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他用沾满泥土的“铁脚板”,将法律的种子播撒在田间地头;
20年前,他用厚实的知识积累,为政府决策筑起“法治堤坝”;
近年来,他在基层治理一线熬白双鬓,用16项创新书写出基层治理经验的“谷城样板”……
当鲜红的锦旗挂满谷城县人民调解中心的整面墙壁,全国行政执法先进个人、谷城县人民调解中心党委书记陈玉林用数十载光阴,在法治中国的画卷上刻下了属于基层工作者的三重印记。
如今,这位老党员仍在续写自己的“法治人生”。
“习近平总书记说,法治的根基在人民。虽然身份在变,但我们心里的百姓情不能变,脚底下的泥土味不能变。不管在什么岗位上,我的人生都只有一个‘定盘星’,那就是用一辈子干好基层法治工作这一件事。”陈玉林说。
从普法到执法
他守文持正,当好政府依法行政的“把关人”
陈玉林常说,自己与法治有不解之缘。他人生中的每一次转变,都与依法治国的进程紧密相连。
1986年,我国开始实施“一五”普法规划。高中刚毕业、正在派出所工作的陈玉林,被选为庙滩镇花梨岗村的普法宣讲员。从那时起,乡亲们总能看见一位青年骑着“二八大杠”穿梭在田垄间。
“刚开始时,老乡们问得最多的就是‘什么是法、这样算不算违法’。我就把一些法律条文编成顺口溜,用大白话解释给他们听。”回忆起普法岁月,陈玉林眼角的皱纹里写满笑意。
彼时,国家法律体系尚在完善,他却像琢玉般钻研每一条款,逐字逐句地记在心里。每当有老乡喊一声“小陈,我来问个‘法’”,他总能翻出写满批注的笔记本,给大家讲个明白。
“勤能补拙”是陈玉林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后来,无论是在公安局、政法委,还是在法制办、司法局等不同岗位上,他始终如饥似渴地学习、积累。
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首次明确提出法治政府建设目标。经验丰富的陈玉林被任命为县政府法制办主任,担负起为政府依法行政“把关”的重任。
在法治与情理之间,如何和谐地处理好关系,往往需要智慧。在陈玉林看来,把“人民至上”放在心上,带着感情为群众办事,再难的事也能迎刃而解。
曾经,从南河大桥进入谷城县城,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破旧杂乱的棚户区。谷城县食品厂、锁厂等7家企业聚集于此。随着经济浪潮的洗涤,这些企业逐渐被淘汰,而企业职工一直未能得到妥善安置。
2021年,食品厂片区拆迁被列入棚户区改造计划,856户居民终于等来了希望。“第一次去这个地方调查时,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糟。十几平方米一间屋,挤着一家三代人;床铺分为高中低三层,屋里窄得只能侧身走。”乡亲们生活的艰难,让陈玉林心疼不已。在参与政府决策时,陈玉林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每一名职工的合法权益都得到保障。”
他带着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调查,确认房屋产权,制定补偿方案。在他提出的法律建议中,从立项调研、可行性论证到风险评估等每一个环节,都把遗留问题纳入拆迁方案统筹考虑。
周到妥帖的处置,让多年的难题得到解决。食品厂退休职工老周感慨地说:“没想到,真有人把我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在陈玉林的探索下,谷城县在拆迁工作中形成了成熟的工作模式,3年内完成了14个重点棚改项目和重点工程的征地拆迁工作,拆迁户的合法权益都得到了切实保障,未发生一起因拆迁上访的案(事)件。
执法为剑,心怀人民。陈玉林以近乎严苛的态度把控法治效能,为重大事项依法决策把关370余件,审查招商引资合同近400件。
通过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谷城的招商引资和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全国行政复议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这些荣誉都是谷城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成效的体现。
从独唱到合唱
他搭建平台,当好群众矛盾纠纷的“解铃人”
“你们轻飘飘的一句话,我就要来回折腾好几天,事儿却还在原地打转。”4年前,一位案件当事人的抱怨,如同一记重锤,敲在陈玉林的心上。当事人先后跑遍了涉及的4家单位,事情还是没有解决。
如今,这样的抱怨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在谷城县人民调解中心二楼会议室里,整整一面墙的锦旗。每一面锦旗的背后,都是一个“从红脸到握手”的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枫桥经验’的重大意义,发扬优良作风,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
“相关事项涉及多个部门,需要来回跑,群众慢慢有了怨气,小矛盾就容易演变成大问题。”自小生长在农村的陈玉林,见过很多老百姓因不懂法而面临的艰难困苦。时任谷城县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的他,敏锐地捕捉到时代新需求,决心为群众打造一个“主场”——一个法律服务资源汇聚、各相关单位主动汇集的地方,“就像看病要挂多个科室的号,为啥不建个‘法治全科门诊’?”
