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中农业大学科研人员在湖北谷城县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唇形科铃子香属的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谷城铃子香。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铃子香属成员组成,也提供了优良的铃子香属野生花卉种质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植物纲要》。
图为谷城铃子香
新物种以其模式标本采集地“谷城”命名,是首次以“谷城”命名的植物新物种。谷城铃子香为半灌木,高约1-2米。茎圆柱形,具条纹,多分枝,密被白色硬毛,青绿色或紫红色。
其紫红色花朵尤为醒目,聚伞状花序。花期为9月-10月,分布于谷城县及神农架林区海拔570米左右的山谷及具有湿润肥沃土壤的灌丛中。铃子香属隶属于唇形科,是多年生草本至灌木,为东亚特有属,包含14个种及2个变种,其中11种为中国特有种。铃子香属植物大多花色艳丽,枝繁叶茂,且蘖能力强,较耐修剪整形,是良好的园林绿化植物。新发现的谷城铃子香可以从叶型、株高、生活型、花色等形态特征与铃子香属其他种类综合明显区分开,并有独立的分布区。
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地处鄂豫陕渝交界,是一座拥有2800余年的历史古城,素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称号,自古为“七省通衢”“南船北马”枢纽,历代兵家必争,是楚文化、汉水文化重要发源地。
你知道吗
以襄阳地名、人名
来命名的新物种
还有不少呢
甚至在火星,也有“襄阳”的踪迹
一起来看——
南漳发现新物种襄楚龙
为全球最早的肿肋龙
2023年9月12日,据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消息,由中国科研人员主导的一项古生物学研究最新显示,一个全新的物种——襄楚龙,在湖北南漳被发现。该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著名生态与演化期刊《BMC Ecology and Evolution》上发表。新发现的襄楚龙进一步说明了荆楚地区可能是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的发祥地。南漳县是早三叠世(距今约2.48亿年)南漳-远安动物群的主要产地。由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牵头的南漳-远安动物群研究团队在南漳县新发现了两件保存较完整的史前海生爬行动物化石。通过研究发现,它们不仅为始鳍龙类的新物种,而且是全球最早的肿肋龙。据史料考证,隶属于襄阳市的南漳县是楚国文化的发祥地。为了纪念它的历史意义,研究团队将这个新物种命名为襄楚龙(Chusaurus xiangensis)。
大头菜里发现了新物种
以“襄阳”命名
2019年,湖北文理学院一支研究团队,就从襄阳大头菜中发现了一种新物种,并以“襄阳”命名登上了国际学术杂志,这在襄阳历史上还是首次。
2019年,国际期刊《国际系统与进化微生物学杂志》刊发了湖北文理学院研究团队的一篇论文,《一株分离自大头菜酱液且能利用木糖的襄阳耐盐担子酵母新属新种》。论文报道了湖北文理学院食品科学技术与化学工程学院传统发酵食品团队,从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襄阳大头菜中分离且以“襄阳”命名的一株酵母新属新种——襄阳耐盐担子酵母。
湖北文理学院传统发酵食品学术方向带头人郭壮博士表示,这是湖北文理学院立足襄阳地方特色,首次从襄阳发酵食品中间分离出来并且命名的这样一种新的物钟,这个也是襄阳历史上首次以襄阳命名的新物种。
而新物种的发现,除了对缩短大头菜腌制时间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外,也为湖北文理学院传统食品发酵的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方向。
五道峡自然保护区发现新物种
专家命名“保康凤仙花”
2017年8月29日,记者从保康县五道峡管理局了解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博士李新伟在保康县五道峡自然保护区发现一隶属于凤仙花科凤仙花属的植物新物种,为其命名“保康凤仙花”,经国际著名植物学期刊《芬兰植物学报》发表相关论文后,该物种被全球生物物种名录收录。这意味着以保康命名的物种又增加了一种。
李新伟博士长期从事种子植物分类学研究,近年来,他多次到五道峡自然保护区考察野生植物资源。2015年,他在该自然保护区的大水林场发现了一种面积上百亩、数量约几十万株且形态独特的凤仙花。
