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 [id] => 598095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矿山变“金山” , 创新路自宽!全国城市党媒到这个小山村探寻“幸福密码” [editor] => 廖双来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25-04-01 22:27:04 [published] => 2025-04-01 22:27:04 [modified] => 2025-04-02 09:17:19 [digg] => 8 [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5 [recommend]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copyright] => 1 [sort] => 0 [origin] => 0 [syscomments] => 0 [main_category] => 1030 [flow_step] => 0 [flow_id] => 0 [flow_index] => [gzh_account_id] => 327 [gzh_account_name] => 汉水襄阳 [short_title] => [virtual_shares] => 0 [content] =>

3月26日至28日,来自全国14个省(区、市)的100多名城市党媒记者,齐聚全国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保康县尧治河村。参加城市党媒“‘两山’新画卷 幸福尧治河”新闻采风活动,开启了一场矿山如何变成“金山”、青山如何成为幸福靠山的探访之旅。

矿洞里的风景:从废墟到财富的裂变

100多名党媒记者踏进尧治河村老屋沟矿区生态修复点,眼前的景象颠覆了想象:曾被矿渣覆盖的山坡上,一排排民宿整齐排列,成片的绿树随风轻摇;山腰废弃矿洞入口处,一个个高大的泥陶酒罐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利用废弃矿洞打造的三界洞天景区,宛如通向奇异世界的时空隧道……

“这哪里像矿区?分明是科幻片现场!”人群中,《开封日报》记者张东伟举起相机的手悬在半空,禁不住发出感叹声。此刻,这座曾因艰苦创业兴村、因生态转型闻名的小山村,正用一场“矿洞七十二变”的生态魔术,向全国媒体展示“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顺着一排排霓虹灯装饰成的时空隧道进入三界洞天景区,科技感扑面而来。矿道拐弯处,全息投影的盘古挥斧劈开混沌、夸父逐日的脚步震得岩壁微颤。“声浪是矿洞天然混响,湿度恒定85%,连特效成本都省了。”导游话音刚落,《新华日报》记者陈雨薇的手机闪光灯已亮:“矿洞+神话+科技,有创意!”

尧治河村党委委员、尧神公司经理章治兰介绍说,三界洞天景区是利用废弃矿道打造的世界首个矿洞探险神话旅游主题景区,也是国内首家矿洞探险人文景观。矿洞景区约1.8万平方米,全长2.7公里,再现了盘古开天辟地等50多个中国神话故事以及民间传说场景。

地下长廊书写绿色传奇,让记者们印象深刻。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常静表示:“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展示三界洞天的传奇色彩,让我们体验了传统文化和神话故事的完美融合。”

三界洞天景区右侧的矿洞里,景象再度切换:恒温18℃的废弃矿洞变身为香菇养殖基地,30万棒食用菌在矿洞两侧舒展“身姿”。

“矿洞恒温恒湿,种香菇不用大棚,产品供不应求。目前村里准备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尧治河村讲解员褚艳丽自豪地讲。

最让采风团记者称奇的是,酒香弥漫的“地心酒窖”。3000个陶坛沿矿道蜿蜒排列,坛身凝结的水珠在手机灯光下泛着微光。

尧治河洞藏酒业公司负责人王钢一只手举着陶罐酒瓶,满满地倒出一杯酒递给记者品尝,淳厚酱香瞬间填满矿洞。王钢说,矿道内天然形成的恒温恒湿环境,为酒体陈化提供了绝佳条件。“洞藏一年抵地上存放三年。”

“现在矿洞里变景区、种菌菇、发展洞藏酒,废弃矿洞成了‘金饭碗’!”尧治河村民李泽兰向记者介绍,随着游客的增多,家里人通过“矿洞+电商+餐饮”模式家庭年收入超过50万元,言语间流露出满满幸福感。

为了让“两山”理念落地生根,尧治河村先后关闭15个露天采矿点、8家矿粉厂,累计投入近3亿元,实施水土治理、植被恢复和植树造林,生态恢复率达96%,森林覆盖率达95%,负氧离子浓度达世卫标准5倍,成为天然氧吧。

一村十馆:在历史褶皱里打捞精神密码

在尧治河村史馆,一幅幅老照片记录着山村的沧桑巨变。1988年,孙开林带领村民劈山修路、炸石开矿,用艰苦奋斗的精神摆脱贫困;2010年后,尧治河村党委果断转型,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把山区建成度假区、矿区建成度假区、老百姓生活区建成度假区”的三区融合发展战略写入《村民自治章程》。

