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 [id] => 648056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襄阳“高效办成一件事”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editor] => 董子川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25-11-04 22:00:41 [published] => 2025-11-04 22:00:41 [modified] => 0000-00-00 00:00:00 [digg] => 4 [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1 [recommend]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copyright] => 1 [sort] => 0 [origin] => 0 [syscomments] => 0 [main_category] => 1027 [thirdparty_audit] => 0 [flow_step] => 0 [flow_id] => 0 [flow_index] => [gzh_account_id] => 0 [gzh_account_name] => [short_title] => [virtual_shares] => 0 [content] =>

“以前办返乡创业手续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一次就能搞定,连优惠政策都主动‘找上门’了!”11月3日,在襄阳市政务服务中心,顺利办完业务的张先生说。这正是我市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带来的显著变化。

近年来,我市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大力推进政务服务“集成办、承诺办、跨域办、免申办”创新,不断拓展服务场景,强化数字赋能,优化诉求处置,推动政策直达,持续释放改革红利,让营商环境成为吸引要素汇聚、激发区域活力的“强磁场”,切实增强了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完善应用场景

丰富“高效办成”主题事项

围绕企业和群众全生命周期需求,我市大力推进服务集成。针对经营主体从开办到注销、个人从出生到身后的全周期重点事项,我市打破部门数据壁垒,优化业务流程,将需要多个部门办理的关联事项整合为“一件事”,显著提升了办事便捷度。

在落实国家、省级43项“一件事”重点主题清单基础上,全市上线的“高效办成一件事”主题事项已扩大至180项。其中,襄阳自主建设的退役军人“一件事”主题,作为典型经验案例向全国推广。

为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我市整合10个部门25个关联事项,在全省首创返乡创业集成办理模式。这种“一站式”服务,为返乡创业者简化了办事流程,降低了办事成本,不仅为“归雁经济”发展打开了方便之门,更有效激发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拓展服务功能

夯实“高效办成”信息支撑

政务服务的提速增效,离不开坚实的信息化基础。我市持续深化“多网合一”改革,实现全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政务外网专线联通率100%,构建起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政务网络体系,为“高效办成一件事”打通了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

在数据应用方面,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市、县两级1.8万条政务事项数据目录梳理,初步建成全市6大基础库、12类主题库。通过完成公安、民政、卫健等24个部门699项国、省垂系统数据回落,归集224类电子证照240万余条数据,电子证照共享对外调用440万余次。同时,采集制作全市3270余家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6000余枚电子印章,为改革提供了充足的数据支撑。

创新应用场景不断涌现:房查证明“扫码亮码”自助即查、商品房网签备案“掌上办”、不动产登记全流程网办等电子印章典型应用深入人心;政务服务数字门牌系统集成“智能查找、精准引导、在线代办”等功能;“襄阳都市圈通办”专区实现1120项政务服务事项异地办理。这些创新实践被国家《政务服务大厅智能化建设指南》吸纳,形成了可推广的“襄阳经验”。截至目前,我市“一张网”注册用户达292万人,市级全程网办率为95.77%,县级全程网办率为88.06%。

建立闭环机制

优化“高效办成”诉求处置

诉求响应机制的完善,是政务服务的重要环节。我市归并整合全市39条政务服务热线,将线上、线下全渠道诉求汇聚至12345热线,推进企业和群众诉求“一口受理”“一线应答”。通过制定接诉即办“接、转、办、督、评”全周期闭环管理工作规则,有效提升了问题解决率、回访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

在应急联动方面,我市12345热线与110、119、120等紧急热线和水、电、气民生服务热线建立协作机制,实现“30分钟响应,2小时应急处理,24小时平台反馈”。同时,建立大数据分析报送机制,每日分析研判涉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件,与宣传、政法、网信等部门共享“情指勤舆”信息,为风险处置和矛盾化解提供数据支撑。

襄阳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诉求精准处置标准化建设作为国家试点,构建了覆盖热线服务全流程的标准体系,于2025年6月通过国家验收评估。我市参与编写的《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诉求办理规范》成为全国范本,为热线服务的标准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推行“免申即享”

释放“高效办成”政策红利

“免申即享”改革的推进,让政策红利精准直达企业。我市建立“政府主导、专业统筹、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统筹推进全市“免申即享”工作。通过对接湖北政务服务网和移动端APP,全面梳理汇聚各级涉企政策文件,形成覆盖全面、要素完备的政策库,已上线包括融资支持、科技创新等方面的882条政策文件。

通过将惠企政策进行标准化、标签化、结构化梳理拆解,逐项“最小颗粒化”编制指南,并同步发布配套解读,确保企业“看得懂”。运用信息抓取、智能匹配等技术手段,将“线下层层申报”精简为数据比对、提交拨付两个环节,大幅提高了政策兑现效率。

数据统一共享成为改革关键。通过对接统一身份认证平台、联合惩戒平台等系统,建立完善的企业数据库。运用“数公基”海量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形成政策和企业“双向画像”,提升了匹配的精准度。截至目前,全市惠企事项达501项,其中,“无申请兑现”事项340项,“依申请兑现”事项161项,1.6万余家经营主体直接受益。

