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私家车普及,老旧小区“停车难”日益成为城市治理痛点,由此引发的物业矛盾也频频出现。近日,樊城区东风路东风春城小区新业主王先生反映:同为小区业主,有人每月仅交40元停车费,而他却被要求缴纳300元,相差高达260元。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新业主的困惑:我的车为何是“商户”?
“同一片屋檐下,我的车怎么就成了‘商户’?”于2023年购入东风春城小区住宅的王先生诉说着他的不解与不满。
原来,他收到物业通知,其车辆需按“商户”标准缴纳每月300元的停车费。这让他难以接受,因为他了解到,小区内其他住宅业主的停车费仅为40元/月。
“我买的是住宅,是这里的业主,为什么不能享受同样的停车待遇?”王先生说。
物业的无奈:配额已满,规则使然
面对王先生的疑问,小区物业负责人徐经理坦承收费差异属实,但强调这是小区历史形成的停车位严重短缺及既定规则下的“无奈之举”。
记者在东风春城小区看到,这个集住宅与商业于一体的混合小区,地面空间局促。徐经理介绍,小区共有住宅业主222户,商业业主(商户)885户。早在2018年6月,为缓解停车难,物业在征得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派出所及消防部门同意后,在地面施划了100个标准车位。即便如此,车位缺口依然巨大。
“僧多粥少,只能想办法分配。”徐经理解释道,经多方会议协调并征求业主意见,最终根据建筑面积比例(住宅60%,商业40%)对这100个车位进行了分配:住宅业主分得60个配额,每户限登记1辆车,每月仅收取40元服务费(不含车位占用费);而商户则无固定配额,其车辆不得长时间占用地面车位(超过30分钟按临时车计时收费:30分钟至2小时5元,后续每小时加收2元)。商户若有长期停车需求,只能选择停入收费更高的地下室(360元/月,含300元车位占用费和60元服务费)。
“‘住宅优先、限制商户地面停车’的核心规则,出发点是为了最大限度保障住宅业主的基本停车需求。”徐经理强调。然而,即便有此规则,当时登记进入系统的住宅车辆已近180辆,60个车位早已供不应求。
现行政策的由来:多方协商的共识
对于王先生这类“新购住宅业主按商户标准缴费”的情况,徐经理表示,这绝非物业单方面决定,而是社区、业主代表、物业三方共同商议的结果。
为解决日益尖锐的停车矛盾,2020年9月19日,由小区所在社区居委会牵头,组织小区业主代表(包括楼栋长、单元长、党员代表)及物业公司,在社区会议室召开专题会议。会议形成关键决议:即日起,物业不再新增录入可停放地面车位的住宅业主车辆;已录入系统的唯一车辆(通常对应早期业主),继续按40元/月标准缴纳地面车位服务费;业主新增车辆(无论是否首辆车)及原有第二辆车,一律停放地下停车场,费用统一为300元/月。
王先生作为2023年才入住的新业主,其车辆自然无法再挤入早已饱和的60个地面“福利车位”,只能适用会议决议的第三条,按300元/月的标准停入地下停车场。
破解之困:寻求良策步履维艰
东风春城小区所在地社区居委会负责人向记者证实,该小区地处繁华商业区,建筑密度高,加之历史规划遗留问题,停车矛盾异常突出,是典型的“硬骨头”。多年来,在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社区居委会与物业公司多次联动,试图寻找更优解。
徐经理坦言,物业方面为寻求破局之道付出了诸多努力:通过悬挂横幅、群发短信、设置展板、发放问卷等多种形式,广泛征集业主意见和解决方案。例如,2022年6月5日,物业专门印发了《东风春城小区住宅业主停车方案调查问卷》,提出了包括“轮流停”、“谁先回来谁先停”、“抓阄决定”、“价高者停”等四种具体方案供业主选择,并开放业主自提方案。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业主支持维持现行停车方案”。
“我们非常理解新业主的感受,也迫切希望能找到更公平、更能满足需求的方案。但现实是,在现有物理空间的情况下,任何调整都可能触动既得利益,引发新的矛盾。”徐经理的语气中透露出无奈,“维持现状,似乎成了当前阻力最小的选择。但我们的大门始终敞开,欢迎任何有建设性、可操作的良策。”
记者手记
东风春城小区的停车费“双轨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在极度稀缺的公共资源面前,通过特定程序形成的分配方案。它暂时缓解了最紧迫的矛盾,却也在业主群体内部制造了新的不公感。王先生的困惑,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诉求,更是城市快速发展中,众多老旧小区在有限空间与激增需求之间如何寻求动态平衡的缩影。破解这一困局,需要物业与业主的互信沟通,需要社区基层组织的智慧协调,更需要城市规划与管理的长远眼光与切实投入。当“增量”空间难觅,“存量”资源如何更公平、更有效地分配?这道题,考验着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首席记者:李兴会
编辑:李潇凝 | 校对:李兴会
责编:徐勇 | 审核: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