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由襄阳融媒体中心、市慈善总会、襄州区民政局、雲毅慈善基金会联合开展的“毅起圆梦·百万托举”助学活动中,板桥中学的初三学生施刚,因其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感人事迹,被评为“励志之星”,并获得5000元助学金。
这位15岁的少年,7岁多时父母在半年内相继离世。然而,他没有向苦难低头。在堂哥一家和社会爱心力量的托举下,8年后,他用年级第一的成绩单和多项竞赛一等奖的证书,为自己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的光明之窗。
命运巨变,家庭会议定归宿
时间回溯到8年前。贵州六盘水市六枝特区,7岁的施刚遭遇了人生的至暗时刻。父亲因癌症晚期去世,仅仅半年后,母亲又因食物中毒离他而去。
父母相继离世,这个7岁孩子的世界瞬间崩塌。他先由年长三十多岁的大姐抚养,但大姐自有三个孩子,且后来因个人原因实在无力再承担重担。转折发生在一场家庭会议上。亲戚们聚在一起,商议这个孩子的未来,都不愿让他去孤儿院。
就在这时,一位平时并不算熟悉的亲人站了出来——他就是施刚的堂哥。“当时我堂哥堂嫂主动说,让我跟着他们一起生活。”就这样,小学四年级时,施刚从江苏大姐的住处,被堂哥一家接到了湖北宜城板桥镇,命运的车轮从此转向。
堂哥堂嫂在砖厂打工,自家还有四个孩子。一家七口人,曾挤在砖厂宿舍约30平米、仅有三张床的空间里。尽管生活清苦,但施刚感受到的却是视如己出的温暖。“他们对我一视同仁,非常好。”谈及堂哥堂嫂,施刚的语气里满是感激。堂哥憨厚老实,堂嫂勤俭持家,这份雪中送炭的恩情,为他灰暗的童年重新注入了阳光。
善用“思维框架”的年级第一
生活的艰辛,从未掩盖他学业的光芒。从小学到初中,施刚的成绩始终稳居年级前三。2024年,他先后斩获板桥中学英语单词竞赛一等奖、宜城“楚天杯”作文比赛一等奖、“宋玉杯”作文比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学霸”的秘诀是什么?不是熬夜苦读,而是高效的方法。施刚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对每门功课进行“总结”,并建立“思维框架”。他举例说,比如化学,“物质的组成”是一个大框架,下面分支是分子、原子,原子又能再分。“这样就形成了系统,知识不会乱。” 这种类似思维导图的方法,让他学得透彻而轻松。
即便强如施刚,也遇到过挫折。初二时,新增的物理科目让他一时重心分散,成绩从年级第一滑到第三。“当时有点不甘心,也有一点小骄傲。”在班主任和一直关心他的贾尚芹老师及时谈心疏导下,他冷静分析原因,补强短板,很快便重归巅峰。体育方面,他同样优秀,中考千米跑、引体向上等项目都能轻松满分。
爱心接力孕育“阳光学霸”
施刚的蜕变之路,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奋斗,更是一场爱的接力。
退休教师贾尚芹因爱人曾是学校老师而关注到施刚。通过贾老师爱人介绍,已退休的廖义成老师长期资助施刚,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她住在附近,像一位亲厚的长辈,不仅时常送来零食,更在施刚成绩波动时主动谈心,帮他管理部分资助款项,是施刚身边最温暖的后盾。
当被问及生活有无压力时,他露出了阳光般的笑容:“其实政府每个月都会发一些生活补助,再加上还有这么多好心人帮助我,并没有觉得有很大压力。
如今,即将初中毕业的施刚,目标清晰——考入重点高中。他对未来的憧憬,朴实而坚定。
采访结束时,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少年清瘦却坚毅的脸庞上。他从那个7岁时茫然无措的孤儿,蜕变成了一个阳光、自信、优秀的少年。他的故事印证了一个道理:只要内心有光,脚下有路,任何逆境都无法阻挡一颗向阳而生的心。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徐勇 | 通讯员:李航
编辑:李潇凝 | 校对:李兴会
责编:徐勇 | 审核:张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