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枣阳市北城街道西园社区,0.11平方公里的土地,是网格员宁程丽的“责任田”。这里居住着737户、2125位居民,承载着84名党员的先锋力量。
翻开宁程丽随身携带的工作笔记本,扉页后贴着一张特殊的“民心地图”:红五星标记着独居老人的家门,蓝色标注党员中心户,橙色定位31名楼栋长,红圈圈起的是总爱往她手里塞热馒头的老街坊。这张图,不仅标注着地理坐标,更丈量着她与2125位居民心与心的距离。
宁程丽精心绘制的“民心地图”
一本笔记里的牵挂:2125个名字的星辰大海
“枫桥经验”的精髓,在宁程丽看来,就蕴藏在这0.11平方公里的细碎日常里。她的笔记本里,2125个名字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沉甸甸的牵挂。737户居民的门窗,她已反复敲响;8户独居老人的门上,被她用心画上醒目的红五星;37名失业人员中,36人通过她牵线搭桥的“网格就业帮扶”找到了新岗位。
今年农历三月三,当宁程丽如常推开七旬老人辛书林的家门,迎接她的是荠菜的清香和老人递过来的热乎荠菜鸡蛋。这温馨一幕的背后,是宁程丽持续的用心。犹记第四次敲开辛奶奶的家门时,刺鼻的焦糊味弥漫屋内,老人紧攥着她的手,声音发颤:“人老了,记性跟锅巴似的,碎了……”
那一晚,宁程丽在笔记本上郑重画下8颗星,也立下了“每周三敲门约定”的承诺。从此,雷打不动:帮罗爷爷找回失物,老人塞给她一把带着泥土芬芳的青菜;陪李奶奶去医院取药,药方被老人巧手折成寄托心意的小船;辛书林老人总在她转身离开时追出来,将几颗糖果塞满她的口袋。
宁程丽在居民区向老人宣传反电诈知识
如今,那36位重新就业的居民,遇见她总会露出真诚的笑容;8户独居老人的窗台上,永远备着洗净待客的茶杯。2125个名字,早已化作街巷里那一声声亲切的“小宁,来啦”和饱含深情的“谢谢”,是舌尖糖果的酸甜,是手心鸡蛋的温热,更是“枫桥经验”在寻常巷陌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最鲜活模样。
一枚党徽的力量:织就737户的“平安网”
“枫桥经验的根在党建,党员身份就是一面旗帜。”宁程丽深谙此理。
去年7月,网格内两户邻居因下水道堵塞争执不休,矛盾迅速升级,甚至出现肢体冲突的苗头。宁程丽第一时间在网格群发出求助信号。党员老王闻讯,立即带着两名党员骨干火速赶到现场。他们分工协作:有人安抚双方激动情绪,有人紧急联系专业维修人员。为了彻底化解积怨,宁程丽先后5次组织双方坐下来协商,最终敲定了公平的维修方案和费用分摊办法。这场风波的成功平息,正是“党员带头”这一枫桥经验法宝的生动体现。
依托“党建+网格”模式,西园社区划分出清晰的“红色责任区”,每个责任区由一名党员楼栋长牵头。一次寻常的入户走访,宁程丽了解到张大姐因楼上漏水与邻居产生纠纷。党员楼栋长老赵立刻带领“党员调解队”上门。他们三顾其家,既摆事实讲法律条文,又推心置腹话邻里情谊。最终,不仅漏水纠纷圆满解决,两家人还共同出资为楼道装上了明亮的照明灯。
“当党员把‘枫桥经验’的旗帜插在网格里,群众就有了主心骨。”宁程丽从实践中真切感受到这股红色力量。
19个指尖上的群:0.11平方公里的“枫桥密码”
“网格员走街串巷,就是要当好居民的‘眼睛’‘耳朵’和‘跑腿的’,他们想到的、没想到的,咱都得上心。”宁程丽朴实的言语道出了网格工作的真谛。
为了让服务更便捷高效,她在0.11平方公里的网格内,精心构建起19个功能各异的微信群:孤寡老人关爱群、失业帮扶群、网格便民服务群、反诈宣传群、楼栋长联络群……这些指尖上的阵地,每天都在上演“枫桥经验”的现代化实践。
宁程丽在居民区进行防溺水宣传
天气预报、政策速递、反诈提醒,宁程丽及时播报;居民有任何诉求,随时在群里@她。“有事群里说”,省去了来回奔波的辛劳。
上个月,一条“路灯坏了”的信息出现在群里。宁程丽刚回复“马上处理”,群里的电工师傅老李立刻响应:“我带工具去看看!”物业小王同步在群内提交了维修单。一场涉及公共照明的问题,在群策群力下迅速解决。
0.1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19个跳动的微信群,编织起一张共建共治共享的智慧网络,成为解锁社区和谐稳定的现代“枫桥密码”。
宁程丽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次入户走访的点点滴滴,承载着群众的冷暖期盼,更镌刻着她对“枫桥经验”最深刻的理解:“不是算清0.11平方公里的面积,是量准心与心的距离;不是填上报表里的0,是让每个0都变成‘零距离’的圆。”当党徽的鲜红、网格的深蓝、民心的暖意紧密交织,网格的每一个角落,都蓬勃生长着“枫桥经验”的新芽,终将结出平安和谐的硕果。
“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网格,难事联动解决,服务永不止步!”——这不仅是宁程丽和同事们的铿锵誓言,更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枣阳大地社区网格间最嘹亮的回声。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孙修廷 毕学谦丨通讯员:唐金红 张玲
编辑:孙修廷 丨责编:刘惠
审核:廖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