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田去年花生丰收了,现在这小麦长势也很好,虽说很久没下雨,可长势丝毫没有受到影响。”1月21日,冬日暖阳,在革命老区襄州区黄龙镇黄沟村二组,村民彭其军站在长势良好的小麦田边,高兴地向路过的村支部书记张良习介绍道。
彭其军说的“这片田”是实施“小田并大田”后的样子,分散几处的田块合并一处,共计31亩。“当初在并的过程中,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实行,路相连、沟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彭其军说,现在种田方便多了,也实惠不少。去年花生比往年亩平增收100斤以上,每亩多收入300多元,花生秧全部卖给饲料加工企业,每亩又增收70元。
黄沟村是黄龙镇2023年“小田并大田”试点之一,该村在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让愿意继续种地的农户优先选择靠家靠路靠水的位置,形成自种区;把不愿种地的农户的土地委托给村集体对外流转,形成流转区;把零散的地集中起来,将不必要的地埂去掉,每块地面积为30亩至100亩。
“之前的状况是户均耕地9块,土地碎片化严重,且半数以上村民长期在外务工,大量耕地被闲置。”黄沟村党支部书记张良习说,村里把零散地集中,去掉不必要的田埂,根据地形合理布局沟渠。“这样一来,不种地的村民能拿到租金,在外务工的村民不用操心土地,村集体也能在流转土地中获益,多方共赢。”
“这两年来,‘小田并大田’的优势得到充分显现,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为农作物的丰产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产量比原来有大幅上升,亩平水稻增收280元,亩平小麦增收240元。村民种田积极性越来越高。”望着整块整块绿油油的小麦田,村支部书记张良习对夏粮丰收充满信心。
襄州区正当时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去年落户该村,负责人康弘告诉记者,合作社看中该村“小田并大田”的有利条件,种了400亩花生,全部实行科学化管理,机械化耕作,花生比往年亩均增收100斤,每亩多收入300多元,花生秧全部卖给饲料加工企业,每亩又可增收70元,总收入增加10万元以上。
为了支持试点村开展“小田并大田”工作,襄州区投入4000万元,对参与试点的7个村2.2万亩土地,优先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展土地平整,完善井电配套设施,修建机耕道,改善试点村的农业生产条件。
“小田并大田”彰显出得天独厚的种植优势,引来多家企业青睐。目前,省农发集团正在与黄沟村协商,准备在黄沟村打造优质商品粮基地,不仅能让不能种地的农民拿到高额的租金,村集体也在流转中获益,产业得到发展,真正实现村民、村集体、经营主体全方位增收、多方位共赢。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周红南丨通讯员:杨涛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