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 [id] => 622815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励志学子“妙妙”的故事——没有灯火的家,年级前三的她 [editor] => 李潇凝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25-07-09 18:04:17 [published] => 2025-07-09 18:04:17 [modified] => 0000-00-00 00:00:00 [digg] => 3 [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2 [recommend]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copyright] => 1 [sort] => 0 [origin] => 0 [syscomments] => 0 [main_category] => 1028 [thirdparty_audit] => 0 [flow_step] => 0 [flow_id] => 0 [flow_index] => [gzh_account_id] => 0 [gzh_account_name] => [short_title] => [virtual_shares] => 0 [content] =>


 每周五放学,当接孩子的私家车在校门口等待,13岁的女孩妙妙(化名)总是默默走向街角的饼摊,捧着一个烤饼,独自一人坐上回村的公交车。

 傍晚到家,推开吱呀作响的老屋门——等待她的没有灯火、没有饭菜,只有院门口那两只骨瘦嶙峋的小猫。接下来的一天半,她几乎都是饿着度过,直到周日下午返校才能吃上一口热乎饭。然而,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妙妙的学习成绩却始终稳居年级前三。

寒窗独守,奖状照亮前行路

 上周五,记者一行从市区驱车约20公里,来到了襄州区张家集镇。

 怕车子错过进村后那个不起眼的拐角,懂事的女孩早已守候在乡间土路上引颈张望。

 下车步行约五分钟,妙妙便带我们来到一座土坯房前。寒砖冷瓦间,门框上的春联只留下浆糊印子,墙面发黑且裂纹横生。屋内杂物堆砌,蛛网蒙尘,不见丝毫烟火气息;唯有那饿的皮包骨的小猫,是老屋唯一的“生气”。

 进屋左手第一间房是妙妙的卧室,一张木桌、一台风扇、一席凉席、一枚白炽灯泡——便是全部家当。

 堂屋右侧,贴满“奖状”的斑驳土墙格外打眼。妙妙告诉记者,那是爷爷生前一张张亲手贴上去的,可自打爷爷走后,她新得的奖状只能凌乱、“委屈”地堆在地上,再无人为她张贴。

“爷爷在的时候,家里再难也是暖的。”妙妙望了望遗照上的爷爷,思念画作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今年上七年级的妙妙,是襄州区张家集镇中心学校的一名学生。尚在懵懂之年的她,父母便已离异。母亲改嫁后生了弟弟,只有每年放暑假时,才会把她接到荆门打工的出租屋照顾,父亲则常年在遥远的西藏打工,每年仅春节回来一次。妙妙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在这间乡间老屋长大。那些年,清贫是底色,但爷爷奶奶会倾尽所有的爱,为孙女撑起一片天。

 然而,命运似乎对这个女孩格外严苛。5岁时,奶奶因病离世,10岁时,爷爷又被确诊严重的肺病,瘫痪在床。当同龄人还在讨论明星游戏,还在为弄脏新裙子依偎在父母怀里哭泣时,她不得不用稚嫩的肩膀,独自扛起照顾老人的重担,每天为爷爷喂水擦身、端屎端尿……可如此坚持了一年多,爷爷终究还是撒手人寰。

五更勤学,凉席为案逐梦想

 从此,家,变成了一个空旷而冰冷的名词。

 每到周五放假,独自踏上归途,对爷爷的思念就格外汹涌。在妙妙的记忆里,那双粗糙却温暖的大手会给她扎小辫,会牵着她去镇上赶集市,会在每个周五早早备好她爱吃的零食,站在村口树下翘首以待。而如今,窗棂缝隙漏进的晚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清冷,那个会在她踢被子时悄悄起身的人,永远留在了回忆里。

 纵然命运的风雨卷走了最后一片遮护的瓦,但女孩愣是在苦难生活里中浇灌出了名为坚韧的花。

 刚刚结束的期末考试中,她的名字再次稳居年级前三。常年保持优异的背后,源于日复一日的自律与高效。

 和上学一样,每个周末,妙妙坚持五点半起床,她以凉席为案演算习题,捡来粉笔头在土墙上写单词……老屋的院子里总是回荡着她朗朗的读书声。妙妙说,“考上好高中,迈进好大学”,是他给爷爷的承诺,也是自己心中的梦想。