从“多件事”到“一件事”,从“多头跑”到“一次办”,从“一摞材料”到“免申即享”,我市以“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为抓手,推动政务服务创新不断迈上新台阶。未来,我市相关部门将进一步瞄准企业和群众办事的堵点、痛点、难点,持续推进政务服务理念更新、流程再造、模式创新,为提升治理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增进民生福祉贡献新力量。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朱科丨通讯员:崔若愚 李明杰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banner] => Array ( ) [description] => [thumb]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cn/a/10125/202511/c624e7ddcc547f6516102efc469d8c1e.jpg [id] => 3721226 [ratio] => 0.57 ) [url] => http://xiangyang.cjyun.org/p/648056.html [wapurl] => http://m-xiangyang.cjyun.org/p/648056.html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gallery] => Array ( ) [galleries] => Array ( ) [menu] => 0 [authors] => 朱科 [author] => 朱科 [terms] => Array ( [1] => [4] => Array ( [0] => 襄阳融媒体中心 ) ) [thumbs] => Array ( [0]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cn/a/10125/202511/c624e7ddcc547f6516102efc469d8c1e.jpg [id] => 3721226 [ratio] => 0.57 ) ) [oldpv] => 56 [all_pv] => 0 ) 1

襄阳“高效办成一件事”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原创   2025-11-04 22:00  

“以前办返乡创业手续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一次就能搞定,连优惠政策都主动‘找上门’了!”11月3日,在襄阳市政务服务中心,顺利办完业务的张先生说。这正是我市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带来的显著变化。

近年来,我市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大力推进政务服务“集成办、承诺办、跨域办、免申办”创新,不断拓展服务场景,强化数字赋能,优化诉求处置,推动政策直达,持续释放改革红利,让营商环境成为吸引要素汇聚、激发区域活力的“强磁场”,切实增强了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完善应用场景

丰富“高效办成”主题事项

围绕企业和群众全生命周期需求,我市大力推进服务集成。针对经营主体从开办到注销、个人从出生到身后的全周期重点事项,我市打破部门数据壁垒,优化业务流程,将需要多个部门办理的关联事项整合为“一件事”,显著提升了办事便捷度。

在落实国家、省级43项“一件事”重点主题清单基础上,全市上线的“高效办成一件事”主题事项已扩大至180项。其中,襄阳自主建设的退役军人“一件事”主题,作为典型经验案例向全国推广。

为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我市整合10个部门25个关联事项,在全省首创返乡创业集成办理模式。这种“一站式”服务,为返乡创业者简化了办事流程,降低了办事成本,不仅为“归雁经济”发展打开了方便之门,更有效激发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拓展服务功能

夯实“高效办成”信息支撑

政务服务的提速增效,离不开坚实的信息化基础。我市持续深化“多网合一”改革,实现全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政务外网专线联通率100%,构建起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政务网络体系,为“高效办成一件事”打通了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

在数据应用方面,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市、县两级1.8万条政务事项数据目录梳理,初步建成全市6大基础库、12类主题库。通过完成公安、民政、卫健等24个部门699项国、省垂系统数据回落,归集224类电子证照240万余条数据,电子证照共享对外调用440万余次。同时,采集制作全市3270余家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6000余枚电子印章,为改革提供了充足的数据支撑。

创新应用场景不断涌现:房查证明“扫码亮码”自助即查、商品房网签备案“掌上办”、不动产登记全流程网办等电子印章典型应用深入人心;政务服务数字门牌系统集成“智能查找、精准引导、在线代办”等功能;“襄阳都市圈通办”专区实现1120项政务服务事项异地办理。这些创新实践被国家《政务服务大厅智能化建设指南》吸纳,形成了可推广的“襄阳经验”。截至目前,我市“一张网”注册用户达292万人,市级全程网办率为95.77%,县级全程网办率为88.06%。

建立闭环机制

优化“高效办成”诉求处置

诉求响应机制的完善,是政务服务的重要环节。我市归并整合全市39条政务服务热线,将线上、线下全渠道诉求汇聚至12345热线,推进企业和群众诉求“一口受理”“一线应答”。通过制定接诉即办“接、转、办、督、评”全周期闭环管理工作规则,有效提升了问题解决率、回访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

在应急联动方面,我市12345热线与110、119、120等紧急热线和水、电、气民生服务热线建立协作机制,实现“30分钟响应,2小时应急处理,24小时平台反馈”。同时,建立大数据分析报送机制,每日分析研判涉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件,与宣传、政法、网信等部门共享“情指勤舆”信息,为风险处置和矛盾化解提供数据支撑。

襄阳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诉求精准处置标准化建设作为国家试点,构建了覆盖热线服务全流程的标准体系,于2025年6月通过国家验收评估。我市参与编写的《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诉求办理规范》成为全国范本,为热线服务的标准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推行“免申即享”

释放“高效办成”政策红利

“免申即享”改革的推进,让政策红利精准直达企业。我市建立“政府主导、专业统筹、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统筹推进全市“免申即享”工作。通过对接湖北政务服务网和移动端APP,全面梳理汇聚各级涉企政策文件,形成覆盖全面、要素完备的政策库,已上线包括融资支持、科技创新等方面的882条政策文件。

通过将惠企政策进行标准化、标签化、结构化梳理拆解,逐项“最小颗粒化”编制指南,并同步发布配套解读,确保企业“看得懂”。运用信息抓取、智能匹配等技术手段,将“线下层层申报”精简为数据比对、提交拨付两个环节,大幅提高了政策兑现效率。

数据统一共享成为改革关键。通过对接统一身份认证平台、联合惩戒平台等系统,建立完善的企业数据库。运用“数公基”海量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形成政策和企业“双向画像”,提升了匹配的精准度。截至目前,全市惠企事项达501项,其中,“无申请兑现”事项340项,“依申请兑现”事项161项,1.6万余家经营主体直接受益。

从“多件事”到“一件事”,从“多头跑”到“一次办”,从“一摞材料”到“免申即享”,我市以“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为抓手,推动政务服务创新不断迈上新台阶。未来,我市相关部门将进一步瞄准企业和群众办事的堵点、痛点、难点,持续推进政务服务理念更新、流程再造、模式创新,为提升治理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增进民生福祉贡献新力量。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朱科丨通讯员:崔若愚 李明杰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

登录汉水襄阳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