“红色基因始终是尧治河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尧治河村党委委员、党政办主任吕泳和指着村史馆里20多项国家级荣誉牌匾介绍。

得知尧治河村将文化传承作为首要战略,历时10多年先后建起了中国磷矿博物馆、农耕文化博物馆、水电博物馆、尧文化体验馆等10个文化场馆后,贵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周重新竖起大拇指:“令人震撼。”

中国磷矿博物馆内,模拟矿洞再现开采场景,3D影片呈现磷矿亿年形成过程。农耕文化博物馆里,古代农耕场景、私塾、婚俗、药房以及铁匠铺、织布坊等传统手工业以及现代新农村发展成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城市党报研究》杂志社主编林洁洁说:“‘一村十馆’文化工程,不仅弘扬和保护了文化遗产,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还有力推动了文旅融合与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202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实现利税4.5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9万元,15所高校将这里列为思政实践基地。

夜幕降临时,尧帝大舞台锣鼓震天,村民自编的《尧治河的神话》精彩上演,“中国山区幸福村,尧治河真把日子过成了诗。”商丘日报社记者郭跃旗颇有感触地说。

复兴之路:在尧治河的山水间聆听百年党史回响

采风团成员乘车从尧治河度假酒店出发,一段蜿蜒曲折的山间公路正式化身为一部生动鲜活的“党史教科书”。这里是由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心策划、尧治河村全力打造的复兴之路党建研学教育基地。

这条总长12公里的道路宛如一条红色飘带,将嘉兴红船、古田会议“红军食堂”、遵义会议旧址等一个个承载着中国共产党辉煌历史的重要节点串联起来,让人们在行走间就能穿越时空,感受百年党史的波澜壮阔。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介绍说,尧治河村从一个贫困落后的高寒山村,发展成为如今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其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奋斗精神的史诗。

这里不仅是湖北省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还是全省首家村级“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经过近3年的努力,武汉科技大学的专家团队与尧治河村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巧妙地将党建馆、道路馆、强军馆、奋斗馆、理论馆、新时代馆等六大馆和十多处红色纪念地微缩景观布置在山间公路两侧。

“太震撼了!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湖北广播电视台记者胡夏颖称赞道。沿着复兴之路缓缓前行,人们可以看到嘉兴南湖上的红船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故事;古田会议的会场里,“红军食堂”的炊烟袅袅升起,让人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艰苦与乐观……

站在“复兴之路”的起点,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党员生活》杂志社副社长李新龙感慨地说,这条“高山岭上的红飘带”,不仅是一条学习党史的教育之路,更是一条传承红色基因、激励人们奋勇前行的精神之路。

(汉水襄评)

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范本

近日,全国城市党媒记者齐聚襄阳尧治河村,见证了一场从荒芜矿区到“中国山区幸福村”的生态奇迹。这个曾经以矿石开采为生的小村庄,以矿山转型为笔,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答卷,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

尧治河村的蜕变,是一场生态觉醒与创新驱动的双重革命。曾经的废弃矿区,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完成华丽转身:深山矿洞化为景区,恒温巷道酿出美酒,矿渣荒坡建起民宿。村民通过“矿洞+电商+餐饮”模式实现增收,家庭年收入突破50万元。这些实践证明,生态资源的转化并非舍弃发展,而是以绿色动能开辟新赛道,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这更是一场精神与文化的深度重塑。村党委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通过修订《村民自治章程》、设立生态管护岗,将森林覆盖率提升至95%,负氧离子浓度达到世卫标准的5倍。同时,“一村十馆”工程让历史与文明在乡村扎根:磷矿博物馆、农耕文化馆不仅留存了乡愁记忆,更成为文旅融合的载体;“复兴之路”党建研学基地,则将百年党史融入山水之间,让红色基因在生态发展中赓续传承。

当15所高校将这里列为思政基地,当4.5亿元年利税反哺生态建设,尧治河村的转型奇迹已升华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鲜活教材。这片山水之间,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答卷。

尧治河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态保护不是发展的负担,而是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产业支撑,更需文化铸魂。这一范本为全国践行“两山”理念提供了重要启示:以生态为基、以文化为魂、以党建为引领,方能在绿水青山间走出一条永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全媒体记者:魏遵明,廖双来,周建春

