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 [id] => 590269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古山寨“活”起来 记全国首部古山寨地方性法规实施一周年 [editor] => 朱贤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25-03-02 19:47:49 [published] => 2025-03-02 19:47:49 [modified] => 2025-03-02 19:57:53 [digg] => 4 [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2 [recommend]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copyright] => 1 [sort] => 0 [origin] => 0 [syscomments] => 0 [main_category] => 1030 [thirdparty_audit] => 0 [flow_step] => 0 [flow_id] => 0 [flow_index] => [gzh_account_id] => 0 [gzh_account_name] => [short_title] => [virtual_shares] => 0 [content] =>

高山结寨,平地筑堡。在“千寨之省”湖北,荆楚山川间散落着1732处古山寨,其中以南漳县最为耀眼。

这里被誉为“中国古山寨文化之乡”“东方的马丘比丘”,现存的千余座有名称、有规模的古山寨,其中386座已被载入历史文物保护名录,以春秋寨、卧牛寨为代表的南漳山寨群不仅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入选“中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

然而,曾经的它们,却在漫长的岁月中饱经风雨侵蚀与人为破坏,面临着消逝的危机。

直到2024年3月1日,全国首部古山寨地方性法规《襄阳市古山寨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为古山寨保护掀起了新热潮。如今,立法保护一周年,南漳古山寨发生翻天覆地的新变化。

(春秋寨鸟瞰图  资料图)

保护热  志愿者专职护寨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到荆山丛林中探险,在沮漳楚水中溯溪,是户外“冒险家”高华的热爱。但从去年开始,他的旅程中新增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勘察古山寨。

“以前爬山看寨遇到搞破坏的也会管管闲事,现在成为专职志愿者,底气更足了。”高华回忆,他曾在肖堰镇峰山村国公洞偶遇过几回同一批破坏古山寨的人,这些人屡教不改,就是因为不受法律约束。自打去年实施古山寨立法保护后,这种“偶遇”没有再现。

家住李庙镇顺天寨山脚下的村民钟刚强也有同感。学习《襄阳市古山寨保护条例》后,他认识到保护“古董”的重要性,增强了使命感,也提升了警觉性。每每有人上寨他都会询问来历和目的,并关注他们上寨后的行为举止。

(户外运动爱好者在春秋寨景区打卡拍照 。刘江 摄)

去年春,钟刚强发现有人拿着金属探测仪器在寨内“寻宝”。他拍下照片向乡镇举报,很快南漳县文化市场执法大队的执法人员就赶到现场,对非法行为进行调查、处置。

据介绍,目前,南漳已形成“县有专家组、乡有文保员、村有瞭望哨”古山寨保护网络,专职志愿者从2人增长至35人。他们中有当地的村民、专业的救援团队成员,还有户外探险爱好者。大家不计报酬,活跃在各个古山寨周边,成为古山寨保护的重要力量。

南漳县文化市场执法大队中队长易茂军介绍,过去一年,县文物部门共收到群众举报破坏古山寨案件线索5起,主要是一些外地人过来蓄意“挖宝”。与立法保护前相比,线索来源更广了,本地村民破坏案少有发生,大家自觉当起了古山寨的监管员,为古山寨保护筑牢基层防护网。

修缮热  古山寨重焕风采

碑刻,如同古山寨的身份证,见证时光,叙述历史。

在东巩镇卧牛山寨脚下,随着《襄阳市古山寨保护条例》的深入人心,李勋福坚持20多年的古山寨碑刻拓印工作,终于赢得村民一致好评,并成为大伙称赞的“土专家”。

“以前大家都觉得这些碑刻是烂石头,认为我做这事没意义。”李勋福说,他始终坚信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要早保护、快修复。所以,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凛冽寒冬,他都会背着工具包,在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仔细寻找、清理每一块碑刻,然后进行拓印。

(志愿者对古山寨墙体进行修缮)

这些碑刻,有的记载了古代山寨的修建历史,有的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有的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郝少波评价:“李勋福的拓片不仅保存了碑刻的文字信息,还保留了碑刻的艺术价值。这些拓片为研究古代山寨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而在板桥镇双龙寺村,由青石构筑的樊家寨至今还保留着射击孔、巡道和垛口挡墙等遗迹,曾是村民们躲避战乱的堡垒,也是南漳县唯一的城堡式山寨。

“古山寨被立法保护以后,村民眼中的‘废石头’变成了‘金疙瘩’,都自发参与古山寨的日常管护。”双龙寺村党支部副书记赵道新说,村里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樊家寨进行修复,让古山寨重焕风采。

