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 [id] => 598249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十四城联动报道之二 牡丹倾城:襄阳与国色天香的千年情缘 [editor] => 李潇凝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25-04-02 16:28:23 [published] => 2025-04-02 16:28:23 [modified] => 0000-00-00 00:00:00 [digg] => 3 [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2 [recommend]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copyright] => 1 [sort] => 0 [origin] => 0 [syscomments] => 0 [main_category] => 1028 [flow_step] => 0 [flow_id] => 0 [flow_index] => [gzh_account_id] => 0 [gzh_account_name] => [short_title] => [virtual_shares] => 0 [content] =>

在四月的春风里,湖北省襄阳市习家池的牡丹正开得热烈。这片被誉为“中国郊野园林第一家”的古老园林中,数百株牡丹竞相绽放,粉的娇艳,白的素雅,紫的华贵,引得游人如织。而这满园春色,正是襄阳与牡丹千年情缘的一个生动注脚。

古城牡丹的千年文脉

襄阳与牡丹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唐代襄阳籍田园派大诗人孟浩然在《大堤行》中写道:“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江城回渌水,花月使人迷。”虽然诗中未明确提及牡丹,但作为当时的“国花”,牡丹极有可能就是这“使人迷”的花月主角之一。

皮日休是另一位唐代襄阳籍大诗人。他在《牡丹》诗中写道:“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强调了牡丹的绝世之美和独特的香气,表明它是天下无双的艳丽花朵,其香气也是人间第一。

到了宋代,襄阳牡丹开始见诸于文字记载。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曾提到:“襄阳牡丹,盛于习池。”习池即习家池,这座始建于东汉建武年间的园林,在宋代已成为牡丹的重要栽培地。苏轼还记载了襄阳牡丹的盛况:“过襄阳,见牡丹已开,大如盘盂。”

明清时期,襄阳牡丹栽培达到鼎盛。据《襄阳府志》记载,当时城内“牡丹园不下十余处”,尤以檀溪、岘山、习家池三处最为著名。每到花期,“士女游观,车马塞途”。

在民间,素有“阳春三月三,隆中看牡丹”的美称。明代《襄阳府志》明确记载,隆中牡丹花以花大色艳而久享盛名,而且数量大,品种多。

战争年代的牡丹记忆

抗战时期,襄阳牡丹曾经历过一段特殊的历史。

1940年,日军占领襄阳后,大量牡丹园遭到破坏。据《襄阳县志》记载,当时城内牡丹“十不存一”。但在这样的困境中,襄阳人仍以牡丹为精神象征。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花农冒着生命危险,将几株珍贵的“襄阳红”牡丹藏在自家地窖中,直到抗战胜利后才重新移栽出来。

新中国成立后,襄阳牡丹逐渐恢复生机。上世纪五十年代,习家池建立了第一个牡丹专类园,引种了30多个品种。

改革开放后,襄阳牡丹的栽培和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期。

古隆中牡丹园里发展了200多个品种的近万株牡丹。每年四月,牡丹园里就成了花的海洋,红的似火,黄的似金,白的似玉、粉的似霞,一阵微风吹过,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诸葛亮的夫人、华夏才女黄月英的娘家黄家湾同样有牡丹园。黄家湾栽种牡丹始于2009年,面积达100亩,数量超过10万株,是襄阳面积最大的观赏牡丹基地。黄家湾共有龙凤牡丹园、八卦牡丹园和名仕牡丹园,品种以“花王”和“台锦”为主。每年从4月初至4月20日,是黄家湾牡丹的最佳赏花期,红、黄、白、墨等不同颜色的牡丹,风姿绰约,娇艳欲滴,让人目不暇接。

新时代的牡丹情缘

进入21世纪,襄阳与牡丹的故事翻开了新篇章。

2017年,襄阳市开始举办“襄阳牡丹文化节”。文化节期间,不仅有牡丹花展,还有牡丹书画展、牡丹诗词朗诵会、牡丹摄影大赛等活动。

近年来,襄阳牡丹产业正在向多元化发展,不仅有习家池、古隆中、黄家湾、唐城等景区大量种植的观赏牡丹,带动旅游发展,还有保康县等地努力培育油用牡丹和药用牡丹。

保康县是中国牡丹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享有“牡丹故里”美誉。境内生长的野生牡丹达160公顷,约10万株。该县大水林场紫斑牡丹种质资源纯度高,是全国少有的未经种间杂交的原始牡丹种群,由于其种子含油率均在31%以上,被湖北省认定为油用牡丹良种。