 爷爷走后,家里再没人给她报听写,她便先背熟课文、单词再默写;无人辅导作业,她就自己一道道反复自查,不放过任何一个错误。班主任王红云告诉记者,妙妙课堂上思维高度集中,眼神紧追老师,周遭杂音仿佛自动屏蔽。正是这份专注,让她当堂便能消化所学,及时梳理。因此,即便没有家人辅导,她学得依然十分扎实。

 得知自己的期末数学考了112分(满分120分),妙妙迫不及待地到爷爷的遗像前分享这个好消息,此刻,冰冷的相框与鲜红的分数间,流淌的是无声的承诺与思念。

师恩如母,小小梨涡如暖阳

 当老屋的炊烟再难升起,学校成了孩子温暖的港湾。

 妙妙告诉记者,每周,她最盼望的就是上学。因为不仅能按时吃上三餐,不用挨饿,还有老师的爱与同学们的陪伴,让她感觉自己不那么孤单。

 穿上崭新的洞洞鞋,妙妙感谢地望向身旁的王老师。在她心里,王老师是如同妈妈的存在。老师不仅经常为她添置衣物,还时刻关心着她的身体健康。记得有一次周末在家发烧,妙妙独自扛到周日返校,王老师发现后心急如焚,带着她直奔诊所,寸步不离地守到她点滴打完。前些日子被家里的小猫抓伤,王老师也第一时间带她去防疫站,垫钱为她接种狂犬疫苗。

 知道她家离校远、无人照应,考前集训那一个月,王老师每周五都留她在家中住宿,像待亲生女儿般悉心照料。其他学科老师得知她家的情况后,也纷纷送来书籍、食物和生活用品,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妙妙说,这些有爱的师者,是她生命里温暖的光,她一定会努力学习,不辜负这份恩情。

 可当记者提出会为她争取资助金,日后周末在邻居家搭伙,不再挨饿时,女孩沉默良久“一个人在家也没啥,”她轻声说,“饿着饿着就不饿了。总去别人家吃饭,怪打扰的。”

 一句“打扰”,道出了孩子敏感的内心和近乎卑微的小心翼翼。可就在这令人叹息的懂事背后,她右颊上那枚小小的梨窝,依然会在不经意间绽放,就如同一颗小太阳,时刻治愈着自己,更温暖着他人。

多方关爱助她追梦

小妙妙获评“励志之星”

 面对家徒四壁、独自留守老屋的困境,13岁的妙妙(化名)以凉席为桌、奖状作伴,笑对生活的风霜。她那梨涡中绽放的阳光与坚韧,点亮了同龄人的心灯。她的精神也让她获评2025年度“毅”起圆梦·百万托举助学活动“励志之星”,并赢得5000元资助。

  不让家庭困难阻挡孩子的求学路。今年5月28日,市民政局、市教育局、襄阳融媒体中心等8家单位联合发起慈善联合助学工程。

  教育部门每年为妙妙提供1500元生活补助,她所在的学校也为其减免约1000元费用。此外,襄阳融媒体中心联合市慈善总会、襄州区民政局、雲毅慈善基金会共同开展的“毅”起圆梦·百万托举助学活动,向包括妙妙在内的30位学子发放6万元助学金。妙妙此次获4500元资助,基本覆盖了她全年在校的必要开支。

  雲毅慈善基金会还另设20万元专项资金,面向全市开展困境帮扶类、英才激励类资助,额度为每人2000至5000元,特点是“随时申请,及时发放,额满即止”。妙妙因此再获5000元资助,主要用于解决周末用餐和平日生活补贴。

  雲毅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王姗月在寄语中写道:“空荡的老屋,勤学的身影——凉席作书案,奖状映决心。你用晨读的笔尖,在长夜勾勒梦想;以梨涡的笑意,将艰辛化为力量。磨不垮的坚韧,是老屋向阳而生的花;独自前行的脚步,踏出逆境英雄的光。前方有光,脚下有路,未来可期!”

  记者将资助消息告诉妙妙时,她的回应纯真而坚定:“谢谢大家,我会更努力学习,像爷爷希望的那样。”这印证了她常向老师提及的信念:“只要努力,就能改变。”班主任王红云动情补充:“妙妙是孩子们的榜样,我们会守护这份光芒。基金会的资助是春雨,会让她这颗小太阳更加明亮。”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徐勇 朱月皎 | 通讯员:李航 张万国