陈玉林的想法,得到了县里的大力支持。2021年9月,“全覆盖”“多元化”“一站式”的谷城县人民调解中心在全省率先建成。
该中心整合律师、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20多个法律机构及60多名专业人员入驻,并以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龙头,搭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调解大平台。群众只进“一扇门”,就能调“百般事”、解“千家忧”,推动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服务”。
“群众来这儿不是听法律术语的,是要找到‘过日子的解法’。如今,群众反映的事项,不管是什么性质、类型,都能在这里有个满意的结果。”陈玉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该中心成立以来,先后接待群众来访5.8万余人次,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4556件,提供公证、鉴定、法律援助等8325件,调解反悔率为零,调解的法院诉裁案件上访率为零。
自2021年以来,谷城县实现了进京信访下降95%、民商事诉讼立案下降33%、刑事治安发案率下降32.3%、政务热线投诉举报下降35%“四个下降”,群众安全感达到99.31%,法律服务满意度突破99.82%,谷城县被评为2022年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
前不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专家教授团队就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基层矛盾纠纷化解这一课题,深入谷城实地考察调研。他们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大调解模式给予充分肯定,称独具特色的“谷城样板”已经成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典范。
省委党校也多次安排科研团队来谷城调研,并将“创新‘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纳入省委党校教学案例。
从向新到创新
他勤思善悟,当好基层社会治理的“探路人”
今年4月17日,在湖北省委党校的讲台上,刚从谷城县司法局党组书记职位上退休的陈玉林侃侃而谈,为全省年轻干部班、县处班、副处班的450名学员分享基层治理的“谷城经验”。
去年年底,在省公安厅举办的“第14期枫桥大讲堂”上,陈玉林曾向2万余名公安干警倾囊相授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经验。
一位来自基层的政法工作者,为何能在众多专家、“能人”面前“传经送宝”?答案或许是——这位总把创新挂在心上的“老政法”,孜孜不倦地攀登着新高峰,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创造了诸多有效经验。
2019年初,同时担任皮家洼社区大党委书记的陈玉林,在走访中旁听纠纷调解时,受盛康镇“百户长”的启发,创新自治“百户网”、法治“百米岗”、德治“百分奖”。
“百户网”下辖楼栋长,及时调解矛盾纠纷,带头参与基层自治,实现社区自治的全覆盖;“百米岗”把法治服务送到群众身边,给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感;“百分奖”充分调动居民通过积分方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这一接地气、有实效、易推广的经验,被《湖北政法——平安湖北建设专刊》刊登,向全省推广。
像这样由陈玉林主导推行的改革创新,已有16项在荆楚大地落地生根。
谷城县司法局局长许丹告诉记者,为了放大榜样效应,谷城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玉林工作室”,由陈玉林牵头,聚合16名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为骨干,将贴近实际创新的工作法广泛运用生效,让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再上一个新台阶。
近年来,陈玉林先后获评全国行政执法先进个人、全国“七五”普法先进个人、湖北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襄阳市政法战线唯一“担当有为先进个人”。一个个奖牌、一本本荣誉证书,勾勒出陈玉林40年的普法、执法、用法的坚实足迹。
从“一五”普法的“春风初起”,到“八五”普法的“枝繁叶茂”,陈玉林是全勤参与者。于依法决策的实践创新,他以法治之笔,精心勾勒“公平正义”的轮廓;在基层治理的细微之处,他悉心雕琢,把“法治为民”这件事办到极致。
这就像他写在那本磨卷了边角的《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扉页上的话:“法治的根扎在泥土里,而我愿将我的根,永远扎在乡亲们中间。”
记者手记:“萤火之光”燃亮“法治星河” (黄金晶)
陈玉林是万千基层法治工作者中平凡的一员。当我们细细打量他的人生轨迹,这串光亮里,却分明镌刻着一个法治人对职业的赤诚坚守。
他的故事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法治中国建设的微观进程:当普法车的喇叭声化作手机端的法治短视频,当街头劝解的“红袖章”变成人民调解中心的金牌调解员,当政府决策从过去“一家说了算”变成“权力入笼”的依法行政体系,那些被他和“他们”播撒的法治种子,都已成为法治文明生成的鲜活注脚。
法治中国的巨轮破浪前行,基层法治工作者始终是船头的瞭望者。或许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在人们心中厚植法治的信仰。
他们让人们看见:建设法治中国,从来不是宏大叙事的独白,而是无数个“陈玉林”用脚步丈量责任、以创新回应时代的集体跋涉;法治从来不是冰冷的教科书,而是千万双沾满泥土的手,共同托举起的那片万家灯火……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张成武 黄金晶 张伟 | 通讯员:阮班明 周飞
编辑:李潇凝 | 校对:李兴会
责编:徐勇 | 审核: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