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 [id] => 621137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中央厨房+社区配送”一餐热饭烹出中国式养老“襄阳方案” [editor] => 高原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25-07-02 07:35:37 [published] => 2025-07-02 07:35:37 [modified] => 0000-00-00 00:00:00 [digg] => 2 [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6 [recommend]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copyright] => 1 [sort] => 0 [origin] => 0 [syscomments] => 0 [main_category] => 944 [thirdparty_audit] => 0 [flow_step] => 0 [flow_id] => 0 [flow_index] => [gzh_account_id] => 0 [gzh_account_name] => [short_title] => [virtual_shares] => 0 [content] =>

6月29日清晨,襄阳市襄城区柳子山社区幸福食堂208平方米的用餐区飘出饭菜香气,在原木色餐桌前,刘奶奶捧着六元低盐套餐笑容满面,她说:“吃的是热乎饭,暖的是邻里情”。这家幸福食堂于今年5月15日正式运营,不仅是全市首家采用“中央厨房+社区配送”模式的幸福食堂,更是襄阳历时三年攻坚,织密老年助餐服务网络、重塑养老民生体系的一个里程碑缩影。

从“痛点”到“破题”:多元共筑助餐根基

回溯2021年,襄阳市民政局在社区调研时发现了一组刺痛人心的数据:全市68%独居老人深陷“做饭难”困境,农村留守老人日均饮食支出竟不足8元。“吃饭问题看似小事,实则是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时任襄阳市民政局局长曹黎的话语,揭开了“幸福食堂”建设的序幕。

襄阳以“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居民付一点”的多元筹资模式破局。2022年,襄城区尹集乡木桥村共享幸福食堂成为农村实践的标杆——政府通过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村委会承担场地改造,食材供应企业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直供。70岁的独居老人毛立元对此深有感触:“早晚餐3元,午餐6元能吃上鸭子烧山药,比自己做划算多了!”这个800平方米的食堂日均接待500余人,翻台率高达5次,其低成本、高粘性的模式迅速推广至全市117个建制村。

从“饱腹”到“优享”:精准定制银发“营养方程式”

当基础用餐需求得到满足,襄阳将目光投向了“品质助餐”的深水区。2023年,枣阳市北关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收到78岁张翠英老人手写的特殊“菜单”:“想吃软烂的粉蒸肉”。这张纸条触发了“银发味蕾”专项行动,一场覆盖200余人次的深度调研随之展开。

行动成果斐然:当地迅速组建“老厨娘顾问团”,挖掘复原32道传统襄阳菜;专业营养师开发“三低一软”(低盐、低糖、低脂、软烂)科学菜单;每周更新20余种时令菜品;周三固定开通“点餐直通车”定制招牌菜;为慢性病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专属膳食。后厨操作亦极尽精细:鱼肉去刺剁蓉,蔬菜切丁焯软,每餐优质蛋白占比严格保证30%以上。72岁的朱万清老人指着8元一份的三菜一汤笑得开怀:“比家里做得还丰盛!”做法推广之后,一蔬一饭之间,襄阳老人的餐桌完成了从“将就”到“讲究”的品质跃升。

从“食堂”到“驿站”:小餐桌转动大民生

幸福食堂的能量远不止于一顿热饭。在襄城区民主路社区综合为民服务中心,胡慧琴老人上午与老友打牌娱乐,中午便可享用食堂准备的清淡软糯的午餐。“在这里娱乐、吃饭,安逸又方便。”她的笑容,映照着襄城区9.6万余名老人的共同心声。

襄阳市15家食堂已升级为多功能“养老驿站”,嵌入卫生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及精神文化服务。智慧赋能更添保障:“刷脸就餐”系统自动捕捉老人就餐频次,对3天未出现者启动预警,2023年成功干预17起意外事件。驿站同时化身“精神家园”,依托“进一扇门、享全服务”理念,建成区级老年大学1所、街道老年大学7所、社区教学点17个,吸引1.5万多名老人参与。