在襄阳古城墙上,记者遇到了一对拍摄婚纱照的新人。新娘手捧牡丹,笑靥如花。“我们特意选在牡丹花期拍婚纱照,因为牡丹象征着富贵吉祥,也代表着襄阳的文化。”新郎解释道。

夕阳西下,习家池的牡丹在余晖中更显娇艳。游人们仍流连忘返,有的拍照,有的写生,有的只是静静欣赏。这满园春色,不仅承载着襄阳的千年文脉,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一位老襄阳人说的:“看牡丹,看的不仅是花,更是襄阳的历史与未来。”

【新闻延伸】

1.牡丹诗词摘录

《牡丹》

唐•皮日休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2.主要牡丹观赏园

习家池:习家池牡丹园种植的牡丹有5000余株,有“富贵满堂”“玉芙蓉”“锦袍红”“皇冠”等十多个品种,此地牡丹花大而香,又有“国色天香”之称。

古隆中:古隆中牡丹园里有200多个品种的近万株牡丹,隆中牡丹以花大色艳而久享盛名,有“襄阳大红”“卧龙出山”等珍贵品种。

黄家湾:黄家湾的牡丹数量超过10万株,是襄阳面积最大的观赏牡丹基地,品种以“花王”和“台锦”为主。每年从4月初至4月20日,是最佳赏花期。

唐城:唐城景区的牡丹花位于青龙寺附近,数量虽然不多,但品种珍贵,花大而香,十分惊艳。

保康:保康县享有“牡丹故里”美誉。境内生长的野生牡丹约有10万株。在这里,不必入园,随处可见风姿绰约的牡丹花。

3.牡丹特产

襄阳牡丹画非常有名。

“襄阳牡丹画法”是襄阳市的一项传统绘画技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种画法以牡丹为主题,融合了襄阳地区的文化特色和民间艺术风格,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历史传承意义。

襄阳牡丹画法的传承人通过收徒、开班授课等方式,将这一技艺代代相传。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首席记者:李兴会

编辑:李潇凝 | 校对:李兴会

责编:徐勇 | 审核:张伟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banner] => Array ( ) [description] => [thumb]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cn/a/10125/202504/cd4fc8f216ad78c20d69b1df50a468c3.png [id] => 3513493 [ratio] => 0.66 ) [url] => http://xiangyang.cjyun.org/p/598249.html [wapurl] => http://m-xiangyang.cjyun.org/p/598249.html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gallery] => Array ( ) [galleries] => Array ( ) [menu] => 0 [authors] => 李兴会 [author] => 李兴会 [terms] => Array ( [1] => [4] => Array ( [0] => 襄阳融媒体中心 ) ) [thumbs] => Array ( [0]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cn/a/10125/202504/cd4fc8f216ad78c20d69b1df50a468c3.png [id] => 3513493 [ratio] => 0.66 ) ) [oldpv] => 671 [all_pv] => 0 ) 1

十四城联动报道之二 牡丹倾城:襄阳与国色天香的千年情缘

©原创   2025-04-02 16:28  

在四月的春风里,湖北省襄阳市习家池的牡丹正开得热烈。这片被誉为“中国郊野园林第一家”的古老园林中,数百株牡丹竞相绽放,粉的娇艳,白的素雅,紫的华贵,引得游人如织。而这满园春色,正是襄阳与牡丹千年情缘的一个生动注脚。

古城牡丹的千年文脉

襄阳与牡丹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唐代襄阳籍田园派大诗人孟浩然在《大堤行》中写道:“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江城回渌水,花月使人迷。”虽然诗中未明确提及牡丹,但作为当时的“国花”,牡丹极有可能就是这“使人迷”的花月主角之一。

皮日休是另一位唐代襄阳籍大诗人。他在《牡丹》诗中写道:“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强调了牡丹的绝世之美和独特的香气,表明它是天下无双的艳丽花朵,其香气也是人间第一。

到了宋代,襄阳牡丹开始见诸于文字记载。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曾提到:“襄阳牡丹,盛于习池。”习池即习家池,这座始建于东汉建武年间的园林,在宋代已成为牡丹的重要栽培地。苏轼还记载了襄阳牡丹的盛况:“过襄阳,见牡丹已开,大如盘盂。”

