驿站充电的外卖小哥笑着说:“以前只能在树荫下歇会儿,现在不仅能吹着空调把手机的电充满,还能喝上热水,别提多方便了。”
据了解,为应对持续高温,遍布全市的红色驿站、工会驿站等站点网络均配备了空调、微波炉、饮水机、应急药箱等基础便民设施。更暖心的是,市委社会工作部和市市场监管局积极行动,携手饿了么、美团等企业,建立起一条高效的“清凉补给线”,每天将数万瓶矿泉水精准送达各个驿站。在热浪滚滚的街头巷尾,这些由多方合力建设的驿站,正成为抬脚可及的清凉港湾。
“驿站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避风港、休息地,更是情感联结的港湾,传递着城市的关怀与温度。”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正全力整合资源提升驿站服务能力,为风雨无阻、奔波在烈日下的劳动者们撑起更牢固的“遮阳伞”。 (下转第2版)
同时,市委社会工作部向市民发出温情呼吁:点餐送达后一句“辛苦了”,快递稍晚时多一分耐心,这些细微的理解与宽容,能让小哥们安心在驿站多停驻片刻,积蓄重新出发的力量。
驿站里消耗的每一瓶水,提供的每一次小憩,都如一粒粒充满生机的种子撒入钢筋丛林,悄然绽放理解、尊重与关爱的绿意。这份由党委和政府部门、企业、社区共同编织的清凉关怀,最终汇聚成城市血脉中流淌的温情力量。
记者手记
夏日送清凉 驿站暖人心
驿站虽小,关怀至深。襄阳街头涌现的爱心驿站,提供的不只是一瓶水、一处阴凉、一餐热饭,更是这座城市对“赶路人”最深沉的敬意与体贴。
每一份便捷舒适生活的背后,都凝结着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等户外劳动者奔波的汗水。他们是酷暑下维持城市运转的“热力引擎”。
驿站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关怀,为辛劳撑起“遮阳伞”,为疲惫提供“充电桩”。阵阵凉意的背后,是党委和政府部门、企业、社区合力编织的“清凉网”,更是城市文明温度的无声礼赞。这份守望相助,让奉献被看见、汗水被尊重,也让每一次出发都更有力量。
驿站,是城市对高温下劳动者最温情的致敬。这份体贴,如清风拂面,让劳动者心安,亦让城市品格熠熠生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吴芳丨通讯员:熊毅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