编辑:刘惠 |  校对:刘惠

审核:廖双来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banner] => Array ( ) [description] => [thumb]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a/10125/202504/591b5e4d18e9f6bc4c12fd461fa971a9.jpg [id] => 3512146 [ratio] => 0.67 ) [url] => http://xiangyang.cjyun.org/p/598095.html [wapurl] => http://m-xiangyang.cjyun.org/p/598095.html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gallery] => Array ( ) [galleries] => Array ( ) [menu] => 0 [authors] => [author] => [terms] => Array ( [4] => Array ( [0] => 襄阳融媒体中心 ) [1] => ) [thumbs] => Array ( [0]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a/10125/202504/591b5e4d18e9f6bc4c12fd461fa971a9.jpg [id] => 3512146 [ratio] => 0.67 ) ) [oldpv] => 2508 [all_pv] => 0 ) 1

矿山变“金山” , 创新路自宽!全国城市党媒到这个小山村探寻“幸福密码”

©原创   2025-04-01 22:27  

3月26日至28日,来自全国14个省(区、市)的100多名城市党媒记者,齐聚全国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保康县尧治河村。参加城市党媒“‘两山’新画卷 幸福尧治河”新闻采风活动,开启了一场矿山如何变成“金山”、青山如何成为幸福靠山的探访之旅。

矿洞里的风景:从废墟到财富的裂变

100多名党媒记者踏进尧治河村老屋沟矿区生态修复点,眼前的景象颠覆了想象:曾被矿渣覆盖的山坡上,一排排民宿整齐排列,成片的绿树随风轻摇;山腰废弃矿洞入口处,一个个高大的泥陶酒罐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利用废弃矿洞打造的三界洞天景区,宛如通向奇异世界的时空隧道……

“这哪里像矿区?分明是科幻片现场!”人群中,《开封日报》记者张东伟举起相机的手悬在半空,禁不住发出感叹声。此刻,这座曾因艰苦创业兴村、因生态转型闻名的小山村,正用一场“矿洞七十二变”的生态魔术,向全国媒体展示“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顺着一排排霓虹灯装饰成的时空隧道进入三界洞天景区,科技感扑面而来。矿道拐弯处,全息投影的盘古挥斧劈开混沌、夸父逐日的脚步震得岩壁微颤。“声浪是矿洞天然混响,湿度恒定85%,连特效成本都省了。”导游话音刚落,《新华日报》记者陈雨薇的手机闪光灯已亮:“矿洞+神话+科技,有创意!”

尧治河村党委委员、尧神公司经理章治兰介绍说,三界洞天景区是利用废弃矿道打造的世界首个矿洞探险神话旅游主题景区,也是国内首家矿洞探险人文景观。矿洞景区约1.8万平方米,全长2.7公里,再现了盘古开天辟地等50多个中国神话故事以及民间传说场景。

地下长廊书写绿色传奇,让记者们印象深刻。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常静表示:“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展示三界洞天的传奇色彩,让我们体验了传统文化和神话故事的完美融合。”

三界洞天景区右侧的矿洞里,景象再度切换:恒温18℃的废弃矿洞变身为香菇养殖基地,30万棒食用菌在矿洞两侧舒展“身姿”。

“矿洞恒温恒湿,种香菇不用大棚,产品供不应求。目前村里准备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尧治河村讲解员褚艳丽自豪地讲。

最让采风团记者称奇的是,酒香弥漫的“地心酒窖”。3000个陶坛沿矿道蜿蜒排列,坛身凝结的水珠在手机灯光下泛着微光。

尧治河洞藏酒业公司负责人王钢一只手举着陶罐酒瓶,满满地倒出一杯酒递给记者品尝,淳厚酱香瞬间填满矿洞。王钢说,矿道内天然形成的恒温恒湿环境,为酒体陈化提供了绝佳条件。“洞藏一年抵地上存放三年。”

“现在矿洞里变景区、种菌菇、发展洞藏酒,废弃矿洞成了‘金饭碗’!”尧治河村民李泽兰向记者介绍,随着游客的增多,家里人通过“矿洞+电商+餐饮”模式家庭年收入超过50万元,言语间流露出满满幸福感。

为了让“两山”理念落地生根,尧治河村先后关闭15个露天采矿点、8家矿粉厂,累计投入近3亿元,实施水土治理、植被恢复和植树造林,生态恢复率达96%,森林覆盖率达95%,负氧离子浓度达世卫标准5倍,成为天然氧吧。

一村十馆:在历史褶皱里打捞精神密码

在尧治河村史馆,一幅幅老照片记录着山村的沧桑巨变。1988年,孙开林带领村民劈山修路、炸石开矿,用艰苦奋斗的精神摆脱贫困;2010年后,尧治河村党委果断转型,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把山区建成度假区、矿区建成度假区、老百姓生活区建成度假区”的三区融合发展战略写入《村民自治章程》。

