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日,由中省媒体组成的“新征程上看应急”采访团走进襄阳,穿行于车间厂房、培训基地、药企车间,用镜头捕捉细节,用话筒记录心声,在古城的安全实践中探寻发展密码。
“这个积分怎么攒?扣罚有标准吗?”在中铁十一局集团汉江重工有限公司的“安全积分超市”,央视记者的提问揭开了“大国重器”的安全秘籍。
超市货架上,米、面、油、盐整齐排列,墙上积分规则清晰明了……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朱青龙的讲解解开了众人的疑惑:“主动学安全能得分,发现隐患可加分,每月集中兑换,1分抵5元。未正确佩戴安全帽扣2分,违规操作视风险等级扣5到20分,90分以下待岗学习。”
话音未落,采访团的镜头已对准安全讲评台。这里记录着焊工王锐的转变:曾因焊缝不足险些酿祸,如今他成了安全“吹哨人”;这里同样见证着工班长陈伦虎的担当:及时叫停危险作业,获20分安全奖励。
“日均违章从8起降至2起,人均月积分从93分升至106分”,一组数据让《中国应急报》的记者频频点头,笔端飞快记录下这场从“被动管控”到“主动守护”的变革。
“小积分撬动大安全。”采访团记者纷纷感慨,这种管理制度既让工人从心底重视安全,又能让大家实实在在获益,实现企业和工人的双赢,这样抓安全真扎实。第一站采访结束,央视的几位记者特意留下,进行深度挖掘报道。
从机械轰鸣的车间到情景逼真的体验馆,安全教育的创新激发了采访团记者的浓厚兴趣。
戴安全帽感受撞击,粉尘爆炸威力……采访团记者逐一体验,深刻读懂安全培训从“说教式”到“体验式”的跨越。在中国化学体验式安全培训基地,8000平方米的场地上,62个安全体验模块复刻真实场景。
火场逃生体验让采访团记者瞬间“置身”火场,在浓烟中摸索逃生的紧迫感让大家“逃离火场”后仍心有余悸。“看过再多科普内容,不如一次亲历。这种恐惧感能刻进心里,也让我想学习更多安全知识、掌握自救技能。”一位记者说。
“2019年至今已培训3万多人次,吸引多家企业前来洽谈培训,多国企业前来取经。”听到这番介绍,记者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在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硝酸铵替代工艺成为采访团关注的焦点。“为什么选择硝酸作为替代原料?”“产品质量和成本有变化吗?”面对记者的连环发问,该公司副总经理王英逐一解惑:“硝酸替代后,消除了爆炸风险,实现人料隔离,现场操作人员减少50%,成本降低12%。”
车间里,远程控制的打料泵平稳运行,硝酸通过管道精准输送至计量罐。“以前每天要投140袋硝酸铵,提心吊胆,要防碰撞、防高温;现在按个按钮就行,心里踏实多了!”一线员工的真切感受,让记者对“安全就是效益”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当得知这是全国首家完成该工艺替代的企业,风险等级从“特别管控”降至“一般管控”时,大家纷纷为企业的创新担当点赞。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记者的脚步不停,思考不断。《中国应急报》记者忙着记录企业的创新举措,《楚天都市报》记者专注捕捉员工的鲜活故事,网络正能量人士则通过镜头实时分享调研见闻。“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安全妙招,既结合自身实际,又抓得扎实有效。”“工艺改造降风险、积分激励促参与、体验培训强技能,襄阳的安全实践太鲜活了!”……调研途中,这样的赞叹不绝于耳。
此次调研是2025年“新征程上看应急”网评引导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聚焦“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成效,深入基层挖掘创新实践。在襄阳,从高位统筹构建“1+19”专委会监管架构,到科技赋能打造“襄安无事”智能平台;从企业自主创新筑牢安全防线,到全民参与营造安全氛围,记者看到了安全生产治本攻坚的扎实成效,感受到了古城襄阳守护平安的责任与担当。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新华网湖北采访部主任李晓笛说,他深刻感受到襄阳应急管理部门抓牢安全这根红线一丝一毫不放松,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夕阳西下,调研之旅接近尾声,但采访团记者仍意犹未尽。这场穿行于车间与基地的采访,让“安全是发展底色”的真理愈发清晰。正如一位记者所言:“襄阳的实践证明,把安全刻进每道工序、每个岗位,就能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平安之路。”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严俊杰 殷素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