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去年,东巩、板桥等6个乡镇投入劳力150余人,投资500万元,积极开展古山寨保护管理。目前,南漳新发现古山寨159座,管理保护246座,抢救性修复古山寨10座。

文旅热  石寨变身“聚宝盆”

古山寨的保护与修复,不仅让这些古老的建筑重焕生机,还为当地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有力地推动了农文旅融合发展。

坐落于东巩镇鲤鱼山山脊之上的春秋寨,早已成为古山寨“活”起来的成功典范。这座集雄、奇、秀、险于一体的千年古寨,于2009年被注入招商引资的活水,率先成为南漳县首个集文物保护、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于一体的4A级旅游景区。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量突破50万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等业态增收超2000万元。

(春秋寨景区迎来众多打卡拍照。刘江 摄)

这一成功实践,不仅为南漳县386处纳入文保名录的古山寨提供了可复制的“保护性开发”模板,更探索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让沉睡的文物“开口说话”,让斑驳的石墙“讲述历史”,让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文化传承的“受益者”。

在东巩镇双坪社区,南漳县裕农菌业有限责任公司出资650多万元打造的菇文旅三产融合项目,开发建设了十姑洞风景区、铃子寨景区滑道、有机果蔬示范园等,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

在板桥镇宋家坪,红岩寨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打造,建文化长廊、修登寨步道、补寨墙寨房,成为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春节期间迎来1000多名游客打卡。

在肖堰镇、巡检镇,龙凤观寨、禹王寨、马鬃岭寨等古山寨成为客商关注的香饽饽,目前已有旅游开发公司达成合作意向,计划连片串起“古山寨——古村落——漳河大峡谷”,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据介绍,立法保护一周年以来,南漳古山寨在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从文化资源到发展优势的华丽转身。目前,南漳县正着力推进古山寨群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相关工作。

(樊家寨鸟瞰图 。资料图)

南漳县古山寨申遗办公室主任吴存文表示:“古山寨是南漳的宝贵财富,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通过立法保护和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我们不仅要让古山寨‘活’起来,还要让它们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未经同意 不得转载)

记者:朱贤 彭月娇 | 通讯员:龚良杰,闫光照

编辑:朱贤 |  校对:彭月娇

责编:刘惠 |  审核:廖双来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banner] => Array ( ) [description] => [thumb]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a/10125/202503/014edaaf5ed4188cb80cb89f4c05b704.png [id] => 3480749 [ratio] => 0.56 ) [url] => http://xiangyang.cjyun.org/p/590269.html [wapurl] => http://m-xiangyang.cjyun.org/p/590269.html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gallery] => Array ( ) [galleries] => Array ( ) [menu] => 0 [authors] => [author] => [terms] => Array ( [4] => Array ( [0] => 襄阳融媒体中心 ) [1] => ) [thumbs] => Array ( [0]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a/10125/202503/014edaaf5ed4188cb80cb89f4c05b704.png [id] => 3480749 [ratio] => 0.56 ) ) [oldpv] => 659 [all_pv] => 0 ) 1

古山寨“活”起来 记全国首部古山寨地方性法规实施一周年

©原创   2025-03-02 19:47  

高山结寨,平地筑堡。在“千寨之省”湖北,荆楚山川间散落着1732处古山寨,其中以南漳县最为耀眼。

这里被誉为“中国古山寨文化之乡”“东方的马丘比丘”,现存的千余座有名称、有规模的古山寨,其中386座已被载入历史文物保护名录,以春秋寨、卧牛寨为代表的南漳山寨群不仅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入选“中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

然而,曾经的它们,却在漫长的岁月中饱经风雨侵蚀与人为破坏,面临着消逝的危机。

直到2024年3月1日,全国首部古山寨地方性法规《襄阳市古山寨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为古山寨保护掀起了新热潮。如今,立法保护一周年,南漳古山寨发生翻天覆地的新变化。

(春秋寨鸟瞰图  资料图)

保护热  志愿者专职护寨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到荆山丛林中探险,在沮漳楚水中溯溪,是户外“冒险家”高华的热爱。但从去年开始,他的旅程中新增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勘察古山寨。

“以前爬山看寨遇到搞破坏的也会管管闲事,现在成为专职志愿者,底气更足了。”高华回忆,他曾在肖堰镇峰山村国公洞偶遇过几回同一批破坏古山寨的人,这些人屡教不改,就是因为不受法律约束。自打去年实施古山寨立法保护后,这种“偶遇”没有再现。

家住李庙镇顺天寨山脚下的村民钟刚强也有同感。学习《襄阳市古山寨保护条例》后,他认识到保护“古董”的重要性,增强了使命感,也提升了警觉性。每每有人上寨他都会询问来历和目的,并关注他们上寨后的行为举止。

