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群众能从中感受精神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在襄阳,有一位被市民们亲切的称为“党史爷爷”的老人梁发双,曾先后获得”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湖北省道德模范”“湖北省党史工作先进个人”“荆楚楷模”等荣誉,多年来宣讲了2000多场红色思政课。现在,年近七旬的他依然奔波在襄阳的大街小巷,挖掘襄阳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继续发光发热。
2025年6月30日,在襄阳文史书房举办了一场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的纪念活动,“党史爷爷”梁发双为现场的学生、家长及热心市民深入讲解襄樊战役的历史。他用丰富的知识和生动的讲述,将那段波澜壮阔的襄樊战役历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听众面前。
梁发双讲述襄樊战役
梁发双说:“将党的红色基因学习好、研究好、宣讲好、传承好,用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是我这辈子永不放弃的事业。”
退休不退志 梁发双的党史情怀
2016年1月份,梁发双从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退休后,一头扎进了襄阳市中共党史学会的工作中。作为学会秘书长的梁发双,经常带头策划、组织、编纂党史书籍。先后走访战争的幸存者、亲历者及其家属500多人,行程超过1万公里。
梁发双查看相关资料
在梁发双的办公室、办公桌上永远都堆着厚厚的文献书目,分类整齐清晰。为了尽可能还原仙人渡集中营这段历史,梁发双一行翻山越岭走过无数地方,查阅了4千多档案和原始资料,采访幸存者和见证人,反复求证比对,最终才将确定的事实一一记录在册。调研过程路途遥远,充满不确定性,可梁发双一行却从不喊累。
梁发双采访历史见证人
为了采访到集中营的幸存者陈顺友,梁发双一行辗转荆门市戒毒所、多个派出所和各大医院,前前后后打了50多个电话。最终,梁发双在沙洋监狱总医院采访到了已经98岁的陈顺友。随后,梁发双又马不停蹄地采访了两位95岁高龄的仙人渡集中营幸存者和19位80岁以上的见证人。
2018年,梁发双编撰完成30多万字的《仙人渡集中营史料专辑》,让更多后人通过这段历史铭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深入研究 苦心挖掘历史传承
“要把党的历史弄清楚、搞明白,用来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梁发双说。
被称为“鄂北抗大”的鄂北手纺织训练所是1939年在襄阳市谷城县茨河下街创办的,它一方面提供军需棉纱,另一方面秘密培养党员干部,这里也成为鄂西北抗日救亡运动中心。
2022年下半年,梁发双偶然从东风德纳车桥襄阳工厂的简介里,发现了一句简单的记述:本企业的前身为在谷城县茨河镇成立的鄂北手纺所,这立即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
记录鄂北手纺所传承的老照片
梁发双历时4个多月,几经辗转,在东风德纳车桥襄阳工厂的档案室里,找到了当年并未公开出版的厂志,明确了工厂的历史沿革。原来,在被国民党顽固派破坏后,鄂北手纺所的机器设备被搬到谷城县的盛康镇,以“湖北谷城县纺织厂”的名称继续生产,部分党员也继续留在工厂里从事地下工作。工厂后来又几度更名和搬迁,最终成为今天的东风德纳车桥襄阳工厂。
梁发双说:“在谷城县讲座时讲到这段历史时,当地的县领导也感慨,没想到'鄂北抗大'的历史一直传承到了今天。”
传承红色印记 讲“不一样的党史故事”
近20年来,梁发双总共宣讲2000多场,因此被中小学生亲切地称为“党史爷爷”。针对不同人群,梁发双会讲“不一样的党史故事”。
宣讲抗日英雄罗忠毅
“11部委联合表彰,全国只有100个人获得过这个荣誉,其中一个是我们襄阳人(罗忠毅),而他的家就在你们学校旁边……”梁发双说。
原来,荆州街小学的操场和管家巷的直线距离不足百米之间,还有一条巷子,名为二郎庙巷(原名二郎庙街)。这里走出过一位新四军高级将领罗忠毅。
"罗忠毅是新四军在对日直接作战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将领,也是从襄阳走出去的牺牲时职务最高的抗日将领。"梁发双说。
听完梁发双讲的党史故事,荆州街小学学生崔子格感慨地说:"原来英雄不在远方,就在每天上学的路上。"
梁发双宣讲党史
多年来,只要哪里有需要,一个电话,梁发双就会义务为学校、企业、机关单位、高校、部队、街道社区宣讲党史。在中小学,他会着重讲述长征、抗战中的英雄故事;进企业,他会事先查阅资料,通过企业的发展沉浮讲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通过不同角度的宣讲,激发大家的荣誉感和认同感,坚定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
“党史爷爷”给学生们讲党史
从退休后的孜孜不倦,到街头巷尾的倾情讲述;从仙人渡集中营的艰辛考证,到历史传承的生动再现,梁发双用行动诠释了"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深刻内涵。他不仅是襄阳的"党史爷爷",更是新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播者、践行者。
编辑:杨霞 王晓|校对:李燕飞
审核:蔡彦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