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暑假的第一缕阳光漫进襄州区张家集镇,14岁的小羽(化名)早早起床喂完鸡后,便伏在卧室书桌前解一道几何题。桌子另一角,是今年刚拿到的成绩单。从数学不及格到99分的背后,是300多天的辛勤汗水,也是她用佳绩告慰逝去母亲的心愿。
大床空出的半边,留给“妈妈”
小羽三岁那年,父母离异。小小的她牵着母亲的手,从浙江回到襄阳老家,自此与姥姥、姥爷相依为命。生活的清贫并未磨灭母亲的坚韧,反倒是越发辛勤打工,帮助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
然而,命运对这个家格外残酷。三年前,一场车祸导致母亲右腿粉碎性骨折。伤痛未愈,厄运再次降临:母亲不慎从楼梯摔下,造成二次骨折。不幸并未就此终止,一次在河边洗衣时,母亲失足落水身亡。那天起,小羽永远失去了妈妈。
房间里1.8米的大床依旧保持着原样,仿佛母亲未曾离开。“以前妈妈出去打工,我都会把床边空着等她。”小羽抚平床单的褶皱,“我知道,这次她再也不会回来了,可这半边位置,我永远留给她。”
尽管失去了母亲的臂膀,姥姥姥爷用加倍的疼爱温暖着小羽。每周五放学时分,姥爷那辆三轮电动车总会准时出现在校门口的梧桐树下。回家路上,姥爷弓着背掌控方向,姥姥将抱着书包的小羽护在中间。推开家门,桌上总有姥姥姥爷备好的可口饭菜。
苦难的缝隙里,数学是照进的光
在生活磨难的缝隙里,数学像一道光照亮了小羽前行的路,成为她重要的慰藉与快乐源泉。“每每解出一道难题,那种成就感,真的特别开心。”小羽说,沉浸在数学世界中,能让她暂时忘却苦闷,找到踏实的满足感与力量。
班主任兼数学老师潘安勇见证了小羽的蜕变。“她刚上七年级时数学底子并不突出,只能考五六十分,但这孩子有股钻劲儿。”潘老师说,课间小羽常抱着练习册追着他问,他不在时,她就去请教同学。
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如今小羽的数学成绩突飞猛进。更令人欣慰的是,这个曾内向少语的女孩,如今会在课间主动为同学讲解数学题,人也越来越开朗了。
与女儿热爱数学不同,小羽的妈妈生前钟情文学。小羽小心翼翼地翻开枕边的三本书,仿佛触摸着母亲的温度。“妈妈当年上的是襄州二中,”小羽说,“我会努力靠她的母校更近一步,将来考上好大学,告慰她。”
求学路上,有一双双托举之手
虽然家境困难,但众多帮扶为小羽的求学路注入了动力。
为了不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失学,今年5月28日,襄阳市民政局、市教育局等八家单位联合印发了《2025年“襄阳圆梦·圆梦向阳”慈善联合助学工程推进方案》。
具体到小羽身上,教育部门每年为她提供了1500元的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她所在学校也给予了每年约1000元的费用减免。
此外,社会爱心力量也伸出援手:雲毅慈善基金会联合襄阳融媒体中心、市慈善总会、襄州区民政局开展了“毅”起圆梦百万托举助学活动,向小羽所在学校捐助6万元助学金,她和该校其他29名同学共同受益,每人获得2000元助学金。
“一个孩子在初中一年的基础学习开支大约5000元。”小羽的班主任潘安勇算了一笔账,“得益于各项补助,像小羽这样的学生基本实现了上学零成本。”这些实实在在的帮助,正托举着小羽一步步靠近“告慰母亲”的心愿。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徐勇 朱月皎
编辑:李潇凝 | 校对:李兴会
责编:徐勇 | 审核: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