编辑:李潇凝 | 校对:李兴会

责编:徐勇 | 审核:张伟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banner] => Array ( ) [description] => [thumb]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cn/a/10125/202507/39ec65aad61eaf4cd97b89249f2208fa.png [id] => 3606158 [ratio] => 0.69 ) [url] => http://xiangyang.cjyun.org/p/622815.html [wapurl] => http://m-xiangyang.cjyun.org/p/622815.html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gallery] => Array ( ) [galleries] => Array ( ) [menu] => 0 [authors] => 徐勇,朱月皎 [author] => 徐勇,朱月皎 [terms] => Array ( [1] => [4] => Array ( [0] => 襄阳融媒体中心 ) ) [thumbs] => Array ( [0]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cn/a/10125/202507/39ec65aad61eaf4cd97b89249f2208fa.png [id] => 3606158 [ratio] => 0.69 ) ) [oldpv] => 859 [all_pv] => 0 ) 1

励志学子“妙妙”的故事——没有灯火的家,年级前三的她

©原创   2025-07-09 18:04  


 每周五放学,当接孩子的私家车在校门口等待,13岁的女孩妙妙(化名)总是默默走向街角的饼摊,捧着一个烤饼,独自一人坐上回村的公交车。

 傍晚到家,推开吱呀作响的老屋门——等待她的没有灯火、没有饭菜,只有院门口那两只骨瘦嶙峋的小猫。接下来的一天半,她几乎都是饿着度过,直到周日下午返校才能吃上一口热乎饭。然而,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妙妙的学习成绩却始终稳居年级前三。

寒窗独守,奖状照亮前行路

 上周五,记者一行从市区驱车约20公里,来到了襄州区张家集镇。

 怕车子错过进村后那个不起眼的拐角,懂事的女孩早已守候在乡间土路上引颈张望。

 下车步行约五分钟,妙妙便带我们来到一座土坯房前。寒砖冷瓦间,门框上的春联只留下浆糊印子,墙面发黑且裂纹横生。屋内杂物堆砌,蛛网蒙尘,不见丝毫烟火气息;唯有那饿的皮包骨的小猫,是老屋唯一的“生气”。

 进屋左手第一间房是妙妙的卧室,一张木桌、一台风扇、一席凉席、一枚白炽灯泡——便是全部家当。

 堂屋右侧,贴满“奖状”的斑驳土墙格外打眼。妙妙告诉记者,那是爷爷生前一张张亲手贴上去的,可自打爷爷走后,她新得的奖状只能凌乱、“委屈”地堆在地上,再无人为她张贴。

“爷爷在的时候,家里再难也是暖的。”妙妙望了望遗照上的爷爷,思念画作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今年上七年级的妙妙,是襄州区张家集镇中心学校的一名学生。尚在懵懂之年的她,父母便已离异。母亲改嫁后生了弟弟,只有每年放暑假时,才会把她接到荆门打工的出租屋照顾,父亲则常年在遥远的西藏打工,每年仅春节回来一次。妙妙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在这间乡间老屋长大。那些年,清贫是底色,但爷爷奶奶会倾尽所有的爱,为孙女撑起一片天。

 然而,命运似乎对这个女孩格外严苛。5岁时,奶奶因病离世,10岁时,爷爷又被确诊严重的肺病,瘫痪在床。当同龄人还在讨论明星游戏,还在为弄脏新裙子依偎在父母怀里哭泣时,她不得不用稚嫩的肩膀,独自扛起照顾老人的重担,每天为爷爷喂水擦身、端屎端尿……可如此坚持了一年多,爷爷终究还是撒手人寰。

五更勤学,凉席为案逐梦想

 从此,家,变成了一个空旷而冰冷的名词。

 每到周五放假,独自踏上归途,对爷爷的思念就格外汹涌。在妙妙的记忆里,那双粗糙却温暖的大手会给她扎小辫,会牵着她去镇上赶集市,会在每个周五早早备好她爱吃的零食,站在村口树下翘首以待。而如今,窗棂缝隙漏进的晚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清冷,那个会在她踢被子时悄悄起身的人,永远留在了回忆里。

 纵然命运的风雨卷走了最后一片遮护的瓦,但女孩愣是在苦难生活里中浇灌出了名为坚韧的花。

 刚刚结束的期末考试中,她的名字再次稳居年级前三。常年保持优异的背后,源于日复一日的自律与高效。

 和上学一样,每个周末,妙妙坚持五点半起床,她以凉席为案演算习题,捡来粉笔头在土墙上写单词……老屋的院子里总是回荡着她朗朗的读书声。妙妙说,“考上好高中,迈进好大学”,是他给爷爷的承诺,也是自己心中的梦想。

