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 [id] => 647866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重磅规划出炉:涉及9个县市区! [editor] => 赵文丽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25-11-04 12:03:00 [published] => 2025-11-04 12:03:00 [modified] => 2025-11-04 12:04:06 [digg] => 5 [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0 [recommend]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copyright] => 0 [sort] => 0 [origin] => 0 [syscomments] => 0 [main_category] => 789 [thirdparty_audit] => 0 [flow_step] => 0 [flow_id] => 0 [flow_index] => [gzh_account_id] => 0 [gzh_account_name] => [short_title] => [virtual_shares] => 0 [content] =>

10月31日

襄阳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网站发布

《襄阳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年)》

批前公示

规划建设“林廊环绕、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

打造一座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

此次规划涉及樊城区、襄城区、襄州区

宜城市、老河口市、枣阳市

南漳县、谷城县、保康县

9个县市区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


图片

襄阳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

公示内容


一、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襄阳市域和都市发展区两个层级。


襄阳市市域范围包含樊城区、襄城区、襄州区、宜城市、老河口市、枣阳市、南漳县、谷城县、保康县,总面积约1.97平方千米


都市发展区在《襄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划定的中心城区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与中心城区紧密相关的生态区域,包含襄城、樊城、襄州相关街道、东津新区、鱼梁洲、尹集乡全部以及按照行政村和焦柳铁路线边界划入的牛首樊西商贸物流园、伙牌自贸区部分以及高新区,总面积952.75平方千米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其中近期为2021-2027年,远期为2028-2035年。


三、规划目标


规划建设“林廊环绕、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打造一座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探索人居可持续发展生态空间典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空间需要,建设天更蓝、水更清、林更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襄阳!


图片


四、主要规划内容


1、市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1)构建“一江三屏九廊” 核心格局


以汉江为生态主轴,强化“一江”(汉江生态保护与修复带)生态统领作用,串联全域生态要素;筑牢 “三屏”(西南秦巴生态屏障、东部大洪山生态屏障、北部鄂北岗地生态屏障),其中西南秦巴屏障侧重生物多样性保护,东部大洪山屏障兼顾保护与修复,北部鄂北岗地屏障聚焦防风固土;贯通 “九廊”(小清河、唐白河、滚河、淳河、蛮河、南河、北河、漳河、沮河生态廊道),形成 “点线面” 交织的生态网络。


2)强化生态源地、节点与廊道建设


识别市域重要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保康县、南漳县、谷城县林地及汉江干流区域,重点保护秦巴山区、薤山- 摩天岭、汉江流域等核心源地。梳理生态节点清单,明确 “增绿、护绿、补绿” 措施,如在枣阳市高庵水库、宜城市谭湾水库等区域增绿,在秦巴山区、岘山等区域护绿,在襄州区茶贝村堰塘、谷城县江家梁村矿坑等非林业空间补绿。构建多类型生态廊道,包括一级道路廊道(二广高速、保神高速等)、二级道路防护林廊道,一级河流廊道(汉江)、二级河流廊道(南河、北河等 7 条支流)、三级河流廊道(漳河、沮河等),以及资源型廊道,提升生态连通性。


2、市域生态空间用途管制


图片


1)划定三类管控分区


依据生态敏感性评价、MSPA 景观格局分析等,划定三类管控区域


一类管控区域:即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占生态空间总面积15.70%,按禁止开发要求管理,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的开发活动,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仅允许生态保护设施、必要的管理设施建设及科研观测活动。


二类管控区域:含生态保护红线外的核心生态源地,占比38.74%,以生态保育为重点,禁止商业性采伐、有损主导生态功能的开发,允许生态修复、适度科研游憩活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准入。


三类管控区域:其余生态空间,占比45.56%,以生态功能优化为重点,可开展园林绿化、市民游憩、生态旅游等活动,限制三类工业、大规模矿产开发,严控25度以上陡坡开垦。