幸福食堂还成为稳就业的“蓄水池”。2022年,下岗厨师张建军在社区食堂重拾事业,如今他带领的5人团队月收入达4500元并享受社保补贴,“这份工作让我找回了职业尊严。”截至2025年初,全市已有126名就业困难人员在此找到新岗位,其中半数来自低保家庭。

从“覆盖”到“体系”:擘画老年友好新图景

襄阳的探索始终步履不停。截至2024年底,全市运营助餐点已达120家,惠及超17万老人。2025年,襄阳更锚定市县中心城区社区100%覆盖老年助餐服务的目标,并推出一揽子深化举措:延续“以奖代补”运营补贴;依托智慧养老平台实现全流程追溯与健康管理;改造20个农村互助照料中心,盘活闲置校舍、村部转型养老驿站;新建11个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整合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同步建立护理员入职奖励与岗位津贴制度。

当袅袅炊烟升起于襄阳的街巷社区,幸福食堂所升腾的,早已超越饭菜的温度。它是一扇窗口,映照出“老有所养”的庄严承诺如何化为可触可感的日常;它是一座桥梁,让政策关怀精准滴灌至百姓期盼的田野;它更是一粒饱满的种子,在邻里互助与多元共治的沃土中,孕育着中国式现代化最为温暖厚重的民生底色。

方寸餐桌之间,襄阳以持续三年的创新实践写下启示——养老难题的破解之道,既在于政府敢于直面痛点的决心,更在于社会协同所激发的持久生命力。一餐热饭的温度,终将暖透中国式现代化养老之路的每一寸里程。


记者:吴翔|编辑:高原

审核:邹燕、彭蕾、田甜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banner] => Array ( ) [description] => [thumb]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cn/a/10125/202507/49af969c719d047aecbd7fe1f3adb1a7.jpg [id] => 3598826 [ratio] => 0.65 ) [url] => http://xiangyang.cjyun.org/p/621137.html [wapurl] => http://m-xiangyang.cjyun.org/p/621137.html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gallery] => Array ( ) [galleries] => Array ( ) [menu] => 0 [authors] => 吴翔 [author] => 吴翔 [terms] => Array ( [2] => Array ( [0] => 中央厨房 [1] => 社区配送 [2] => 老年助餐 [3] => 养老服务 [4] => 幸福食堂 ) [1] => [4] => Array ( [0] => 襄阳融媒体中心 ) ) [thumbs] => Array ( [0]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cn/a/10125/202507/49af969c719d047aecbd7fe1f3adb1a7.jpg [id] => 3598826 [ratio] => 0.65 ) ) [oldpv] => 1377 [all_pv] => 0 ) 1

“中央厨房+社区配送”一餐热饭烹出中国式养老“襄阳方案”

©原创   2025-07-02 07:35  

6月29日清晨,襄阳市襄城区柳子山社区幸福食堂208平方米的用餐区飘出饭菜香气,在原木色餐桌前,刘奶奶捧着六元低盐套餐笑容满面,她说:“吃的是热乎饭,暖的是邻里情”。这家幸福食堂于今年5月15日正式运营,不仅是全市首家采用“中央厨房+社区配送”模式的幸福食堂,更是襄阳历时三年攻坚,织密老年助餐服务网络、重塑养老民生体系的一个里程碑缩影。

从“痛点”到“破题”:多元共筑助餐根基

回溯2021年,襄阳市民政局在社区调研时发现了一组刺痛人心的数据:全市68%独居老人深陷“做饭难”困境,农村留守老人日均饮食支出竟不足8元。“吃饭问题看似小事,实则是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时任襄阳市民政局局长曹黎的话语,揭开了“幸福食堂”建设的序幕。

