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份行业经营明细,牵出驾培行业税收“跑冒滴漏”问题。近日,枣阳市检察院依托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精准锁定7家驾培机构少报收入、少缴税款线索,通过制发检察建议推动行政机关履职,不仅追缴流失税款,更促成行业税收监管机制完善,筑牢国家税收安全防线。
今年7月,枣阳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收到襄阳市检察院交办的线索:辖区部分驾培机构或存在税费缴纳异常。办案检察官迅速行动,仔细核对当地12家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的学员明细、收费标准、纳税申报明细等数据,运用“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偷逃税款监督模型”开展交叉比对。
分析结果显示,7家驾培机构的预估收入与纳税申报收入差距明显。为确保数据精准,检察官进一步细化筛查,逐户统计去年7月至12月各驾校的招生数量、对应车型,按实际收费标准核算出理论收入,并与同期税务申报数据比对。结果显示,7家驾校的实际收入与申报收入差额达300万余元。
“收入差距为何如此之大?”带着疑问,承办检察官以学车名义对涉案驾校开展实地调查,在与工作人员、学员的沟通中,摸清了驾培机构少缴税款的两种核心手段。一种是“信息造假”。部分驾校实际招收A、B、C多类证件学员,却仅向税务部门申报C1、C2证学员数据;部分驾校推出了3000至6000元不等的VIP包过套餐后,仅按基础培训费用申报,通过少报证件类型、低报收费单价减少应纳税收入。另一种是“收费隐身”。不少学员反映,为顺利通过驾驶员考试,考前需缴纳“模拟考试费”才能参加针对性训练,而这笔费用多通过微信、支付宝转入私人账户,既不开具发票,也未纳入机构营收申报。
为及时堵住监管漏洞,今年8月,枣阳市检察院依法向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明确要求核查涉案驾校少报收入问题、追缴流失税款,并加强全辖区驾培机构税收征管,规范行业纳税行为。
行政主管部门收到建议后高度重视,迅速组建专班调查核实,确认7家涉案驾校存在少计收入、少缴税款问题,随即对驾校经营人员逐一约谈,督促其更正申报并补缴税款。同时,对辖区其他驾培机构开展全面排查,发现2家机构存在涉税问题,督促其补缴税款及滞纳金16万余元,目前已全部入库。
在此基础上,行政机关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明确将与公安交管部门建立征管协作机制,强化信息共享,定期开展申报数据比对,推动驾培行业税收监管常态化、规范化。
“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守护税收安全是公益诉讼检察的重要职责。”枣阳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院将持续深化大数据法律监督应用,聚焦税收监管薄弱环节,以个案监督推动行业治理,为营造公平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司法保障。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赵亚丽 | 通讯员:汪美怡
编辑:李潇凝 | 校对:李兴会
责编:徐勇 | 审核:张伟
