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将罗忠毅
“11部委联合表彰,全国只有100个人获得过这个荣誉,其中一个人是我们襄阳人,而他的家就在你们学校旁边……”
清明将至,3月28日,襄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市革命烈士纪念馆举办了一场“清明忆峥嵘,老兵话传承”的主题宣讲活动,襄阳市老兵宣讲团成员、有“党史爷爷”之称的梁发双受邀为荆州街小学的学生们开展了一堂思政课。
他的演讲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幽默风趣,学生们在他的引导下,穿越回80多年前的硝烟里。
梁发双(中)在讲课
学校隔壁的巷子里藏着“国家记忆”
开课伊始,听说自己学校附近有这样一位大英雄,孩子们立刻就竖起了耳朵。
荆州街小学的操场和管家巷的直线距离不足百米,而在两者之间,还有一条巷子,名为二郎庙巷(原名二郎庙街)。这里走出过一位新四军高级将领,他叫罗忠毅。
根据梁发双讲述,罗忠毅原名罗宗愚,抗战爆发后,他投身军旅,并改名明志。1931年,罗忠毅率部参加宁都起义加入红五军团。因为有勇有谋,战功赫赫,一路升任至新四军第6师参谋长兼16旅旅长。尤其是他指挥的黄金山三战三捷,歼灭、击溃日军11个营,俘虏500余人,缴获大量军事物资,扭转了皖南事变后茅山地区的危机局面。
1941年11月28日,日军偷袭新四军第16旅旅部、苏南区委、溧阳县委和县政府驻地。罗忠毅作为当地最高将领,原本可以撤退,但看到敌人20倍的兵力,自知此战有死无生,于是坚持殿后,将生的希望留给战友。
最终,他们打退日军10余次进攻,成功掩护1000余名新四军指战员和地方干部转移,但罗忠毅等270余名指战员牺牲于此。
“罗忠毅是新四军在对日直接作战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军事将领,也是从襄阳走出去的牺牲职务最高的抗日将领。”梁发双说。
罗忠毅牺牲后,新四军全军通电悼念;2009年,罗忠毅被11部委联合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被民政部授予“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称号。
听完梁爷爷的课,荆州街小学五一班学生崔子格感叹:“原来英雄不在远方,就在每天上学的路上。”
童声里的红色传承
“襄樊战役是从1948年7月2日开始,16日晚结束,那么谁知道总攻时间是什么时候?”当梁发双问出这个问题时,记者原本以为这么细节的问题,孩子们会答不上来。
没想到荆州街小学五一班的陈嘉恩立即举手,信心十足地回答说:“是7月15日傍晚。”听到“回答正确”的肯定,周围立刻响起一阵掌声。
在接下来的互动中,同学们踊跃举手,答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展现出良好的革命历史素养。对此,陈嘉恩解释说:“学校经常组织我们参加这种红色教育活动,我平时也特别喜欢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类近代史,所以记得比较清楚。”
每一个孩子答对问题后,梁发双老人都会发给他们一个红包。记者事后向获奖者了解到,里面是一张10元面值的纸币。
梁发双告诉记者,其实这个红包有一份特别的寓意:“因为十与实谐音,所以他希望孩子们实心实意学习革命先烈的精神。10元钱虽然不多,但希望能帮他们买一本红色书籍。”
“军姿讲课”背后的精神密码
当天的课堂设在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观影堂里,孩子们坐在柔软舒适的沙发上。但记者注意到,梁发双老人始终笔挺地站立在讲台上,整整40分钟,没有一丝松动,这对于一个70岁高龄的老人来说,相当吃力。
对此,梁发双解释说:“其实我也是一个有着27年军龄的老兵,想想无数革命英烈在这里英魂常驻,想想那些已经逝去的战友,保持军姿是对他们的敬意。”
梁老17岁参军,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43岁从部队转业后,致力于党史研究,先后走访战争的幸存者、亲历者及其家属500多人,行程超过1万公里。
退休10年来,他骑自行车,搭公交,穿行在襄阳大小街道,挖掘出100多万字的社科成果。20多年来,他总共宣讲有2000多场,因此被中小学生亲切地称为“党史爷爷”。
作为老兵宣讲团成员,每一堂课梁发双都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精心准备,认真锤炼,全力以赴,这是他军旅生涯的二次延续。
据介绍,仅2023、2024年两年,全市共组织老兵宣讲活动近500场次,线上线下社会各界受众近10万人次。
“英雄不是历史课的填空题,而应该是每个人的精神坐标。”在当天活动的最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越来越多的老兵加入梁发双等人的行列中来,未来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也将以形式更新颖且接地气的方式开展红色教育活动,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襄阳篇章凝聚精神力量。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徐勇 | 通讯员:胡勇 叶静
编辑:闵佳 | 校对:杨琦
责编:李潇凝 | 审核: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