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发展
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绘制这幅画卷的
不仅有城市的规划者与建设者
更有每一位身处其中的市民
即日起,本报推出
《我们用“新”看襄阳》专栏
以百姓视角
深挖那些
藏在日常里的新变化
沉淀在奋斗中的新成就
孕育在憧憬中的新希望
在这里
企业的每一次突破
群众的每一份喜悦
都将成为我们
解读襄阳发展的关键密码
捞面、浇汤、撒葱花……一碗热气腾腾的襄阳牛肉面出锅了。
1月18日上午9点,幸福路张家牛肉面馆前排着长长的队伍。这里有每天来过早的居民,有慕名前来品尝牛肉面的外地游客,还有“早就盼着这一口”的归乡游子。
“这几年,襄阳旅游十分火爆,明显感到从外地来襄阳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意自然也火了!”张家牛肉面馆的老板张建新说。
“他们家的面滑嫩筋道,汤汁浓郁,很对我的胃口,隔三差五我就会过来吃上一碗。”居民张涛说。
面香不怕巷子深。随着短视频传播方式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网红来到张家牛肉面馆,品尝襄阳牛肉面。“好吃,量也足,真香!”“这面条看着无敌。”这些实地探访、即时分享的短视频激起了观众的食欲,大家纷纷留言,要来襄阳品尝牛肉面。
很快,张家牛肉面馆成了襄阳的网红打卡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前来品尝牛肉面。
当天,记者遇到3位从外地过来旅游的大学生。“我们是湖南人,在荆州上大学。襄阳离荆州近,这次放假我们就约着到襄阳玩几天。在网上搜到了这家面馆,过来尝一尝,味道确实很好!”大学生薛将然说。
襄阳牛肉面是城市文化符号,也是无数襄阳游子心中那份难以割舍的乡愁。
李军鹏是襄阳人,在广西定居,春节前孩子放假了,他带着全家回到了襄阳。“以前上学的时候就喜欢吃他们家的面,回来的这几天,几乎每天都过来吃。”李军鹏说,他们就要回广西了,自己吃完面后,专门在这里买了20斤牛油和10斤牛肉、牛杂。在面馆后厨,张家牛肉面馆的老板娘王贵珍正向李军鹏交代,一勺牛油加多少水,还专门给了他一包调料。
“回广西了就放冰箱里冻起来,想吃的时候,就可以自己买来碱面,煮上一碗襄阳牛肉面。”李军鹏拿着刚打包好的4大盒牛肉、牛杂,笑着对记者说。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逐年加大对“襄阳牛肉面”品牌的推广,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襄阳牛肉面产业链发展。不仅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襄阳牛肉面,也让本地面馆的生意越来越好。
“生意这么好,再忙也开心!”王贵珍说,现在面馆24小时营业,她从昨天晚上忙到现在。虽然疲劳,但王贵珍的脸上一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寄语2025
王贵珍:到襄阳一定要吃一碗地道的襄阳牛肉面。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孙凤玲丨手绘:张曼
视频:董子川 陈晓雯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