经详尽记录,并采回标本深入研究,李新伟确定在此发现的凤仙花是一个新种。“保康凤仙花”花大而美丽,花瓣呈淡紫蓝色,与顶喙凤仙花、大鼻凤仙花相似,但本种旗瓣的中肋背面有明显的突起,翼瓣上部裂片较宽,蒴果较长。植物模式标本已存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据悉,此前以保康命名的植物有保康报春、保康动蕊花、保康牡丹三种。
蝴蝶界新发现
以襄阳人命名
2023年9月10日,记者了解到,一篇来自中国人研究蝴蝶的专业论文在德国鳞翅目专业杂志《Atalanta》上发表,文中详细介绍了灰翅串珠环蝶周氏亚种的发现经过。该蝴蝶亚种是以它的发现者、襄阳人周斌的姓氏命名的。
这意味着周斌的新发现以及跟他合作的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认可。👍
德国鳞翅目专业杂志《Atalanta》截图
周斌,在襄阳的“虫”友圈,颇有名气,他好奇心强,从小喜欢昆虫,喜欢自然。2014年,周斌认识了同为“虫迷”的叶茂。
蝴蝶被誉为“会飞的花朵”,由于其美丽的外观而受到关注,一直以来都是昆虫分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同时,蝴蝶也是生态保护研究中的重要对象,在环境指示等生态学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过近10年的努力,周斌分类统计和考察记录显示,襄阳地区现已发现蝴蝶370多种,比现有资料上记载的还多170多种。
灰翅串珠环蝶周氏亚种是如何发现的呢?
周斌说,这完全像一个“捡漏”行为。2018年夏天,叶茂云南找虫,帮周斌带回一些蝴蝶,周斌发现有两只被初步鉴定为“灰翅串珠环蝶”的蝴蝶跟襄阳本地的同种类虽有相似之处,但从翅膀斑纹、生活环境等方面看又有很大区别。
这引起了周斌的兴趣。他大量查找资料,首先认定就是灰翅串珠环蝶,但与现生种类有明显区别。这会不会是灰翅串珠环蝶的一个从未被发现的新亚种呢?
周斌将自己的猜测告诉了远在山东一所高校的合作教授。最终鉴定结果出来了:确定是灰翅串珠环蝶的一个新亚种。
从此,蝴蝶家族中多了一个用襄阳人的姓氏命名的新种类,而周斌是襄阳第一人。
宜城市郑集镇作为襄阳标识
被永久刻印在火星大地
2023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同时发布了火星22个地理实体分布图。科学研究团队通过火星高分影像,识别了着陆点附近大量的地理实体,国际天文联合会根据相关规则,将其中的22个地理实体,以中国人口数小于10万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加以命名,将中国标识永久刻印在火星大地。
其中
有宜城市郑集镇
👇
宜城市郑集镇
为战国时楚国皇城城址所在地
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楚皇城城址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城之一,于1956年被调查发现,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楚皇城城址保护标志牌
楚皇城城址位于宜城市郑集镇皇城村。城址平面呈一规则长方形,面积约2.2平方公里。城址采用大小两城套筑,现存有城门、跑马堤、晒金坡等遗迹。
楚皇城城址全貌
城址内的地下遗物十分丰富,近年来出土的有西周晚期的铜方壶,东周时期的大型铜车、嵌玉片的鳖形带钩,还有铜鼎、蚁鼻钱、金币“郢爱”以及陶鬲、陶鼎等。这些精美绝伦的历史文物,既向今人展示了古代楚民的聪明智慧,同时又是研究楚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楚皇城西城垣附近陈列馆现状鸟瞰(西南—东北)
是不是奇奇怪怪的知识又增长了一些!
近年来
多个新物种相继在襄阳被发现
这一成果有力印证了
襄阳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文化底蕴极其深厚
从生物多样性来看,新物种的现身,表明襄阳拥有丰富且稳定的生态系统,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得到妥善保护,为各类生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同时,襄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长期以来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种古老的生态智慧深深融入地域文化之中。
如今新物种不断涌现
不仅彰显了生态环境的改善
更延续了襄阳人与自然
和谐共处的文化脉络
成为这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动例证
来源:汉水襄阳综合
编辑:彭梦迪
审核:汪锐 曲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