2)实施分要素从严管控


森林生态空间:禁止毁林开垦、采石采砂,重点管控岘山区域、谷城- 保康 - 南漳林地及桐柏山脉,采伐需符合林业法规及经营方案,强化西南山区森林质量提升与北部岗地森林增量。


园地生态空间:禁止倾倒废渣、野外用火、排放污染物,重点管控枣阳市南部、南漳县西南部园地,鼓励发展核桃、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推广林下经济模式。


水域生态空间:允许符合规划的取水、养殖、航运活动,重点管控汉江、唐白河、小清河及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推进滚河、蛮河等劣V 类水体治理,实施河湖连通工程。


湿地生态空间:禁止围垦、截断水源、排放污水,重点保护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枣阳熊河省级湿地公园等10 处自然保护地,开展退耕还湿、栖息地修复,提升湿地净化与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


3、都市发展区生态空间规划

图片


1)构建 “三山南峙、四城环洲、九水润城” 生态格局


三山南峙:以南部隆中山、岘山、鹿门山为生态屏障,实施山体修复提质,修复废弃采矿区,通过封山育林、中幼林抚育提升森林质量,打造岘山国家森林公园、鹿门山森林公园等郊野游憩空间。


四城环洲:襄城、樊城、襄州(高新)、东津四大城市组团环绕鱼梁洲生态绿心,保护鱼梁洲湿地功能,恢复自然岸线,严控岸线硬化,构建城市生态核心。


九水润城:以汉江为核心,联动唐白河、小清河、襄水(南渠)、护城河等9 条河流水系,实施堤防建设与河道整治,提升防洪排涝能力,打造滨水生态廊道,优化水体环境。


2)打造 “蔓藤结瓜” 式生态林环


构建绕城生态林环,以道路绿带、河流绿带为“长藤”,串联团山、隆中、岘山、鹿门山等生态节点形成 “瓜” 状布局,按照四类功能建设:


观赏型绿带:分布于隆中、岘山等景区,以紫薇等乡土植物构建乔灌草复合景观,采用自然式种植;


环保型绿带:沿二广高速、伙牌大道等布局,设置桥梁式生物通道,改善道路小气候;


生产型绿带:结合园地布局,种植水果、茶叶等经济作物,发展林下种植养殖;


休闲型绿带:沿汉江、唐白河分布,采用疏林结构,打造滨江游憩空间,控制植被密度与郁闭度。


3)健全绿地系统与游憩网络


完善公园体系:构建“郊野公园 - 城市公园 - 社区公园 - 口袋公园” 四级体系,规划重点建设团山、唐白河鹿门山郊野公园,推进连山湖、邓城遗址等城市公园建设,推进庞公燕栖社区公园建设因地制宜增加城市口袋公园,实现“步行 5 分钟见绿”。


构建四大生活游憩圈:生活圈以各级公园为核心,形成5 分钟(口袋公园)、10 分钟(社区公园)、15 分钟(城市公园)服务网络;人文圈串联邓城遗址、米芾公园等,融合三国文化与生态景观;郊野圈打造环鱼梁洲的 4 处郊野公园环带;城乡圈辐射长寿岛湿地、南漳七里山森林公园,带动全域生态游憩资源联动。


织密多层级绿道:规划衔接环城绿道,建设滨水绿道(汉江、唐白河、小清河沿线)、山林绿道(岘山- 隆中、鹿门山)、人文绿道(北街历史风貌区、陈坡遗址串联)、主题绿道(紫贞公园、浩然公园特色线路),形成“一环三水六沟,一蔓三纵五横” 绿道网络,提升市民绿色出行与游憩体验。

