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荡漾的湖水,宛如一面巨大的明镜,倒映着蓝天白云;成群的白鹭在水面上翩跹起舞,身姿优雅灵动;四周的湖光山色相互映衬,清风掠过水面,泛起粼粼波光......7月5日,走进位于汀祖镇的石桥水库水利风景区,宛如踏入一幅山水交融的生态画卷。这片水域面积达2800余亩的景区,不仅是鄂州的生态瑰宝,更是全国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生态产品价值交易的“先行试验田”。
7月4日,一场意义非凡的签约仪式在市水利和湖泊局举行,全国首单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全省首单水利风景区生态产品价值交易正式落地,成交金额222.28万元。这一数字,不仅是简单的交易金额,更是开启了石桥水库“三资”改革全新篇章的钥匙,标志着石桥水库在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而关键的一步。
破局
让“深闺明珠”闪耀光芒
石桥水库水利风景区,宛如一颗藏于深闺的明珠。春日里,桃花岛的桃花烂漫如云似霞,恍若世外桃源;朱墩古村落青瓦白墙,静静诉说着岁月沧桑;叶角山森林郁郁葱葱,是天然的氧吧。这里集水源涵养、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然而长期以来,这些优质资源却“养在深闺人未识”,难以转化为经济价值。
十年前,村民王桂芝开着三轮车拉游客去桃花岛看花,因是泥巴路,游客来了就不想再来,一天最多挣50元钱,那时桃花岛在村民眼中“好看但不值钱”。朱墩古村落里,78岁的周爹爹守着祖传青砖瓦房,看着年轻人外出打工,老房子漏雨都没人修,村里冷清得很。叶角山的护林员李大叔每天巡山时总念叨,满山的树能挡洪水,却不能当饭吃。
如今,这场生态产品价值交易改变了一切。交易以石桥水库桃花岛、朱墩、叶角山、大坝及部分环库绿道20年生态旅游经营权为标的,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量化变现。桃花岛旁正在修建生态停车场,周爹爹的老房子被纳入“古村落修复计划”,李大叔成为景区生态巡逻队的一员,每月多了2000元收入。
市水利和湖泊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始终遵循“保护优先、科学开发”原则,要求投资方在经营期内挖掘旅游价值的同时,履行生态修复责任,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让这颗“深闺明珠”真正闪耀光芒。
蓄力
两年磨一剑,终成“首单”传奇
从谋划构思到落地实施,石桥水库项目历经两年,凝聚了各方心血与智慧。水利部、湖北省水利厅高度重视,多次组织专家团队实地调研,为项目“把脉问诊”,指导鄂州市探索“资源评估—价值核算—市场交易—收益反哺”的全链条模式。
2023年夏天,水利部专家调研时恰逢暴雨冲垮环库土路,专家踩着泥浆走了3公里后表示“先修通道路,才能让生态价值走出去”。之后,工作人员带着测绘队围着水库转了20天,用无人机拍下每棵古树、每段古道,图纸堆了半间办公室。
价值核算环节,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功不可没。省水科院的工程师拿着检测仪在景区测量负氧离子,蹲在树底下守了3天,只为拿到不同时段的准确数据。最终核算出的生态价值报告显示,仅景区每年的氧气释放价值就相当于1500万元,这让一直觉得“树不能当饭吃”的李大叔惊得合不拢嘴。
交易设计采用“经营权转让+绩效约束”的创新方式,明确要求经营者每年投入不低于交易金额20%的资金用于生态维护。期间,投资方曾想砍掉一片杂树建游乐设施,被专班人员带着看了水库下游万亩稻田的灌溉渠,并告知“水从水库流到田里,每一滴水都连着近千户农民的收成,生态破坏了,谁还敢来玩?”最终,双方在合同里增加了整整5页的生态保护条款。
收益分配上,资金专项用于景区基础设施维护、水生态治理等民生领域,形成良性循环。市委常委、副市长卢辉在签约仪式上指出,此次交易是鄂州践行“两山”理念的关键一步,将推动更多水利生态资源“活起来”“流起来”“用起来”。
示范
为全国“三资改革”提供“石桥方案”
长期以来,水库资源因产权不清、价值难以量化等问题,市场化运作困难,发展受限。而石桥水库的成功案例,为全国8万余座水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成为全国“三资改革”的生动范本。
明确权属边界是关键。曾有难题困扰:桃花岛与岸边的浅滩是否算交易范围?村民称“祖辈都在浅滩摸鱼”,投资方想改成亲水平台。专班人员请来测绘队,用GPS定位划出精确边界,并在岸边设立刻有“生态保护红线区”的界碑。村民陈大哥笑着说:“现在划得清清楚楚,谁也别想占便宜,我们也放心。”
“通过精准划定交易标的的物理范围和清晰界定法律权属,为后续开发建设筑牢了坚实根基,从源头上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纠纷和矛盾。”市水利和湖泊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同样重要。今年3月,投资方为赶工期未及时清理施工垃圾,水利部门无人机巡库拍下后,专班人员第二天就带着整改通知书上门,要求“限期3天内清理,否则从保证金里扣钱”。村民们凑在公示栏前看整改前后的对比照片,村民李大叔说:“这机器比人盯得还紧,生态肯定毁不了。”
此外,积极探索金融赋能新途径。未来计划开发生态信托、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进一步盘活水库资源,激发市场活力。水利部相关负责人高度评价鄂州经验,称其充分证明水利生态产品具备市场交易属性,石桥水库的成功经验对全国水库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值得广泛推广和借鉴。
共赢
生态与经济共舞,奏响乡村振兴乐章
石桥水库项目的落地,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层层发展涟漪,带来诸多积极深远的影响。预计该项目将带动当地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新增就业岗位200余个。投资方计划围绕“水生态+文旅”主题,建设研学基地、低碳民宿等业态,将石桥水库打造成长江中游水利旅游示范点。
汀祖镇57岁村民李建国曾是库区老渔民,他关掉污染严重的养殖场,将自家房屋改造成民宿,推出“水库鱼宴”“生态采摘”等特色项目,年收入从过去的5万元增长到20万元。他感慨道:“以前守着这么好的山水,却过着穷日子。现在好了,水库成了我们的‘聚宝盆’,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村民张玲以前在外地的电子厂打工,听说水库要搞旅游,便辞工回来开了一家“农家乐”。今年春天桃花节,她一天接待20桌客人,仅卖自家种的菜就挣了3000多元。“现在守着家就能挣钱,孩子再也不用当留守儿童了。”张玲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些鲜活的变化,让石桥水库的“第一单”不再只是冰冷数字,而是成了一个个家庭的幸福账本、一张张村民的笑脸。随着鄂州市启动全市水生态产品价值交易目录编制工作,未来将有更多生态产品实现价值转化,“绿水青山”的增值路径也将愈发宽广。
石桥水库的“全国第一单”,是鄂州以改革思维激活沉睡资源的生动实践,也是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注脚。未来更多“石桥模式”将涌现,推动生态之美转化为经济之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来源:鄂州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朱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