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的中部,襄阳,这座重要的农业城市,作为全国20个商品粮基地之一,承载着保障夏粮丰收、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每到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一场与病虫害的攻坚战便在广袤的田野上激烈打响。从抽穗扬花期到灌浆期,每一个阶段都关乎着小麦的产量与质量,关乎着农民的辛勤付出能否换来丰硕回报,更关乎着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
襄阳的农业部门深知,面对病虫害,提前谋划、尽早布局是取得胜利的关键。每年在小麦播种前,农业专家们便深入研究当年的气候趋势、病虫害预测数据,结合本地的土壤条件、小麦品种特性,制定出一套全面且细致的病虫害防控方案。从种子的筛选处理,到田间管理的各项措施,再到病虫害发生时的应急处置,都有详细的规划。
在枣阳市,作为襄阳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当地政府早早地召开了小麦病虫害防控工作会议。会上,明确了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的方针,要求各级部门充分认识到小麦病虫害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保障夏粮丰收的首要任务来抓。枣阳市农业农村局积极行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个乡镇,对种粮大户、合作社以及普通农户进行培训,普及病虫害防治知识,提高农民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把握防控窗口期,“见花打药” 保丰收
小麦赤霉病,素有 “小麦癌症” 之称,一旦爆发,不仅会导致小麦严重减产,还会产生呕吐毒素等有害物质,威胁人体健康。在襄阳,小麦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这一时期也是赤霉病防治的关键 “窗口期”。各地紧紧抓住这一关键时机,按照 “见花打药” 的原则,迅速开展防控工作。
在南漳县,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仔细查看小麦的生长情况。只要发现有5%-7%的麦穗开花,便立即组织农户进行施药防治。在城关镇临沮岗村的连片麦田里,植保无人机在麦浪间穿梭作业。农业技术人员根据飞行轨迹,现场为无人机飞手讲解飞行速度和科学施药方法,确保防控精准到位。“我们必须把握好这个时机,扬花一片,防治一片,不能有丝毫马虎。” 南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助理农艺师柴爽说道。
科学选择药剂,提升防控效果
在药剂选择上,襄阳各地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优先选用高效、低风险的化学药剂。氟唑菌酰羟胺、醚菌氟环唑、丙硫菌唑戊唑醇等药剂成为了防控赤霉病的主力军。这些药剂不仅对赤霉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还能有效降低小麦中的呕吐毒素含量,保障粮食质量安全。
谷城县植保站负责人戈银兵介绍说:“我们根据不同播期、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条件的小麦,精准落实‘见花打药’策略,同时优先选用丙硫・戊唑醇、氟环唑・戊唑醇、氰烯・戊唑醇等复配药品。这些复配药剂能够实现多病虫协同控制,大大提高了防控效果。”
强化统防统治,确保防控全覆盖
为了提高防控效率,实现病虫害防治的全覆盖,襄阳各地大力推行统防统治。通过政府组织、企业参与、农户配合的模式,整合各方资源,集中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
襄城区作为小麦种植大区,今年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项目,落实了部级小麦绿色高产高效项目和省级粮食生产绿色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通过这些项目,为农户免费发放物资和提供无人机飞防服务。全区出动植保无人机300余台次,对10余万亩小麦进行统防统治,确保每一块麦田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防治。
技术赋能,实现多重防护
“一喷三防” 是襄阳保障小麦生长、夺取夏粮丰收的一项关键管理技术。在小麦生长中后期,通过一次性喷施叶面肥、杀菌剂、杀虫剂等混合药剂,能够实现防虫、防病、防早衰、防干热风的综合目标。
在樊城区牛首镇黄丰村,植保专家把课堂开到田间,现场为农民朋友讲解 “一喷三防” 技术。襄阳市植保站副站长石磊详细介绍了药剂的配方和使用方法:“我们将常见的杀菌剂如丙硫菌唑戊唑醇和杀虫剂联苯噻虫胺之类的药剂混合配施之后,加入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一次性对地里进行打药。这样在防病治虫的同时,还能增强小麦的抗逆性,有效预防干热风的发生。”
因地制宜,精准实施防控
襄阳各地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土壤墒情和小麦生长情况,因地制宜地实施 “一喷三防”。在一些气温较高、土壤墒情较差的地区,农技人员建议农户在打药时,一亩地额外加入100克到200克的磷酸二氢钾和10毫升的芸苔素内酯,以增强小麦的根系吸水能力和抗干旱能力。
枣阳市在实施 “一喷三防” 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不同区域的差异。对于地势较高、容易干旱的麦田,重点加强水分管理,结合 “一喷三防”,增加叶面肥的使用量,提高小麦的抗旱能力;对于低洼易涝地区的麦田,则注重排水防渍,同时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调整防治措施。
加大投入,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为了确保 “一喷三防” 工作的顺利进行,襄阳各地加大了资金和物资投入。枣阳市投入 “一喷三防” 专项资金397万元,对29.5万亩小麦核心区开展 “一喷三防” 作业。同时,全市投入小麦单产提升项目资金600万元,建设了多个万亩片、千亩方、百亩攻关田,全力打造病虫害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示范片。
