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上午9点,阳光已经浓烈如火,武昌客车车辆段襄阳运用车间的整备场犹如一个巨大的蒸笼,一趟趟列车在热浪的裹挟下缓缓驶入股道等候“体检”。
记者了解到,进入暑运以来,襄阳铁路部门临客、旅游专列大量开行,检车员平均每天技检作业12趟车,工作量比平时增加了30%。
地表36度高温,烈日已经晒得人皮肤刺疼,检车员们工作的列车底部地沟内、车顶上,温度最低都有38度,耐受着暑热执行检修任务,他们要确保每一趟列车安全出库,正点运送旅客。
“钉钉……铛铛……”整备场上,客车检车员许立业拿着检修锤走来,遵循着师傅黄望明传授的检修秘诀:不少走一步、不少看一眼、不少敲一锤,他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许立业俯下身钻入车底,仔细检查车辆的转向架、制动装置、轮对、车钩等关键部位。车底地沟宽度只有1米左右,空间狭小,光线不足,许立业借助手电筒弓着腰作业,锤子落到哪里眼睛就看到哪里,每一个动作都很标准、迅速。
仅仅5分钟,再次抬头时,汗水就从额头、鼻尖不住地往下滴,高温很快蒸干了湿透的工作服,半小时后,衣领上就只留下白色的盐渍。他顾不上休息,依然专注着检查每一个配件、每一个螺栓、每一处焊缝。
“气温太高了,这种情况下车辆金属部件容易出现应力疲劳、制动管和金属软管橡胶配件也容易老化,一定要仔细看才能发现。”许立业一边说,一边查看制动软管连接处是否漏风。
“列车软管连接处橡胶皮碗经过高温炙烤疑似出现老化。”突然,许立业发现其中一节车厢的制动软管存在轻微漏风现象,经过反复确认,他把问题录入PDA系统,并通知维修班组及时进行处理。
这是他今天上午检查的第三趟车。为了防止中暑,他掏出一小瓶藿香正气水一气喝完,擦了擦脸上的汗水,定了定神,扶正胸前的党徽,继续朝下节车厢走去。
一个小时后,一趟列车全部技检作业完毕,许立业和同事满头大汗,脸被晒得通红,工作服被盐渍印出各种花纹。他们趁着下趟车调车的间隙,走进间休区,拿起冰镇矿泉水消解热气。许立业介绍,从早上到晚上,他们平均每人要检查70辆车,弯腰100余次,步行2万多步。长时间在高温下作业,要及时补充水分,一个人一天能喝6瓶矿泉水,为了防止中暑,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携带人丹、十滴水、速效救心丸等防暑急救药品。
20分钟后,列车调车作业完毕,许立业整理好工具装备,再次走进热气腾腾的“蒸笼”,不一会,叮叮当当的检车锤敲击声旋律又在火辣的整备场再次响起。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陈莉莉 | 通讯员:王世龙 苏爽
编辑:李潇凝 | 校对:李兴会
责编:徐勇 | 审核: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