 爷爷走后,家里再没人给她报听写,她便先背熟课文、单词再默写;无人辅导作业,她就自己一道道反复自查,不放过任何一个错误。班主任王红云告诉记者,妙妙课堂上思维高度集中,眼神紧追老师,周遭杂音仿佛自动屏蔽。正是这份专注,让她当堂便能消化所学,及时梳理。因此,即便没有家人辅导,她学得依然十分扎实。

 得知自己的期末数学考了112分(满分120分),妙妙迫不及待地到爷爷的遗像前分享这个好消息,此刻,冰冷的相框与鲜红的分数间,流淌的是无声的承诺与思念。

师恩如母,小小梨涡如暖阳

 当老屋的炊烟再难升起,学校成了孩子温暖的港湾。

 妙妙告诉记者,每周,她最盼望的就是上学。因为不仅能按时吃上三餐,不用挨饿,还有老师的爱与同学们的陪伴,让她感觉自己不那么孤单。

 穿上崭新的洞洞鞋,妙妙感谢地望向身旁的王老师。在她心里,王老师是如同妈妈的存在。老师不仅经常为她添置衣物,还时刻关心着她的身体健康。记得有一次周末在家发烧,妙妙独自扛到周日返校,王老师发现后心急如焚,带着她直奔诊所,寸步不离地守到她点滴打完。前些日子被家里的小猫抓伤,王老师也第一时间带她去防疫站,垫钱为她接种狂犬疫苗。

 知道她家离校远、无人照应,考前集训那一个月,王老师每周五都留她在家中住宿,像待亲生女儿般悉心照料。其他学科老师得知她家的情况后,也纷纷送来书籍、食物和生活用品,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妙妙说,这些有爱的师者,是她生命里温暖的光,她一定会努力学习,不辜负这份恩情。

 可当记者提出会为她争取资助金,日后周末在邻居家搭伙,不再挨饿时,女孩沉默良久“一个人在家也没啥,”她轻声说,“饿着饿着就不饿了。总去别人家吃饭,怪打扰的。”

 一句“打扰”,道出了孩子敏感的内心和近乎卑微的小心翼翼。可就在这令人叹息的懂事背后,她右颊上那枚小小的梨窝,依然会在不经意间绽放,就如同一颗小太阳,时刻治愈着自己,更温暖着他人。

多方关爱助她追梦

小妙妙获评“励志之星”

 面对家徒四壁、独自留守老屋的困境,13岁的妙妙(化名)以凉席为桌、奖状作伴,笑对生活的风霜。她那梨涡中绽放的阳光与坚韧,点亮了同龄人的心灯。她的精神也让她获评2025年度“毅”起圆梦·百万托举助学活动“励志之星”,并赢得5000元资助。

  不让家庭困难阻挡孩子的求学路。今年5月28日,市民政局、市教育局、襄阳融媒体中心等8家单位联合发起慈善联合助学工程。

  教育部门每年为妙妙提供1500元生活补助,她所在的学校也为其减免约1000元费用。此外,襄阳融媒体中心联合市慈善总会、襄州区民政局、雲毅慈善基金会共同开展的“毅”起圆梦·百万托举助学活动,向包括妙妙在内的30位学子发放6万元助学金。妙妙此次获4500元资助,基本覆盖了她全年在校的必要开支。

  雲毅慈善基金会还另设20万元专项资金,面向全市开展困境帮扶类、英才激励类资助,额度为每人2000至5000元,特点是“随时申请,及时发放,额满即止”。妙妙因此再获5000元资助,主要用于解决周末用餐和平日生活补贴。

  雲毅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王姗月在寄语中写道:“空荡的老屋,勤学的身影——凉席作书案,奖状映决心。你用晨读的笔尖,在长夜勾勒梦想;以梨涡的笑意,将艰辛化为力量。磨不垮的坚韧,是老屋向阳而生的花;独自前行的脚步,踏出逆境英雄的光。前方有光,脚下有路,未来可期!”

  记者将资助消息告诉妙妙时,她的回应纯真而坚定:“谢谢大家,我会更努力学习,像爷爷希望的那样。”这印证了她常向老师提及的信念:“只要努力,就能改变。”班主任王红云动情补充:“妙妙是孩子们的榜样,我们会守护这份光芒。基金会的资助是春雨,会让她这颗小太阳更加明亮。”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徐勇 朱月皎 | 通讯员:李航 张万国

编辑:李潇凝 | 校对:李兴会

责编:徐勇 | 审核:张伟



登录汉水襄阳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