南漳县今年共投入防控资金256万元,采购赤霉病防控药剂及叶面肥共计30.3万亩使用量,配备植保无人机100余台。这些资金和物资的投入,为 “一喷三防” 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无人机飞防,高效作业显威力
在襄阳的小麦病虫害防控战场上,植保无人机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无人机能够在低空飞行,按照预设的航线和参数,精准地将药剂喷洒在麦田里。相比传统的人工打药方式,无人机飞防具有效率高、成本低、效果好等优势。
在枣阳市七方镇闫岗村的麦田里,两台植保无人机在机手的精心操控下,腾空而起。无人机向前飞行约150米,又匀速折回,几个往返下来,短短五六分钟就完成了20多亩麦田的药剂喷洒。枣阳市翔润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机手柳子健介绍说:“我们现在已经飞了三天,打了6000多亩地,根据不同的地形,一架飞机一天可以打1000亩地左右。”
智能监测,精准掌握病虫害动态
除了无人机飞防,襄阳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智能病虫害监测系统。通过在田间安装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实时监测小麦的生长情况、病虫害发生动态,为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襄州区,农业部门建立了病虫害监测预警平台。该平台通过收集田间的温度、湿度、病虫害数据等信息,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病虫害的发生趋势进行预测预报。一旦发现病虫害有爆发的迹象,平台会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指导农户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专家线上指导,技术服务零距离
为了让农民能够及时获得专业的技术指导,襄阳各地还开展了线上专家指导服务。通过建立微信群、开通热线电话等方式,农民在遇到病虫害问题时,可以随时向专家咨询。
谷城县植保站建立了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交流群”,群里有植保专家、农技人员和种粮大户。农户在群里发布小麦病虫害的照片和症状,专家们会及时进行诊断,并给出相应的防治建议。这种线上指导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技术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政府主导,强化责任落实
在襄阳的小麦病虫害防控工作中,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各级政府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将防控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
樊城区政府要求各镇(街)、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小麦病虫害防控工作落到实处。区农业农村局负责技术指导和物资调配,区财政局负责保障防控资金,区气象局负责提供气象信息服务,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
部门协同,形成工作合力
农业、财政、气象、科技等多个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小麦病虫害防控工作。农业部门负责制定防控方案、开展技术指导;财政部门及时拨付防控资金,保障物资采购和设备购置;气象部门提供准确的气象预报,为防控工作提供气象支持;科技部门则加大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研发的投入,推动科技创新。
在小麦赤霉病防控关键时期,襄阳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气象局,发布了《小麦赤霉病防控气象服务专报》。专报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提醒农户抓住有利时机进行施药防治,为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气象保障。
农户参与,提高防控意识
农户是小麦病虫害防控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防控工作中来,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控效果。襄阳各地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召开现场会等方式,加强对农户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在宜城市,农业部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个乡镇,举办了多场小麦病虫害防治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病虫害的识别、防治方法、农药使用安全等知识。通过培训,农户们对小麦病虫害的认识更加深刻,防控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襄阳在这场夏粮病虫害攻坚战中,通过未雨绸缪的提前布局、关键时期的精准防控、“一喷三防” 的综合施策、科技助力的高效作业以及多方协作的强大合力,为小麦的生长保驾护航。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农业工作者的智慧与汗水,每一次努力都向着夏粮丰收的目标迈进。相信在襄阳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病虫害攻坚战,确保夏粮丰产丰收,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刘建业
编辑:杜临雪 | 校对:孙亚雯
责编:梁龙 | 审核:程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