内容来源:襄阳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

编辑:赵文丽│校对:杨霞

审核:蔡彦燕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banner] => Array ( ) [description] => [thumb]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a/10125/202511/dec42d07c7dbad66d706b173540a10e5.jpg [id] => 3721012 [ratio] => 0.57 ) [url] => http://xiangyang.cjyun.org/p/647866.html [wapurl] => http://m-xiangyang.cjyun.org/p/647866.html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gallery] => Array ( ) [galleries] => Array ( ) [menu] => 0 [authors] => 赵文丽 [author] => 赵文丽 [terms] => Array ( [1] => [4] => Array ( [0] => 襄阳融媒体中心 ) ) [thumbs] => Array ( [0]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a/10125/202511/dec42d07c7dbad66d706b173540a10e5.jpg [id] => 3721012 [ratio] => 0.57 ) ) [oldpv] => 838 [all_pv] => 0 ) 1

重磅规划出炉:涉及9个县市区!

2025-11-04 12:03   襄阳融媒体中心  

10月31日

襄阳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网站发布

《襄阳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年)》

批前公示

规划建设“林廊环绕、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

打造一座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

此次规划涉及樊城区、襄城区、襄州区

宜城市、老河口市、枣阳市

南漳县、谷城县、保康县

9个县市区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


图片

襄阳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

公示内容


一、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襄阳市域和都市发展区两个层级。


襄阳市市域范围包含樊城区、襄城区、襄州区、宜城市、老河口市、枣阳市、南漳县、谷城县、保康县,总面积约1.97平方千米


都市发展区在《襄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划定的中心城区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与中心城区紧密相关的生态区域,包含襄城、樊城、襄州相关街道、东津新区、鱼梁洲、尹集乡全部以及按照行政村和焦柳铁路线边界划入的牛首樊西商贸物流园、伙牌自贸区部分以及高新区,总面积952.75平方千米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其中近期为2021-2027年,远期为2028-2035年。


三、规划目标


规划建设“林廊环绕、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打造一座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探索人居可持续发展生态空间典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空间需要,建设天更蓝、水更清、林更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襄阳!


图片


四、主要规划内容


1、市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1)构建“一江三屏九廊” 核心格局


以汉江为生态主轴,强化“一江”(汉江生态保护与修复带)生态统领作用,串联全域生态要素;筑牢 “三屏”(西南秦巴生态屏障、东部大洪山生态屏障、北部鄂北岗地生态屏障),其中西南秦巴屏障侧重生物多样性保护,东部大洪山屏障兼顾保护与修复,北部鄂北岗地屏障聚焦防风固土;贯通 “九廊”(小清河、唐白河、滚河、淳河、蛮河、南河、北河、漳河、沮河生态廊道),形成 “点线面” 交织的生态网络。


2)强化生态源地、节点与廊道建设


识别市域重要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保康县、南漳县、谷城县林地及汉江干流区域,重点保护秦巴山区、薤山- 摩天岭、汉江流域等核心源地。梳理生态节点清单,明确 “增绿、护绿、补绿” 措施,如在枣阳市高庵水库、宜城市谭湾水库等区域增绿,在秦巴山区、岘山等区域护绿,在襄州区茶贝村堰塘、谷城县江家梁村矿坑等非林业空间补绿。构建多类型生态廊道,包括一级道路廊道(二广高速、保神高速等)、二级道路防护林廊道,一级河流廊道(汉江)、二级河流廊道(南河、北河等 7 条支流)、三级河流廊道(漳河、沮河等),以及资源型廊道,提升生态连通性。


2、市域生态空间用途管制


图片


1)划定三类管控分区


依据生态敏感性评价、MSPA 景观格局分析等,划定三类管控区域


一类管控区域:即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占生态空间总面积15.70%,按禁止开发要求管理,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的开发活动,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仅允许生态保护设施、必要的管理设施建设及科研观测活动。


二类管控区域:含生态保护红线外的核心生态源地,占比38.74%,以生态保育为重点,禁止商业性采伐、有损主导生态功能的开发,允许生态修复、适度科研游憩活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准入。


