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四月的春风拂过北邙,洛阳城便成了牡丹的海洋。
4月1日,第42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盛情开幕。此时此刻,万亩牡丹染翠流香,牡丹市集满目琳琅,引得八方游人纵情徜徉、流连忘返。
一花一世界,一城一天堂。千年前,以洛阳西苑第一株牡丹为滥觞,从“独立人间第一香”,到“一城之人皆若狂”,再到“花开时节动京城”,数不清的诗词歌赋,托举洛阳牡丹国色天香的高度。如今,满怀对盛世的神往、对幸福的期许、对文化的共情,洛阳以“花YOUNG洛阳城”为轴,翩然摊开倾城花事、百业芳华的绝美画卷,演绎“一朵牡丹、一座城市、一片产业”交相辉映的佳话。
一朵牡丹的煌煌国色
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
这几天,在洛阳王城公园,去年曾火爆全国的全球唯一一株“金丝贯顶”,被慕名而来的游客所簇拥。风起处,蓝白纱幔翩跹,风铃铃声悠扬,这株独守半世纪的国色珍奇,风姿绰约、仙姿优雅。
洛阳牡丹之绝,首在千载风华凝就的稀世名品。今年,从首个太空黑牡丹“翰墨丹青”,到中原地区开花最晚的“夏日玫瑰”,从近乎绝迹的“花后”魏紫,到争奇斗艳的“九色牡丹”,一个个稀世精品在洛阳各大牡丹园亮相,让“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变得具象而生动。
绝代国色,源自育种技术的扎实根基。近年来,洛阳依托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牡丹基因库推动科学育种,9大色系泼染洛城,1400多个品种各领风骚,每年有90万盆牡丹、1650万枝鲜切花走俏全国乃至全球。从APEC北京峰会到G20杭州峰会,从“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到“上合峰会”,洛阳牡丹一次次亮相国内外重要场合。昔日刘禹锡笔下“动京城”的盛世盛景,今日已成“遍天下”的全球狂欢!
一座城市的步步生花
红绿灯牡丹含羞明灭,电单车尾灯暗藏芬芳。四月的洛阳,牡丹早已不是草木,而是镌刻在一街一巷的城市心跳。
今年牡丹文化节,洛阳按照“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的新文旅理念,推出牡丹赏鉴、汉服体验、宫廷御宴、博物馆探秘等10项主体活动、35项联动活动,邀请游客共赴一场春日的“花之约”。
在“汉服打卡圣地”洛邑古城,八位牡丹仙君NPC身着牡丹汉服亮相巡游,勾勒出“肉红秾艳”的国色气象;在中国首个牡丹专题博物馆——洛阳牡丹博物馆,触碰大数据柱的刹那,缤纷牡丹色系如星河倾泻,游客得以亲手解锁《洛阳牡丹记》的历史密码;在曾经的隋唐皇家池苑九洲池,“夜赏牡丹”与“夜游九洲”相得益彰,暖黄灯晕染下,牡丹红艳似火,重现诗人笔下的“天香夜染衣”……
一场新文旅的生动实践,让千年牡丹浸润“十三朝”的烟火与风雅,演绎步步生花的行走诗篇。
一片产业的欣欣向荣
当洛阳牡丹与产业相生,一花绽、百业荣。
这些年,洛阳深入挖掘牡丹文化内涵,拉长牡丹产业链条,“洛阳牡丹”品牌持续叫响。
眼下,龙门古街牡丹市集游人如织。非遗手作、牡丹衍生品、牡丹美食悉数登场、洋洋大观。牡丹瓷将唐风宋韵凝成“永不凋零的国色”,并屡屡作为“国礼”,登上大国外交的舞台;牡丹全花茶坠入琉璃盏,如贵妃出浴般舒展腰肢,每一口皆是“舌尖上的盛唐”;分子萃取术雕琢下,牡丹籽油如琥珀般流淌,滋养“国色肌理”……庐舍那大佛的微笑下,洛阳牡丹产业风采绽放。
当下,洛阳牡丹 “入馔”“入饮”“入妆”“入画”,开发出4大类型产品340多种深加工产品,牡丹产业总产值超10亿元,绽放出绚丽的富民之花。
灼灼其华,芬芳千年。洛阳牡丹,是千百年铭刻的诗行,也是新时代流淌的华章。
但,正如网友所说,“一万句关于洛阳牡丹的讲述,都不及亲眼一睹其芳华”!
来洛阳吧,在和煦春风里,看国色如何倾国倾城,看盛世如何落笔成花!
【新闻延伸】
1.牡丹诗词摘录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2.主要牡丹观赏园
王城公园:首届牡丹花会举办地,以“金丝贯顶”等网红品种著称。
中国国花园:涵盖早中晚花期,设有“姚黄阁”“二乔亭”等经典观赏点。
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含千姿牡丹园、九色台等景点,主打“银丝贯顶”“二乔”等稀有品种。
国家牡丹园:拥有国家级牡丹基因库,包括“魏紫”等珍品。
国际牡丹园:以晚花品种和航天育种为亮点,如太空黑牡丹“翰墨丹青”等。
神州牡丹园:盛唐建筑风格,山水园林景观,名贵品种包括“黄冠”“豆绿”“乌金耀辉”等。
3.部分牡丹特产
洛阳牡丹瓷:以洛阳唐三彩技艺为基础,将牡丹造型融入瓷器,形成“瓷上生花”的独特艺术形式,被称为“永不凋谢的牡丹”。洛阳牡丹瓷作为国礼已先后被外交部赠送给100多个国家的贵宾,成为中国对外友好交往的一张名片。
平乐牡丹画:发源于“中国牡丹画第一村”——洛阳市孟津区平乐村。以中国传统写意绘画技法为主,花朵雍容艳丽,枝叶生动洒脱,远望有气势,近看透笔墨。
牡丹全花茶:以低温烘焙或冻干工艺维持花朵形态,冲泡后复现绽放效果,最大程度保留洛阳牡丹的色、香、味,给人以视觉与味觉双重享受。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洛报融媒记者 张锐鑫
编辑:李潇凝 | 校对:李兴会
责编:徐勇 | 审核: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