“红色基因始终是尧治河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尧治河村党委委员、党政办主任吕泳和指着村史馆里20多项国家级荣誉牌匾介绍。

得知尧治河村将文化传承作为首要战略,历时10多年先后建起了中国磷矿博物馆、农耕文化博物馆、水电博物馆、尧文化体验馆等10个文化场馆后,贵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周重新竖起大拇指:“令人震撼。”

中国磷矿博物馆内,模拟矿洞再现开采场景,3D影片呈现磷矿亿年形成过程。农耕文化博物馆里,古代农耕场景、私塾、婚俗、药房以及铁匠铺、织布坊等传统手工业以及现代新农村发展成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城市党报研究》杂志社主编林洁洁说:“‘一村十馆’文化工程,不仅弘扬和保护了文化遗产,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还有力推动了文旅融合与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202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实现利税4.5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9万元,15所高校将这里列为思政实践基地。

夜幕降临时,尧帝大舞台锣鼓震天,村民自编的《尧治河的神话》精彩上演,“中国山区幸福村,尧治河真把日子过成了诗。”商丘日报社记者郭跃旗颇有感触地说。

复兴之路:在尧治河的山水间聆听百年党史回响

采风团成员乘车从尧治河度假酒店出发,一段蜿蜒曲折的山间公路正式化身为一部生动鲜活的“党史教科书”。这里是由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心策划、尧治河村全力打造的复兴之路党建研学教育基地。

这条总长12公里的道路宛如一条红色飘带,将嘉兴红船、古田会议“红军食堂”、遵义会议旧址等一个个承载着中国共产党辉煌历史的重要节点串联起来,让人们在行走间就能穿越时空,感受百年党史的波澜壮阔。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介绍说,尧治河村从一个贫困落后的高寒山村,发展成为如今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其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奋斗精神的史诗。

这里不仅是湖北省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还是全省首家村级“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经过近3年的努力,武汉科技大学的专家团队与尧治河村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巧妙地将党建馆、道路馆、强军馆、奋斗馆、理论馆、新时代馆等六大馆和十多处红色纪念地微缩景观布置在山间公路两侧。

“太震撼了!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湖北广播电视台记者胡夏颖称赞道。沿着复兴之路缓缓前行,人们可以看到嘉兴南湖上的红船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故事;古田会议的会场里,“红军食堂”的炊烟袅袅升起,让人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艰苦与乐观……

站在“复兴之路”的起点,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党员生活》杂志社副社长李新龙感慨地说,这条“高山岭上的红飘带”,不仅是一条学习党史的教育之路,更是一条传承红色基因、激励人们奋勇前行的精神之路。

(汉水襄评)

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范本

近日,全国城市党媒记者齐聚襄阳尧治河村,见证了一场从荒芜矿区到“中国山区幸福村”的生态奇迹。这个曾经以矿石开采为生的小村庄,以矿山转型为笔,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答卷,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

尧治河村的蜕变,是一场生态觉醒与创新驱动的双重革命。曾经的废弃矿区,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完成华丽转身:深山矿洞化为景区,恒温巷道酿出美酒,矿渣荒坡建起民宿。村民通过“矿洞+电商+餐饮”模式实现增收,家庭年收入突破50万元。这些实践证明,生态资源的转化并非舍弃发展,而是以绿色动能开辟新赛道,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这更是一场精神与文化的深度重塑。村党委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通过修订《村民自治章程》、设立生态管护岗,将森林覆盖率提升至95%,负氧离子浓度达到世卫标准的5倍。同时,“一村十馆”工程让历史与文明在乡村扎根:磷矿博物馆、农耕文化馆不仅留存了乡愁记忆,更成为文旅融合的载体;“复兴之路”党建研学基地,则将百年党史融入山水之间,让红色基因在生态发展中赓续传承。

当15所高校将这里列为思政基地,当4.5亿元年利税反哺生态建设,尧治河村的转型奇迹已升华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鲜活教材。这片山水之间,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答卷。

尧治河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态保护不是发展的负担,而是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产业支撑,更需文化铸魂。这一范本为全国践行“两山”理念提供了重要启示:以生态为基、以文化为魂、以党建为引领,方能在绿水青山间走出一条永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全媒体记者:魏遵明,廖双来,周建春

编辑:刘惠 |  校对:刘惠

审核:廖双来

登录汉水襄阳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