三类管控区域:其余生态空间,占比45.56%,以生态功能优化为重点,可开展园林绿化、市民游憩、生态旅游等活动,限制三类工业、大规模矿产开发,严控25度以上陡坡开垦。


2)实施分要素从严管控


森林生态空间:禁止毁林开垦、采石采砂,重点管控岘山区域、谷城- 保康 - 南漳林地及桐柏山脉,采伐需符合林业法规及经营方案,强化西南山区森林质量提升与北部岗地森林增量。


园地生态空间:禁止倾倒废渣、野外用火、排放污染物,重点管控枣阳市南部、南漳县西南部园地,鼓励发展核桃、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推广林下经济模式。


水域生态空间:允许符合规划的取水、养殖、航运活动,重点管控汉江、唐白河、小清河及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推进滚河、蛮河等劣V 类水体治理,实施河湖连通工程。


湿地生态空间:禁止围垦、截断水源、排放污水,重点保护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枣阳熊河省级湿地公园等10 处自然保护地,开展退耕还湿、栖息地修复,提升湿地净化与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


3、都市发展区生态空间规划

图片


1)构建 “三山南峙、四城环洲、九水润城” 生态格局


三山南峙:以南部隆中山、岘山、鹿门山为生态屏障,实施山体修复提质,修复废弃采矿区,通过封山育林、中幼林抚育提升森林质量,打造岘山国家森林公园、鹿门山森林公园等郊野游憩空间。


四城环洲:襄城、樊城、襄州(高新)、东津四大城市组团环绕鱼梁洲生态绿心,保护鱼梁洲湿地功能,恢复自然岸线,严控岸线硬化,构建城市生态核心。


九水润城:以汉江为核心,联动唐白河、小清河、襄水(南渠)、护城河等9 条河流水系,实施堤防建设与河道整治,提升防洪排涝能力,打造滨水生态廊道,优化水体环境。


2)打造 “蔓藤结瓜” 式生态林环


构建绕城生态林环,以道路绿带、河流绿带为“长藤”,串联团山、隆中、岘山、鹿门山等生态节点形成 “瓜” 状布局,按照四类功能建设:


观赏型绿带:分布于隆中、岘山等景区,以紫薇等乡土植物构建乔灌草复合景观,采用自然式种植;


环保型绿带:沿二广高速、伙牌大道等布局,设置桥梁式生物通道,改善道路小气候;


生产型绿带:结合园地布局,种植水果、茶叶等经济作物,发展林下种植养殖;


休闲型绿带:沿汉江、唐白河分布,采用疏林结构,打造滨江游憩空间,控制植被密度与郁闭度。


3)健全绿地系统与游憩网络


完善公园体系:构建“郊野公园 - 城市公园 - 社区公园 - 口袋公园” 四级体系,规划重点建设团山、唐白河鹿门山郊野公园,推进连山湖、邓城遗址等城市公园建设,推进庞公燕栖社区公园建设因地制宜增加城市口袋公园,实现“步行 5 分钟见绿”。


构建四大生活游憩圈:生活圈以各级公园为核心,形成5 分钟(口袋公园)、10 分钟(社区公园)、15 分钟(城市公园)服务网络;人文圈串联邓城遗址、米芾公园等,融合三国文化与生态景观;郊野圈打造环鱼梁洲的 4 处郊野公园环带;城乡圈辐射长寿岛湿地、南漳七里山森林公园,带动全域生态游憩资源联动。


织密多层级绿道:规划衔接环城绿道,建设滨水绿道(汉江、唐白河、小清河沿线)、山林绿道(岘山- 隆中、鹿门山)、人文绿道(北街历史风貌区、陈坡遗址串联)、主题绿道(紫贞公园、浩然公园特色线路),形成“一环三水六沟,一蔓三纵五横” 绿道网络,提升市民绿色出行与游憩体验。

内容来源:襄阳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

编辑:赵文丽│校对:杨霞

审核:蔡彦燕


登录汉水襄阳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