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在谷城县赵湾乡长岭村,返乡创业青年黄刚的茶园迎来丰收,茶农们正忙着采摘新茶。采茶工刘大姐感叹:“从清明到五一,家门口就能挣7000块!”
四年前,这位从北京返乡的茶叶“小白”,如今已带动周边两个村庄2200亩茶园实现规模化发展,在漫山茶园间书写着绿叶变“金叶”的传奇,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2019年春天,曾在清华二附院后勤岗位工作十余年的黄刚,携妻儿回到赵湾乡。面对长岭村1400亩亟待开发的野茶园,他萌生了“让家乡茶香飘出大山”的梦想。尽管从未接触过茶叶种植,他毅然投身其中,与该村“野茶变高香茶”的发展规划不谋而合。
“长岭有茶山缺技术,桃庄有能人少规模,咱们兄弟村何不联手?”去年初夏,长岭村支书王安华与桃庄村支书王安军这对“茶叶兄弟”一拍即合。王安军深耕茶产业二十余年,擅长品牌经营;王安华创新茶园承包制,为黄刚提供了600亩创业基地。两村优势互补,为返乡青年搭建了追梦舞台。
在黄刚的“承包经营+农户参与”模式下,长岭村60户茶农年均增收七八千元,村集体年增收2万余元。桃庄村则通过“集体合作社”模式,发展800亩标准化茶园,贯通全产业链,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万多元。“让乡亲们守着茶山过上好日子,才是真本事。”王安军说。
赵湾乡独特的高山气候,孕育出茶多酚含量超常规12%的优质茶叶。黄刚聘请的两位制茶大师傅,坚持三十年古法“杀青提香”技艺,让长岭茶叶品质跃升。在去年五山制茶师大会上,他们的传统工艺斩获大奖,订单不愁。
“过去只采明前茶,夏秋茶都浪费了。”黄刚回忆创业初期的困境。如今,在乡政府电商平台支持下,销路逐步打开。两村正投资150万元建设清洁化生产线,预计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此外,茶园放养山鸡、茶文旅融合等新业态也在规划中,产业链持续延伸。
如今,黄刚的茶园已带动70人就业,2200亩茶山成为赵湾乡的产业名片。这片曾被云雾深锁的土地,正借乡村振兴东风,泡出一壶愈陈愈香的发展新茶。
(未经同意 不得转载)
记者:童光辉,程备 | 通讯员:高俊威
编辑:刘惠 | 校对:程备
责编:童光辉 | 审核:廖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