襄阳以“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居民付一点”的多元筹资模式破局。2022年,襄城区尹集乡木桥村共享幸福食堂成为农村实践的标杆——政府通过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村委会承担场地改造,食材供应企业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直供。70岁的独居老人毛立元对此深有感触:“早晚餐3元,午餐6元能吃上鸭子烧山药,比自己做划算多了!”这个800平方米的食堂日均接待500余人,翻台率高达5次,其低成本、高粘性的模式迅速推广至全市117个建制村。

从“饱腹”到“优享”:精准定制银发“营养方程式”

当基础用餐需求得到满足,襄阳将目光投向了“品质助餐”的深水区。2023年,枣阳市北关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收到78岁张翠英老人手写的特殊“菜单”:“想吃软烂的粉蒸肉”。这张纸条触发了“银发味蕾”专项行动,一场覆盖200余人次的深度调研随之展开。

行动成果斐然:当地迅速组建“老厨娘顾问团”,挖掘复原32道传统襄阳菜;专业营养师开发“三低一软”(低盐、低糖、低脂、软烂)科学菜单;每周更新20余种时令菜品;周三固定开通“点餐直通车”定制招牌菜;为慢性病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专属膳食。后厨操作亦极尽精细:鱼肉去刺剁蓉,蔬菜切丁焯软,每餐优质蛋白占比严格保证30%以上。72岁的朱万清老人指着8元一份的三菜一汤笑得开怀:“比家里做得还丰盛!”做法推广之后,一蔬一饭之间,襄阳老人的餐桌完成了从“将就”到“讲究”的品质跃升。

从“食堂”到“驿站”:小餐桌转动大民生

幸福食堂的能量远不止于一顿热饭。在襄城区民主路社区综合为民服务中心,胡慧琴老人上午与老友打牌娱乐,中午便可享用食堂准备的清淡软糯的午餐。“在这里娱乐、吃饭,安逸又方便。”她的笑容,映照着襄城区9.6万余名老人的共同心声。

襄阳市15家食堂已升级为多功能“养老驿站”,嵌入卫生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及精神文化服务。智慧赋能更添保障:“刷脸就餐”系统自动捕捉老人就餐频次,对3天未出现者启动预警,2023年成功干预17起意外事件。驿站同时化身“精神家园”,依托“进一扇门、享全服务”理念,建成区级老年大学1所、街道老年大学7所、社区教学点17个,吸引1.5万多名老人参与。

幸福食堂还成为稳就业的“蓄水池”。2022年,下岗厨师张建军在社区食堂重拾事业,如今他带领的5人团队月收入达4500元并享受社保补贴,“这份工作让我找回了职业尊严。”截至2025年初,全市已有126名就业困难人员在此找到新岗位,其中半数来自低保家庭。

从“覆盖”到“体系”:擘画老年友好新图景

襄阳的探索始终步履不停。截至2024年底,全市运营助餐点已达120家,惠及超17万老人。2025年,襄阳更锚定市县中心城区社区100%覆盖老年助餐服务的目标,并推出一揽子深化举措:延续“以奖代补”运营补贴;依托智慧养老平台实现全流程追溯与健康管理;改造20个农村互助照料中心,盘活闲置校舍、村部转型养老驿站;新建11个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整合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同步建立护理员入职奖励与岗位津贴制度。

当袅袅炊烟升起于襄阳的街巷社区,幸福食堂所升腾的,早已超越饭菜的温度。它是一扇窗口,映照出“老有所养”的庄严承诺如何化为可触可感的日常;它是一座桥梁,让政策关怀精准滴灌至百姓期盼的田野;它更是一粒饱满的种子,在邻里互助与多元共治的沃土中,孕育着中国式现代化最为温暖厚重的民生底色。

方寸餐桌之间,襄阳以持续三年的创新实践写下启示——养老难题的破解之道,既在于政府敢于直面痛点的决心,更在于社会协同所激发的持久生命力。一餐热饭的温度,终将暖透中国式现代化养老之路的每一寸里程。


记者:吴翔|编辑:高原

审核:邹燕、彭蕾、田甜

登录汉水襄阳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