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城市党媒记者齐聚襄阳尧治河村,探寻该村从荒芜矿区到“中国山区幸福村”的蝶变之路。这个曾经以矿石开采为生的小村庄,以矿山转型为笔,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答卷,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
尧治河村的蝶变,是一场生态觉醒与创新驱动的双重革命。曾经的废弃矿区,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完成华丽转身:深山矿洞化为景区,恒温巷道里酿出美酒,矿渣荒坡上建起民宿。村民通过“矿洞+电商+餐饮”的经营模式实现增收,家庭年收入突破50万元。这些实践证明,生态资源的转化并非舍弃发展,而是以绿色动能开辟新赛道,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这更是一场精神与文化的深度重塑。村党委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通过修订《村民自治章程》、设立生态管护岗,将森林覆盖率提升至95%,负氧离子浓度达到世卫标准的5倍。同时,“一村十馆”工程让历史与文明在乡村扎根:磷矿博物馆、农耕文化馆不仅留存了乡愁记忆,更成为文旅融合的载体;“复兴之路”党建研学基地,让红色基因在生态发展中赓续传承。
当15所高校将这里列为思政基地,当4.5亿元年利税反哺生态建设,尧治河村的转型奇迹已升华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鲜活教材。这片山水之间,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答卷。
尧治河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态保护不是发展的负担,而是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产业支撑,更需文化铸魂。这一范本为全国践行“两山”理念提供了重要启示:以生态为基、以文化为魂、以党建为引领,方能在绿水青山间走出一条永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董子川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