(户外运动爱好者在春秋寨景区打卡拍照 。刘江 摄)

去年春,钟刚强发现有人拿着金属探测仪器在寨内“寻宝”。他拍下照片向乡镇举报,很快南漳县文化市场执法大队的执法人员就赶到现场,对非法行为进行调查、处置。

据介绍,目前,南漳已形成“县有专家组、乡有文保员、村有瞭望哨”古山寨保护网络,专职志愿者从2人增长至35人。他们中有当地的村民、专业的救援团队成员,还有户外探险爱好者。大家不计报酬,活跃在各个古山寨周边,成为古山寨保护的重要力量。

南漳县文化市场执法大队中队长易茂军介绍,过去一年,县文物部门共收到群众举报破坏古山寨案件线索5起,主要是一些外地人过来蓄意“挖宝”。与立法保护前相比,线索来源更广了,本地村民破坏案少有发生,大家自觉当起了古山寨的监管员,为古山寨保护筑牢基层防护网。

修缮热  古山寨重焕风采

碑刻,如同古山寨的身份证,见证时光,叙述历史。

在东巩镇卧牛山寨脚下,随着《襄阳市古山寨保护条例》的深入人心,李勋福坚持20多年的古山寨碑刻拓印工作,终于赢得村民一致好评,并成为大伙称赞的“土专家”。

“以前大家都觉得这些碑刻是烂石头,认为我做这事没意义。”李勋福说,他始终坚信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要早保护、快修复。所以,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凛冽寒冬,他都会背着工具包,在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仔细寻找、清理每一块碑刻,然后进行拓印。

(志愿者对古山寨墙体进行修缮)

这些碑刻,有的记载了古代山寨的修建历史,有的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有的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郝少波评价:“李勋福的拓片不仅保存了碑刻的文字信息,还保留了碑刻的艺术价值。这些拓片为研究古代山寨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而在板桥镇双龙寺村,由青石构筑的樊家寨至今还保留着射击孔、巡道和垛口挡墙等遗迹,曾是村民们躲避战乱的堡垒,也是南漳县唯一的城堡式山寨。

“古山寨被立法保护以后,村民眼中的‘废石头’变成了‘金疙瘩’,都自发参与古山寨的日常管护。”双龙寺村党支部副书记赵道新说,村里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樊家寨进行修复,让古山寨重焕风采。

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去年,东巩、板桥等6个乡镇投入劳力150余人,投资500万元,积极开展古山寨保护管理。目前,南漳新发现古山寨159座,管理保护246座,抢救性修复古山寨10座。

文旅热  石寨变身“聚宝盆”

古山寨的保护与修复,不仅让这些古老的建筑重焕生机,还为当地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有力地推动了农文旅融合发展。

坐落于东巩镇鲤鱼山山脊之上的春秋寨,早已成为古山寨“活”起来的成功典范。这座集雄、奇、秀、险于一体的千年古寨,于2009年被注入招商引资的活水,率先成为南漳县首个集文物保护、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于一体的4A级旅游景区。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量突破50万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等业态增收超2000万元。

(春秋寨景区迎来众多打卡拍照。刘江 摄)

这一成功实践,不仅为南漳县386处纳入文保名录的古山寨提供了可复制的“保护性开发”模板,更探索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让沉睡的文物“开口说话”,让斑驳的石墙“讲述历史”,让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文化传承的“受益者”。

在东巩镇双坪社区,南漳县裕农菌业有限责任公司出资650多万元打造的菇文旅三产融合项目,开发建设了十姑洞风景区、铃子寨景区滑道、有机果蔬示范园等,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

在板桥镇宋家坪,红岩寨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打造,建文化长廊、修登寨步道、补寨墙寨房,成为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春节期间迎来1000多名游客打卡。

在肖堰镇、巡检镇,龙凤观寨、禹王寨、马鬃岭寨等古山寨成为客商关注的香饽饽,目前已有旅游开发公司达成合作意向,计划连片串起“古山寨——古村落——漳河大峡谷”,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据介绍,立法保护一周年以来,南漳古山寨在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从文化资源到发展优势的华丽转身。目前,南漳县正着力推进古山寨群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相关工作。

(樊家寨鸟瞰图 。资料图)

南漳县古山寨申遗办公室主任吴存文表示:“古山寨是南漳的宝贵财富,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通过立法保护和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我们不仅要让古山寨‘活’起来,还要让它们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未经同意 不得转载)

记者:朱贤 彭月娇 | 通讯员:龚良杰,闫光照

编辑:朱贤 |  校对:彭月娇

责编:刘惠 |  审核:廖双来

登录汉水襄阳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