明清时期,襄阳牡丹栽培达到鼎盛。据《襄阳府志》记载,当时城内“牡丹园不下十余处”,尤以檀溪、岘山、习家池三处最为著名。每到花期,“士女游观,车马塞途”。

在民间,素有“阳春三月三,隆中看牡丹”的美称。明代《襄阳府志》明确记载,隆中牡丹花以花大色艳而久享盛名,而且数量大,品种多。

战争年代的牡丹记忆

抗战时期,襄阳牡丹曾经历过一段特殊的历史。

1940年,日军占领襄阳后,大量牡丹园遭到破坏。据《襄阳县志》记载,当时城内牡丹“十不存一”。但在这样的困境中,襄阳人仍以牡丹为精神象征。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花农冒着生命危险,将几株珍贵的“襄阳红”牡丹藏在自家地窖中,直到抗战胜利后才重新移栽出来。

新中国成立后,襄阳牡丹逐渐恢复生机。上世纪五十年代,习家池建立了第一个牡丹专类园,引种了30多个品种。

改革开放后,襄阳牡丹的栽培和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期。

古隆中牡丹园里发展了200多个品种的近万株牡丹。每年四月,牡丹园里就成了花的海洋,红的似火,黄的似金,白的似玉、粉的似霞,一阵微风吹过,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诸葛亮的夫人、华夏才女黄月英的娘家黄家湾同样有牡丹园。黄家湾栽种牡丹始于2009年,面积达100亩,数量超过10万株,是襄阳面积最大的观赏牡丹基地。黄家湾共有龙凤牡丹园、八卦牡丹园和名仕牡丹园,品种以“花王”和“台锦”为主。每年从4月初至4月20日,是黄家湾牡丹的最佳赏花期,红、黄、白、墨等不同颜色的牡丹,风姿绰约,娇艳欲滴,让人目不暇接。

新时代的牡丹情缘

进入21世纪,襄阳与牡丹的故事翻开了新篇章。

2017年,襄阳市开始举办“襄阳牡丹文化节”。文化节期间,不仅有牡丹花展,还有牡丹书画展、牡丹诗词朗诵会、牡丹摄影大赛等活动。

近年来,襄阳牡丹产业正在向多元化发展,不仅有习家池、古隆中、黄家湾、唐城等景区大量种植的观赏牡丹,带动旅游发展,还有保康县等地努力培育油用牡丹和药用牡丹。

保康县是中国牡丹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享有“牡丹故里”美誉。境内生长的野生牡丹达160公顷,约10万株。该县大水林场紫斑牡丹种质资源纯度高,是全国少有的未经种间杂交的原始牡丹种群,由于其种子含油率均在31%以上,被湖北省认定为油用牡丹良种。

在襄阳古城墙上,记者遇到了一对拍摄婚纱照的新人。新娘手捧牡丹,笑靥如花。“我们特意选在牡丹花期拍婚纱照,因为牡丹象征着富贵吉祥,也代表着襄阳的文化。”新郎解释道。

夕阳西下,习家池的牡丹在余晖中更显娇艳。游人们仍流连忘返,有的拍照,有的写生,有的只是静静欣赏。这满园春色,不仅承载着襄阳的千年文脉,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一位老襄阳人说的:“看牡丹,看的不仅是花,更是襄阳的历史与未来。”

【新闻延伸】

1.牡丹诗词摘录

《牡丹》

唐•皮日休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2.主要牡丹观赏园

习家池:习家池牡丹园种植的牡丹有5000余株,有“富贵满堂”“玉芙蓉”“锦袍红”“皇冠”等十多个品种,此地牡丹花大而香,又有“国色天香”之称。

古隆中:古隆中牡丹园里有200多个品种的近万株牡丹,隆中牡丹以花大色艳而久享盛名,有“襄阳大红”“卧龙出山”等珍贵品种。

黄家湾:黄家湾的牡丹数量超过10万株,是襄阳面积最大的观赏牡丹基地,品种以“花王”和“台锦”为主。每年从4月初至4月20日,是最佳赏花期。

唐城:唐城景区的牡丹花位于青龙寺附近,数量虽然不多,但品种珍贵,花大而香,十分惊艳。

保康:保康县享有“牡丹故里”美誉。境内生长的野生牡丹约有10万株。在这里,不必入园,随处可见风姿绰约的牡丹花。

3.牡丹特产

襄阳牡丹画非常有名。

“襄阳牡丹画法”是襄阳市的一项传统绘画技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种画法以牡丹为主题,融合了襄阳地区的文化特色和民间艺术风格,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历史传承意义。

襄阳牡丹画法的传承人通过收徒、开班授课等方式,将这一技艺代代相传。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首席记者:李兴会

编辑:李潇凝 | 校对:李兴会

责编:徐勇 | 审核:张伟

登录汉水襄阳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